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明?賈麗琴



蘇州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始建于1960年,是蘇州市第一所專門培養技能人才的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60年滄桑歲月,60年奮斗征程。辦學60年來,學院始終堅守初心,以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為己任,砥礪奮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學院先后被評為“國家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國家首批職業訓練院試點建設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蘇州市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
學院在艱苦的條件下誕生,在曲折的歷程中發展,早期的學院人奉獻不忘開拓,耕耘不忘求實,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依法辦學,形成了“開拓、求實、文明、守紀”的校風。
2019年,學院獲評江蘇省重點技師學院,標志著學院邁上了新臺階,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國家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的機遇期,學院領導班子決心團結帶領廣大教職工凝神聚心,把學院建設為江蘇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技師學院。
凝心聚力 一流水準
學院創辦之初,條件簡陋,沒有實訓場所和設備。1964年,部分單位無償提供給學院一部分報廢設備,學院師生自己動手,加以修復,變成學生的實訓設施。1978年復辦后,學院一方面將原來留下的一個舊車間改建為電子專業的實習車間,另一方面購置廢舊縫紉機板60塊,將其改裝成了電子實習操作臺。1984年,學院遷至市區,實習條件改善,儀器設備不斷充實,到1998年底,學院已擁有完好機床44臺。
2009年,學院遷入國際教育院北區新校區后。高標準建成了現代制造業、創意服務技術、信息技術、軌道交通技術、綜合技術五大公共實訓中心,建筑面積達7.44萬平方米;建設了數控、數字化模具設計與制造、西門子工業自動化、電力拖動、機器人、智能制造、烹飪、現代物流等170多個技術先進的實訓室。投資2億元配置了集高端性、先進性、示范性、實戰性于一體的教學設施設備,充分滿足技工教育、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競賽、技能鑒定、技師研修等需求。
學院創建之初,只有6名文化課教師,1961年增加到22人。1978年學校復辦時,從外地、外單位調入13人,他們多是文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非常緊缺。為此,學院制定了“加強培養現有教師、選擇部分學生留校、積極引進大專院校畢業生”的計劃。1979年之后,學院教師隊伍一步步擴大,教師學歷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
近幾年,學院建立了“新教師入門有人帶,骨干教師成長有人推,品牌教師發展有人追”的師資隊伍梯隊發展機制。建有完備的師資培養制度。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占35%,一體化教師占73%,高級職稱技師以上等級的教師達44%。35名教師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學校還聘請了14名蘇州各行各業的大師和名師入校任教。
凝聚特色 打造品牌
學院創建之初,開設金屬切削(車工)、裝配與修理(鉗工)和鑄造3個專業。1978年復辦后,根據當時蘇州要大力發展電子工業的要求,設置了無線電整機安裝及調試、模具鉗工專業。1990年,開設專業達到8個,2020年開設專業達到26個。
學院始終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適時開發、調整專業設置。2009年以來,學院順利開發社區工作者、智能控制、軌道交通、大數據、航空服務、工業機器人等新專業17個;相繼建成數控加工、模具制造、會計、機電一體化技術等13個品牌專業;形成6個專業群,培養了250多名專業教師;吸納數百名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建設。學院整體專業建設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了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新格局。
春華秋實 招生人數攀升
學院創建之初,學生不足百人。1978年復辦后,首屆在校學生只有200人。1986年突破300人,1998年達到500人。隨著學校的發展,學生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隨著三校合并,新校區建成,辦學規模一度有8 000多人。2010后,為了保持師資力量與學生規模的匹配,學院將辦學規模穩定在了6 000余人。
六十載薪火相繼,六十載弦歌不輟。60年來,學院先后為社會培養了10萬多名全日制技能人才(其中全日制教育3萬多人),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5%以上。社會化培訓每年約7 000人次。
學院高度重視技能競賽,建立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機制。近幾年,共有72人次在市、省、國家級技能競賽中成績突出,獲得第一名;6名選手入圍國家集訓隊,5名學生獲“江蘇技能狀元”稱號;學院CAD機械設計項目、商務軟件解決方案項目被列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參加第10屆、11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分獲團體二等獎和團體第一名。在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選拔賽中獲得6個第一名。
學院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大力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在2019年人社部開展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學生創業創新大賽,我院“扇Fuse”項目團隊榮獲全國二等獎。
汗馬耕耘 教育教學樹標兵
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勇立潮頭,積極在教育、教學、課程改革、學生德育、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走在同行院校的前列。
一是率先進行教學改革。學院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首批一體化課程改革試點、國家首批中職示范校、首批職業訓練院試點院校。
二是職業素養教育深入推進。學院自主開發職業素養課程,并編寫教材13本,面向全校學生開展訓練。
三是校園文化建設多姿多彩。學院精心打造建設“企業元素為核、職業理念為筋、素養內涵為骨、工匠精神為魂”的特色校園文化。黨群服務中心、工匠大道、勵志牌、文化窗、景觀石、榮譽廊……營造出技能立業、素養育人的資源校園文化氛圍;每月一主題的活動、校園文化節、技能節、才藝展示等精彩紛呈,滋潤心靈。學院擁有100多個學生社團。
勇于創新 辦學模式求深化
在辦學過程中,學院幾代人緊跟時代發展需要,積極探索,不斷深化、發展辦學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縱深推進。1985年,學院開始開辦校辦企業,但以創收為主,很少接收學生實習實訓。2000年以后,學院逐步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理念,并逐步開始主動出擊,尋求合作。2008年,合作企業有31家。近幾年,校企合作深入推進,學院與103家規模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聘請了140名企業教學咨詢官。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依托,校企共育人才的模式。
二是產教融合助力育人。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學院積極行動,探索學院產教融合的突破點。2020年,學院五大“產教融合創新工作室”揭牌成立,產教融和育人縱深推進。
三是國際辦學有聲有色。學院先后與韓國永進專門大學等開展合作辦學。2016年,與德國埃爾福特培訓中心、萊比錫經濟技術學校開始合作辦學。在模具制造、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3個專業共開辦10個中德班,在校學生254人。
風動帆起 揚鞭奮蹄
60年砥礪奮進,學院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這既是幾代學院人奮斗的結果,也離不開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給予學校的關懷與支持。各級領導為學院的發展指引方向,關懷高技能人才的成長,肯定、鼓勵學校的工作,激勵、鼓舞學校堅定了創建國家一流技師學院的信心。
六十年成果凝成永恒,六十年輝煌激蕩人心。憑借60年的深厚積淀,憑借每一位技師教職員工的辛勤努力,憑借萬名校友的關愛,憑借社會的廣泛支持,學院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篤行致遠、砥礪奮進,堅持黨建引領,發揚“愛學校、愛社會;顧全大局、團結拼搏;樂于付出,不計得失;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的技師精神,踐行立德樹人,著力深化辦學內涵,傾力打造辦學特色,創建一所“省內領先 全國一流”品牌技師學院。
(第一作者為蘇州技師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