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選
[摘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凝練了當代中國和平、合作、和諧的海洋觀,為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海洋秩序提供了極大的穩定性。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產生有強大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就歷史邏輯而言,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國際海洋政治主題變遷與中國海洋友好交流歷史傳統交互作用的產物;就理論邏輯而言,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完美結合的成果;就實踐邏輯而言,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精心選擇戰略支點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推進、藍色伙伴關系的構建的“點、線、面”三維戰略布局的結果。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為國際海洋政治的變遷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 海洋命運共同體;國際海洋政治;海洋權益;海洋責任;海洋治理;海洋權力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6—0058—11
當下,西方海權論依然主導著國際海洋政治的議程,這導致國際海洋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國際海洋領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國際海洋秩序正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雖然西方海權論揭示了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的國家崛起的秘密,但其所奉行海軍武力至上主義、西方中心論和對抗控制性思維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背道而馳。因此,國際海洋政治特別需要新的理論,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應運而生。
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在青島會見應邀前來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首次提出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焙Q竺\共同體理念的產生有其內在的、必然的邏輯。只有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的視角,才能深刻把握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才能理解中國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戰略意蘊。
一、歷史邏輯:國際海洋政治主題的變遷及中國海洋友好交流的歷史傳統
國際海洋政治的主題變遷和中國海洋友好交流的歷史傳統共同構成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歷史邏輯。作為國際政治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海洋政治的基本內涵是主權國家之間圍繞海洋權力、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而發生的競爭、合作與沖突等所有政治活動的總和。國際海洋政治涉及到海洋權力和海洋權益的分配,不同的海洋政治主題決定了不同的分配手段,影響著國家經略海洋的政策選擇。中國背陸面海的地緣環境孕育了中國燦爛的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謀取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國家之一,友好合作是中國海洋實踐活動的主流。中國古代經營海洋史蘊含的積極性質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重要歷史養料。
(一)國際海洋政治主題的歷史變遷
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國際海洋政治的基本演變軌跡是從權力政治至上到權力與利益政治均衡分布,再到權力、利益和責任政治全面發展。相應地,國際海洋政治依次出現海洋控制、海洋開發和海洋治理這三大主題。
1.海洋權力主導下的海洋控制
海洋地理屬性是理解國家發展海洋權力來控制海洋的基礎。一般而言,海洋具有三個不變的地理屬性:第一,海洋將大陸隔絕成島的廣闊性和一體性;第二,海洋不同于陸地表面多樣繁雜的連續性和單一性;第三,海洋在運輸上相對于陸地和航空運輸所表現出來的經濟性。在地理屬性的基礎上,海洋還具有資源屬性、交通屬性、信息交流屬性和疆土屬性。因此,海洋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巨大,海洋決定沿海國家的興衰。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更多資源影響世界,這已成為普遍共識。
把海洋控制理論化的典型當屬美國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他認為海權史在很大程度上記敘了國家間的爭斗、相互間的對抗以及往往最終導致戰爭的暴力行徑,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范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政府特性是影響一國發展海權的六大基本條件,生產、海運和殖民地是海權三要素。他把是否有能力控制海洋通道和重要地理節點提升到決定國家興衰的戰略層面。因此,幾乎所有的西方強國都以海權論為圭臬,以權力界定利益為行事原則,罔顧國際道德,積極發展海軍軍備,通過頻繁發動海上戰爭建立殖民地,把海洋變作爭權奪利的舞臺,最終建立了以霸權主義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政治秩序。
二戰結束后,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殖民體系終結,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增強。海洋強國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肆無忌憚地侵占別國領海、封鎖海上交通要道,迫使他國接受各種不平等條件。就連頭等海洋強國的美國也放棄了絕對海洋控制權,追求相對海洋控制權,通過維護海上良好秩序和維持海上共識來保證海洋的整體安全。
2.海洋權益主導下的海洋開發
海洋權益是國家依據國際國內法律、合理主張及歷史傳統在海洋領域應該享有的權利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好處和恩惠。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國際組織和國際法作用的增強、武力作用的相對下降和各國相互依存程度的提高,海洋權力對國家發展的價值和效用明顯降低,海洋權益對國家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海洋權益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依據該公約的規定,沿海國家既有管轄范圍內的海洋權益,又有管轄范圍外的海洋權益。在全球化時代,維護、吸收與拓展管轄范圍外的海洋權益的能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度、速度與可持續度。
