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摘 要:青少年階段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個人的人格養成、文明修養、社會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研究了當今成人禮的現狀,提出了成人禮形式大過內容,功利價值過高的看法,倡導學校把握這一時機,通過成人禮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按照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精心設置成人禮,厚植愛國情懷與理想信念,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
關鍵詞:成人禮 拔節孕穗期 思政課
當今,社會上出現了“啃老族”“巨嬰族”“成年網蟲”,學校應該利用成人禮這一契機,為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學生上一堂特殊而又生動的人生思政課,讓學生成人、立事。
為什么說成人禮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因為年齡特殊,能參加成人禮的學生處于少年與成人的重要過渡期;形式特殊,成人禮儀式蘊含著教育;施教者特殊,去“中心施教者”,教師、家長、學生自己本人都是施教者;場地特殊,成人禮在公眾場合舉行。
如何上好這堂特殊的思政課呢?筆者認為應該傳承我國優秀禮儀文化,創新禮儀形式,將樹立“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教育目標,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作為成人禮的教育內容,創設能夠觸發學生情感的禮儀情境,加強學生的成人意識,完成少年轉向成人過渡的教育。
一、成人禮的現狀
各地學校舉辦的成人禮大都遵從18周歲這一年齡,叫作“18歲成人禮”,希望成人禮過后學生能夠承擔起法律責任,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
目前,為學生舉辦成人禮是學校的自發行為,沒有固定的儀式,也沒有統一的內容。如河北衡水中學連續19年舉辦成人禮,有鳴成人炮、戴成人帽、走成人門、踏成才路等環節,儀式環節相對固定,成人禮具有連續性,影響效果好的特點。筆者所在學院也連續10年為年滿18歲的學生舉行成人禮。成人禮以“責任、擔當、感恩”為主題,有跨成人門、戴成人章、莊嚴宣誓等環節;老師、學生、家長一起參加,四五千人同時在操場上聽《藍絲帶》故事,跳《我聽見時光的聲音》,場面宏大,讓人感動,達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縱觀我國學校成人禮,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形式大過內容。好的教育應該具備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具有長久影響力的特點,既講時機,也講形式。有些成人禮活動形式隆重,內容空虛,不能喚起學生個體對生命的覺醒意識,沒有深刻的心靈體驗,活動沒有持續的影響力,成人禮就成了只有“儀”而沒有“義”的虛無活動了。
二是功利價值過高。有些學校把成人禮辦成了提高社會知名度的助推器,提高考試成績的加油站,忽略了對學生個體身心修養、倫理道德、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引導。成人禮越辦越熱鬧,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場面恢宏,媒體大肆宣傳,成為組織者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的重要砝碼,這種功利性太強的成人禮并非教育,而是功利工具。
二、成人禮的來源
古代成人禮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以“拔牙”為禮儀,男女在15~20歲之間拔牙,表示成人,男可婚、女可嫁。后來演變為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古代成人禮有三個條件:一是年齡,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女子滿15歲后行笄禮。二是時日,要選筮日、吉日。三是參加者,要選訓師,邀請賓客。四是行禮,“梳發戴冠”“加笄著服”“拜謁父母”“聆聽師訓”“叩拜孔子”“莊嚴盟誓”等等環節都要一一完成,才能揖謝禮成。禮成之后,便是告別“孺子”成為成人,男可婚、女可嫁。
古代通過“冠禮”,完成孩童到成人的心理轉變。這一習俗延續數千年,到了清朝,成人禮才被禁止。現在,我國正在逐漸恢復成人禮。
三、古代成人禮的“儀”與“義”
《禮記·冠義》記載:“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這里的禮有“禮儀”與“禮義”的雙重含義,有形式與內容的區分。成為成人,不僅要能夠行“禮儀”,還要自覺以“禮義”約束自身。《禮記·冠義》記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意思是端正儀容,嚴肅表情,說話和順,不應再像頑皮的孩童一樣什么都不管不顧。
何謂“人義”?概括起來有兩點:
一是自律修德。青年行過冠禮后,就應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開始自我約束、修養身心,隨時糾正行為偏失。確定人生向善這一成人目標。《國語·晉語六》記載:“戒之,此謂成人。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始與不善,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產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墻屋也,糞除而已,又何加焉?”意思是說,剛成年的人要有警戒之心,一開始就要學習美善之道,進而吸收、增長更多的才德和學識,摒棄不善的東西。如果開始時接觸的是邪惡,則會滑向善的反面。善生善,惡生惡,就像草木繁殖,都是一類一類地滋生。
