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密

《聲音的產生》是青島版五四制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聲音的秘密》第一課時的內容,除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還增加了聲音有能量這一概念,讓孩子初步感知。
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孩子對于聲音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動手能力強,非常樂意去制造和感受各種聲音,但是對于聲音的產生缺乏深入的思考。
學習目標:
1.能舉例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知道聲音具有能量。
2.在教師引導下,能從所觀察物體發生的現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選擇恰當的工具對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
3.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4.了解物質振動產生聲音和聲音具有能量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直尺,小鼓,橡皮筋,音叉,氣球,水槽。
教學過程:
一、播放音頻,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仔細聽。
(運用課件播放古箏、二胡、琵琶、鳥叫聲、汽車鳴笛聲和緊急剎車聲)
師: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在上課前或上學路上,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這些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關于聲音,你想了解哪些感興趣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探究聲音的產生
(一)猜測聲音產生
師:那我們首先應該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聲音的產生》。你能根據生活經驗,大膽猜測一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生:彈,拉,摩擦,倒,敲……
師:摩擦、彈、拉,都是給了物體一個力,讓物體發生變化,才會發聲,物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讓物體發聲
師:我給大家帶來了直尺、小鼓、橡皮筋、水和音叉。(簡單介紹音叉的組成和音叉的使用方法)
實驗要求:選擇一種材料讓它發出聲音,要求能夠清楚地觀察到物體的變化。比比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最好,觀察得最清楚。
小組匯報。教師依次點評。
(三)探究聲音的產生
師:我們將再次充分進行試驗,觀察物體在發聲時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把你看到的或聽到的寫在實驗記錄單上。
(學生帶實驗單上臺匯報,邊說邊做或看著畫面匯報,匯報完,問其他小組還有補充嗎?還有問題嗎?)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發現。老師也帶來一個實驗(播放視頻,空氣振動產生聲音)
橡皮筋來回運動,鼓面上下運動,塑料尺上下運動……都是一種往返運動。在科學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就是振動。
最后得出結論:物體在發聲時都在振動。
師:通過音叉,水,空氣發聲時在振動的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在振動的結論,這種方法叫歸納。
讓孩子齊聲說“聲音的振動”,感受說話時聲帶的振動。
師:物體發聲時在振動,怎樣讓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呢?(敲鑼后,讓學生想辦法停止發聲)
師:用手捂住鑼,就停止了發聲,這是什么原因?
生: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師生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聲音具有能量
師:關于聲音的奧秘還有很多,孫老師會變魔術。點燃一支蠟燭,我能讓蠟燭的火焰跳舞。
生:輕輕吹蠟燭
師:我能讓蠟燭的火焰有節奏地跳舞。(播放視頻)
師:蠟燭怎么會跳舞?
生:聲音振動,讓蠟燭跟著跳舞。
師生小結:讓蠟燭跳舞的能量來自聲音,聲音具有能量。
師:聲音能讓蠟燭跳舞,能讓玻璃杯跳舞嗎?(播放視頻)
聲音的能量很大,這些能量可以為我們所用。生活中,我們利用超聲波碎石;B超影像也是應用了聲音有能量。如果聲音太大,那對身體是有害的(耳朵鼓膜圖)。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琴聲是怎么產生的了嗎?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一節分組實驗課,通過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報告、動手操作得出結論,同時總結科學規律的方法。本節課的兩個實驗,應該重點放在實驗二的探究上,通過讓學生畫出運動方向,明確指向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通過本節課,我認識到,科學課的本質是讓學生在動手實驗過程中,學會探究,學會發現,學會學習,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實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