二戰后,海洋開發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沿海國家的發展需求而漸漸進入國際海洋政治議題之中。1945年9月2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布的第2667號《美國關于大陸架底土和海床自然資源政策的公告》和1994年11月18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就是海洋開發成為國際海洋政治主要議題的兩大標志。如果說前者刺激了沿海國開發海洋的欲望,那么后者則引發了沿海國家開發海洋的熱潮,競相提出海洋發展戰略,制定了獨具特色的海洋開發計劃。海洋強國已經建立了結構完整、規模龐大的海洋產業群,主要包括新興海洋產業和高科技海洋產業。眾多的沿海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海洋開發,渴望能夠建立不受海洋霸權國控制的、完備而高效的海洋開發機制。
3.海洋責任主導下的海洋治理
海洋的連通性、廣袤性、流動性、不可分割性決定海洋開發與管理具有先天開放性特征,這決定了各國開發與管理海洋時,需要承擔國際責任。經濟全球化、現代經濟對資源的渴求使得各國對海洋依賴大大加深,國內海洋問題國際化、國際海洋問題國內化成為基本常態,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但是,一些海洋大國常為一己之私罔顧共同的國際利益,從開發海洋中獲取巨額利益,對海洋治理則消極對待,導致海洋出現“公地悲劇”,海洋污染、海水酸化、凈化能力降低等問題愈加突出,海盜、海上恐怖主義、海上走私等問題愈演愈烈。這些問題的治理已經超越一個或數個國家能力,只有堅定而扎實的國際合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才能有效治理海洋。當然,海洋發達國家應先行一步,作出表率,根據權責平衡原則勇敢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唯有如此,才能徹底解決國際海洋問題,維護正常的國際海洋秩序與海洋的和平安寧。
綜上,國際海洋政治的三大主題即海洋控制、海洋開發與海洋治理是隨著時代主題變遷依次出現,它們密切關聯。只有積極參與海洋治理,一國才能獲得更大的海洋利益,擁有的海洋權力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如何處理海洋控制、海洋開發和海洋治理之間的關系,習近平提出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給出了答案,并使之各得其所、協同發力。這蘊含著海洋命運共同體生成的歷史必然性。
(二)中國海洋友好交流的歷史傳統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通過海洋實踐活動開始認識和掌握海洋的自然屬性。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航海能力的提高,中國的先民對海洋的認識開始深化、升華與推移。中國海洋友好交流的歷史傳統在海上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漢初實施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策,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經濟繁榮,對外經濟交流動機強烈。漢武帝七次巡海,打通東至日本、西至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既有維護國家海疆穩定的政治動機,也有利用海洋富國的經濟動力。唐代發達的造船技術為海上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代的海上貿易不僅遍及南亞和東南亞許多地區,而且已經延伸到紅海與東非海岸,海上航線已有一萬多里,出現了如廣州、泉州、揚州、登州等世界性的貿易大港。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貿易已至全盛。中央政府執行更加積極的貿易政策,該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將國民經濟與海上貿易緊密聯系在一起。加之以“定量航?!睘闃酥镜暮胶<夹g領先于世界,航海工具也是世界一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最壯觀、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鄭和率領當時技術最先進的寶船艦隊到達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爾木茲海峽。船隊帶去的是瓷器、茶葉、絲綢、工藝,沒有在海外侵占別國一寸土地,帶給世界的是文明與和平,充分表現了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和人民加強和平交流的誠意。“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為亞非共享繁榮和安全的國際海洋秩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當代國際海洋秩序的構建提供了可資學習和借鑒的范例。
海洋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海洋治理陷入困境及中國要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強烈需求,使得中國海洋友好交流的歷史傳統發揮出了極強的塑造作用,即能夠塑造中國的和平、合作、和諧的海洋觀和負責任的海洋行為,能夠規范中國合理合法地追求海洋權益。中國海洋友好的交流傳統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重要歷史養料。
二、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有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它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理論遵循,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在充分吸納與融會貫通了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的基礎上,對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的高度凝練。馬克思主義的海洋和共同體思想、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構成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理論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海洋思想和共同體思想是根本理論遵循
1.馬克思主義的海洋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蘊含有豐富的海洋思想。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經典著作中,“海軍”出現了280多次,“海戰”出現了40多次,“海上強國”出現了近20次,“海上霸權”出現了2次??偟膩砜?,馬克思主要從經濟和軍事兩個維度來闡述海洋思想。就經濟維度而言,海洋為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和強大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海洋是“各國共有大道”和“第二類自然富源”,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海外殖民、海上貿易、海上運輸的重要舞臺。誰先洞察世界大勢,充分運用沿海區位優勢,制定并實施恰當的國家發展政策,就能建成海洋強國。《共產黨宣言》深刻論述了新航線的開辟、海上運輸業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世界市場和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軍事維度而言,恩格斯在《海軍》中論述了海軍對國家興衰的作用。他指出新航線的開辟、航海技術的發達及航海業的快速發展促使西方國家加快掠奪殖民地的速度,并建立龐大的海軍來保護其殖民利益,海戰發生的規模更大、頻率更多,海軍武器效能更高。海上戰爭的勝負決定著國家盛衰。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系統的海權理論,即以大工業為基礎,以追求世界市場為目的,以航運為載體,以海軍為保障,以資本逐利為動力。