二是學習社會倫理關系。成人之后應該學會處理家族和社會的人際關系,按照社會規范來行事,不可像頑童一樣莽撞。《禮記·禮運》記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十者謂之人義。”行過成人禮之后,便應認同這些人倫、實踐這些“人義”。《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成人就應當自覺遵守社會規范,按照禮的標準行事。
四、新時代成人禮的內涵與儀式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道德人格養成的“拔節孕穗期”,也是一個人人生觀確立的重要時期。在任何時代,青少年的人格養成教育都十分重要。古人將“成人”禮儀看作青少年人格養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應該借鑒古代成人禮的“禮儀”與“人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成人禮當成人生的一堂重要思政課。
(一)現代成人禮的教育內涵
成人禮的意義在于明志,為青年引導正確的人生方向,古人用“成人在始與善”,用“善”作為方向,現代依然將“善”作為成人成長方向,不過“善”的內容具體轉化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代成人禮應以“新四好”學生為教育內容,通過設計成人禮活動,培養學生的禮儀修養,建立成人意識,擔當起家庭、社會的責任,樹立理想,與“孺子”告別,加入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之列。
怎樣做好“新四好”學生教育?現代成人禮對學生進行責任擔當、感恩回報的教育,與古代成人禮之“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即拋棄孩子氣,形成和鞏固“成人”的德行,對自己、家庭和社會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的教育內容是一脈相承的,即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這“三德”教育轉化為新時代的教育內容,可以用“新四好”學生來概括,即好公民、好兒女、好學生、好榜樣。
好公民——學習處理社會人際關系,遵紀守法,遵守社會規范,樂于助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關心國家大事,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
好兒女——學習處理家庭人際關系,母慈子孝,兄弟姐妹相愛,感恩、回報親朋,謹言慎行,對家庭負責。
好學生——在思想好、學習好、文體好等傳統三好學生的基礎上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好榜樣——加強學生的榜樣教育,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行業精英作為前進的榜樣,不斷完善自己。
(二)新時代成人禮的儀式
儀式沒有內容,猶如文章沒有中心思想,華而不實,行之不遠。如果教育內容很好,沒有很好的儀式承載,說教式會讓教育效果打折扣。所以學校要用心設計成人禮這一課。現代成人禮的“儀”與“義”,如表1所示。
古代的成人禮,男行冠禮,女行笄禮,都是從“頭”開始。明確方向,擺正心態,我們可以創造性地繼承和轉化,設置激發學生情感的情境,組織系列儀式活動,讓學生在某種情境下受感動,自覺啟動成人意識,邁向成人成材之路,并且有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動力。
如組織學生跨成人門、佩成人章、戴成人帽等儀式,提醒學生成年了,要進行自律修德;通過向教師、家長鞠躬行禮等儀式,提醒學生永懷感恩;通過頒發憲法冊子、佩戴行業象征物品,提醒學生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通過尋找青春成長的榜樣、講榜樣的故事等活動傳播正能量,樹立人生理想,追求時代楷模精神。成人禮要用儀式打開學生心扉,在“拔節孕穗期”將我國傳統的道德意識、公民意識、職業道德意識傳遞給學生。
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禮儀之邦從講“禮”開始。成人禮自古有之,如《禮記·大學》里有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類思想可以繼承下來,在成人禮上告訴學生,成人第一條就是“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
“拔節孕穗期”一閃而過,學校、家庭、社會應借鑒和創新傳統成人禮儀,開展符合時代要求和當代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活動,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大教育圈,共同上好這一堂思政課,共同見證學生告別“孺子”,成長為成人,成為有公民意識、法律意識、擔當意識、感恩意識、理想意識、責任意識的社會人。讓成人禮成為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養成及人生觀形成的重要載體,讓新時代新禮俗,代代相傳。
(作者單位:中山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