鐘詩茗
【摘要】教育戲劇是中國教育改革浪潮引發的課堂教學變革的熱潮。在西方,兒童戲劇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而這種形式也慢慢地被引入到中國,現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了“教育戲劇”的教學方法。這他山之石如何落地生根?筆者以教育戲劇對語文教學的影響為主,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教育戲劇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育戲劇;語文寫作教學;運用
在西方,兒童戲劇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將戲劇融入教學”是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理念(“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中提取出來的。直到1995年,我國教育戲劇研究專家李嬰寧老師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到國外進修,邀請國外專家講學、交流和實踐,并在中國大力引入和推廣教育戲劇。如今,教育戲劇是中國教育改革浪潮引發的課堂教學變革的熱潮。而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把這塊他山之石落地生根?如何融入并適用于我國本土小學教育教學中?
一、教育戲劇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教育戲劇是將戲劇方法和戲劇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戲劇活動中體會、感悟知識的意蘊,并能從相互交流中激發創造性。在這過程中,既能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口語的基本能力,還能通過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從而能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文字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最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新課改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為理念,把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獨角戲”轉變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等多向合作交流互動形式。
教育戲劇是以角色扮演和即興創作為主的戲劇活動。角色扮演是學生自身與不同角色之間產生奇妙的心靈碰撞,這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而把戲劇技巧和活動形式融入到教學中,打破簡單枯燥的講授,教師借助精心編排的扮、模仿、游戲等戲劇活動,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知識、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活靈活現的角色扮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習的興趣,并能激發其探究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角色扮演與觀摩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從劇中故事和人物的角度來理解書中的內容,引發自己的思維與判斷,培養自身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完善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以上所說的能力,教師應該如何把教育戲劇融入到語文寫作教學中去呢?筆者以教育戲劇融入到《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進行闡述。
二、教育戲劇融入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方式
(一)創設情境,融合于生活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滲透教育戲劇,就是把教學內容放在戲劇的結構中,讓學生從他們的扮演中或設計扮演的過程中學習。這對他們的心理來說,也有一種釋放的作用;從個人表達上來說,鍛煉如何讓別人理解你的意思、你的感覺;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與他人一同學習、分享,學會與他們相處、溝通。可見,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個人人格養成的過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滲透戲劇教育的方法,就是把戲劇藝術中的“角色扮演”“戲劇情境”等元素巧妙地運用到教學中。在作文教學中運用真實情境的創設、角色扮演和互換、游戲作文和課本劇編演等手段,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把寫作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寫作能力提高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交際能力和創造力。
例如,課外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提出“魯濱遜成功地幫助船長奪回大船后,他們該怎樣處理叛亂的水手呢?現在,我們都是魯濱遜和船長,我們開個會來討論討論。”學生提出的處理辦法比較單一,所以筆者不斷地反問,追問緣由,最后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演繹處理辦法。在這過程中,學生思考與判斷能力和思維得到發展;同時,在戲劇扮演過程中揭開了教育中的思想和主題,能“潤物細無聲”地陶冶學生的品行,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再者,在戲劇的彩排訓練中,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培養學生的表達、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養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在游戲環節中,教師會要求學生聆聽規則,并要遵守規則。在這過程中,學生學會傾聽、學習遵守規則等能力。另外,學生還能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領會角色行為背后的原因,領悟出人生的奧秘。例如,《魯濱遜漂流記》的教育戲劇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說一說當你身處一座孤島,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并且隨時面,面臨著野獸、野人和生存的各種威脅時,你該怎么辦呢?學生能感受到當時魯濱遜的孤獨絕望,還有想盡辦法離開孤島的強烈愿望等。到了整個活動的結尾,要求學生根據所抽到的情境進行演繹,例如,一直保持90多分的學生,在一次測驗中考到59分,他會怎么做? 在這小組演繹環節中,有部分學生能把魯濱遜遇到困難樂觀堅強,戰勝困難的精神融入到這些情景演繹中,并表示要向魯濱遜學習遇到困難要樂觀堅強等。
(二)創編故事,改變思維定勢
在教育戲劇創編故事環節,教師應先做好故事鋪墊——講故事,再緊抓一個問題點,引導學生思考和反問從而推進情節的前進,從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過程中的反饋出來的內容,即教師是以問題的互動,引導學生自己建構情境,并在情境中產生思考,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出來的。
經過上面系列的學習,學生能全面且準確地理解文章。此時,學生再根據上面的系列學習進行故事創編。如在改寫《魯濱遜漂流記》寫作課上,筆者通過提問“如果在魯濱遜的故事上加入‘老虎的角色,故事變成怎樣呢?”“如果故事的結尾,魯濱遜沒有被救,他還可能遇到些什么呢?結果會怎樣呢”,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結合在一起,在課文中把課文思想和自我思想相融合,再用文字把其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如同寫作一般。倘若在創編時,作者講述不清晰從而導致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不能詮釋出心中的角色的人物性格。所以,在劇本創編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鍛煉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但是,如果學生缺乏足夠的語文知識積累,寫作時沒有素材可以使用,這會大大降低教學成效。因此,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是小語文寫作教學的關鍵。在課堂上,教師以游戲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讓枯燥的教學變得更有趣味性。學生寓學于樂,在游戲中熟背,不斷積累文化和生活知識,進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及親近大自然等。
三、未來可期
教育戲劇有獨特的魅力,它在國外發展得較為成熟,已經成為歐美普通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教育戲劇在中國大陸的教育中還處于發展階段。作為基礎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求新求變,敢于把教育戲劇融入到傳統教育教學中,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袁丹.教育戲劇何以能[J].課程與教學,2016(4).
[2]甘維.“教育戲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5,(10):25.
[3]黃婷.兒童教育戲劇的可行性與操作性研究[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