2.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中最早表達了共同體思想。他創造性發展了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深刻闡述了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已經有人的自由解放思想的萌芽。后來,馬克思將共同體思想應用于現實問題的研究,指出資本主義國家是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個人在這樣的共同體中無法獲得真正解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對異化勞動問題的研究,得出個人解放是對私有制的揚棄的基本結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運用唯物史觀深刻闡明了原始的“自然共同體”和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虛幻的共同體”之間的區別,指出顛覆資產階級國家這個虛假的共同體而建立的“自由人聯合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在這種條件下,個人可通過與他人的聯合獲得真正的自由。從上述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的演變軌跡是從本源形式的“自然共同體”到抽象形式的“虛幻共同體”,再到“真正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共同體是現實中的人在某種共同利益和訴求的基礎上結成的一種既能擺脫異化,又能充分發揮個性自由的和諧、健康、良性的社會模式。海洋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中的世界歷史視野、人類關懷精神、平等的交往理念、社會實踐指向。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海洋思想和共同體思想所蘊含的價值和邏輯淵源不斷地滲入海洋命運共同體之中,促其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成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核。
(二)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是基本理論淵源
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深厚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滋養著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生成,主要包括天下一體、四海一家、互通有無、和諧發展和親海敬洋。中國海洋文化屬于互助合作、和平友好的海洋文化,這與西方海洋文化倡導的征服、掠奪的擴張傳統有本質區別。其中,海洋文化蘊含的和合理念和天下情懷是涵養海洋命運共同體生成的兩個重要源泉,賦予海洋命運共同體以鮮明的、體現中華文化傳統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在某種程度上,海洋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蘊含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海洋難題的重要啟示。
1.和合理念
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蘊含的和合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海洋命運共同體就是以“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的海洋為中介將人類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共同體。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指導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決定了世界各國要采取合作共贏的發展方式,共同把蛋糕做大。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和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引導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決定了世界各國要和平共處、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以公平正義原則來均分蛋糕。海洋命運共同體通過和平、合作、共贏的海洋發展模式、維護共享的海洋利益和有效管控海洋爭端來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合理念滋養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海洋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價值尺度,為解決全球海洋問題、促進國際海洋合作和海洋開發提供了嶄新的思考方式。
2.天下情懷
海洋命運共同體飽含著濃濃的天下情懷。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天下是一個縱到底、橫到邊,沒有時空限制的概念,蘊含著天下無外的原則,使“世界沖突最小化和合作最大化”。天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稟賦,彰顯了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和博大的世界觀,展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意識和世界情懷。中國天下觀的基本內容是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理念滋養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主體包括世界各國,一個都不能少,“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世界秩序構想涵養的海洋命運共同體賦予世界各國共同掌握海洋命運、共同治理海洋問題、共同書寫海洋規則、共同分享海洋成果的權利。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想象滋潤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給世界各國擘畫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因此,海洋命運共同體不僅繼承和超越了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的“天下觀”和“大同社會”的愿景,而且要把天下理念實踐化,做到了知行合一。
三、實踐邏輯:點、線、面的構建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命題,解答時代命題,需要國際社會以團結、智慧、勇氣扛起歷史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擔當。當下海洋問題集中表現在日益嚴重的海洋地緣競爭和海洋開發帶來的全球性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方面。中國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做行動派。雖然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在2019年提出的,但中國早已從“點線面”進行戰略布局。其中,“點”是重要戰略支點國家的選擇;“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面”是藍色伙伴關系建設。中國在“點線面”的持續不斷的海洋實踐催生出海洋命運共同體。因此,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有堅實的實踐邏輯。
(一)點:精準選擇重要戰略支點國家
重要戰略支點國家的精心選擇是基礎。對中國而言,重要戰略支點國家需滿足三個標準:第一是有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戰略資源;第二是與中國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在核心利益上沒有結構性矛盾和沖突;第三是國家有長期穩定的預期。以此為標準,中國選擇的第一批重要戰略支點國家分布如下:在亞洲主要有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伊朗、斯里蘭卡;在歐洲主要有俄羅斯、荷蘭、冰島、希臘、葡萄牙和土耳其;在非洲主要有吉布提、南非、尼日利亞和埃及;在美洲主要有巴西、阿根廷、巴拿馬、加拿大等。當下,中國與上述國家海洋合作行穩致遠,卓有成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臨海工業園區建設;中國與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建設;中國與巴基斯坦重點開展海爾魯巴經濟區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瓜達爾港及臨港產業園建設及海洋公益服務合作;中國與吉布提合作開展的吉埃鐵路建設、海外保障基地與港口航運建設;中國與斯里蘭卡合作開展的科倫坡港及港口城建設、漢班托塔港建設及海洋公益服務等。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海洋合作擴大了共同利益的基礎,隨著合作的持續推進,這些國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藍色伙伴關系構建中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和榜樣示范作用,將吸引更多國家積極參與,成為新的戰略支點國家。
(二)線: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倡議。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本命題。2015年3月,中國發布《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標志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由倡議構想進入實施階段。
中國倡導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從中國沿海各港口進入南海,穿越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到達歐洲;第二條是從中國沿海各港口進入南海,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到達南太平洋;第三條是從中國沿海各港口,進日本海,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北極。中國推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共同發展的理念和平臺,是對現有的合作機制加以升級,旨在“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藍色經濟發展,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進海洋福祉”。因此,倡議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并在重點領域獲得重大進展: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重要突破,中緬石油管道正式開通,希臘比累埃夫斯港已由中方全面運營;與沿線國家海洋合作穩步推進,中國與菲律賓開展海上執法合作,中國參加印度洋海軍論壇,中俄兩國共同打造“冰山絲綢之路”。毫無疑問,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海洋合作持續加深,戰略對接效果顯著,對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安全合作起到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中國與沿線各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將發揮出巨大的示范和輻射效應,將會引領藍色伙伴關系的建構。
(三)面:構建藍色伙伴關系
中國率先把建立伙伴關系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打造伙伴關系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與90多個國家和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但其本質都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關系。中國政府及時把伙伴關系理念引入海洋領域,2017年首次倡議建立中歐藍色伙伴關系,并于當年11月份與葡萄牙正式建立藍色伙伴關系。藍色伙伴關系落實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第14個目標和2017年聯合國海洋大會成果。中國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則,深化交流合作,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海洋經濟發展成果。藍色伙伴關系因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而受到國際社會歡迎,中國的藍色朋友圈越來越大,藍色伙伴關系的網越來越密,朝共同體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藍色伙伴關系的打造是推動海上合作的有效途徑。中國倡導的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的合作方式,可以通過藍色伙伴關系網絡傳導到重要戰略支點國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可以內化為相關國家的合作理念,并通過海上合作機制、海洋論壇、基礎設施合作機制等外化于海洋合作行為。隨著藍色伙伴關系的延展,現有的海洋合作機制將會與歐盟、非盟、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國際機構進行戰略對接,衍生出眾多的國際海洋合作機制,以共同體的形式來應對全球海洋問題,共享海洋福利。
四、結語
海洋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國家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和平臺。向海而興,背海而衰。海洋合作帶來發展,海洋戰爭帶來災難。西方海權論因強調海洋控制而導致全球海洋地緣競爭激烈,海洋安全風險日益上升,深刻影響到人類的未來。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西方海權論的揚棄和超越,是在全球海洋治理新趨勢和海洋本質屬性的精準把握的基礎上生成的,具有“知行合一、知行并舉”的理論品格。
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國際海洋新秩序的中國主張,是中國和平、合作、和諧海洋觀的生動體現。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方向,為國際海洋新秩序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貢獻中國力量。更重要的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中國不僅要做倡議者,而且還要做建設者,從比較成熟的海洋合作尋找突破口和實驗田,爭取由點連成線,線構成面,憑面筑體,徐徐圖進,久久為功,從中獲取實踐智慧,最終成功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成功之時就意味著美好海洋世界的到來之日。
(責任編輯 梁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