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蓮,謝鯉荔,王達真,馮玉霞,林 鶯,紀 峰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350122)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又稱排便障礙型便秘,是一組多源性功能排便障礙型疾病,主要與肛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排便反射感閾值異常有關。OOC臨床表現為排便量少、排便費力、糞便質硬、肛門下墜感或排便不盡感等,長期便秘可伴有下腹脹痛、食欲減退、煩躁、焦慮、失眠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對于OOC的治療,主要是生物反饋療法及促胃腸動力藥物療法等,嚴重者須給予手術治療。生物反饋療法屬心理治療范疇,治療過程較長;藥物治療存在瞬時性胃腸反應;手術治療主要包括直腸前突修補術、直腸黏膜內固定術、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等,療效肯定,但術后不良反應較多,患者依從性差。中醫針灸治療綠色安全,無不良反應,治療方便,具有一定治療優勢。
紀峰副教授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福建省針灸學會婦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針灸學會理事。紀峰副教授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十余年,擅長運用針刺周期療法結合子午流注針法、腹針療法、靈樞針灸療法治療便秘、失眠、斑禿、疼痛及婦科疾病等。筆者有幸拜于紀峰副教授門下,受益匪淺,現介紹紀峰副教授治療OOC的經驗,以饗其道。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快,飲食結構改變,易引起便秘。紀峰副教授認為,內傷飲食、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可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或腸道失潤,從而出現大便秘結。基于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紀峰副教授創立調氣通腑法,其意在暢氣機、通腸腑。
2.1 體針 選穴:百會、天樞(雙)、腹結(左)、支溝(雙)、足三里(雙)、上巨虛(雙)、太沖(雙)、照海(雙)。操作方法:囑患者排空小便后取仰臥位,肌肉放松充分暴露穴位,醫者用75%酒精棉球擦拭穴位及周圍皮膚;選取0.30mm×40mm的一次性針灸針行常規針刺,深度在操作規范范圍內,腹部穴位可小幅度捻轉,以患者肛周出現酸麻、脹重感為度,留針30min。間歇行針2~3次,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
2.2 耳穴 選穴:大腸、交感、三焦、肝。操作方法:醫者押手固定耳郭,刺手用耳穴探棒于耳穴區按壓尋找準確穴位,嚴格消毒,取王不留行籽耳貼貼于對應穴位,貼緊后用拇指、食指按壓2~3min,以局部酸麻、脹痛或發熱感為宜。每次貼單側耳穴,兩耳隔日交替更換1次。
2.3 拔罐 選穴:大腸俞、八髎。操作方法:針畢,囑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腰骶部;醫者在玻璃罐口、走罐區域涂抹適量凡士林潤滑劑,選擇3號玻璃罐,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附于一側大腸俞穴上,罐底稍傾斜,以罐推動方向的后方著力,慢慢向前移動,以大腸俞穴至下髎穴來回拉動為1遍,5~10遍或至皮膚紅潤出痧即可,一側操作完畢后行另一側拔罐,對側走罐路線及手法同上。每周2次。囑患者避風寒,注意保暖。
患者,男,41歲,2018年9月16日初診。主訴:便秘3年,加重1周。現病史:患者平素工作強度大,常吃快餐,排便時間長,起初排便費力,便質硬,日久排便量減少,伴肛門下墜感。口服普蘆卡必利及乳果糖,肛注開塞露稍緩解;經結腸運轉試驗和肛門直腸測壓檢測,診斷為出口梗阻型慢性便秘。西醫建議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患者拒絕手術特來我院就診。刻下癥:神倦,心煩,便秘,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弦。采用調氣通腑法治療,并鼓勵患者平時多運動,調整飲食結構,保持心情舒暢,囑其規律排便,有便意時及時排便,盡量保持蹲位排便等。2周后患者便秘癥狀改善明顯,每周排便3~5次,繼續鞏固治療1周,排便正常,每日1次。
便秘屬中醫“脾約”“燥結”“便結”范疇,主要是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導致腸道傳導失司。《圣濟總錄》言:“大便秘澀,概非一證,皆榮衛不調,陰陽之氣相持也。”故辨證當分清虛實,治療原則以通下為主。
(1)體針《會元針灸學》云:“百會者,五臟六腑氣經三陽,百脈之所會。”取百會意在調氣通神,改善患者便秘、焦慮抑郁狀態。《針灸大成》言天樞穴:“食不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腹脹氣喘。”天樞穴居臍旁,內應橫結腸屈曲回折之端,是中、下焦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為治療大腸傳導失司的要穴。腹結是腑氣之所匯聚之處,有助中焦健運和胃腑通降的雙重作用。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與天樞配合共奏通調腑氣之功。支溝宣通三焦氣機,照海滋腎陰,取之可增液行舟。太沖寬胸理氣,治療病程較久且長期處于不適狀態,心中郁悶不得疏者。
(2)耳穴 耳穴是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軀干四肢相互溝通的特殊部位。現代研究表明,耳穴貼壓能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癥狀,調節胃腸功能[1-2]。該法耳穴處方中,大腸穴可順氣導滯,促進腸道蠕動;交感穴可調節異常興奮的交感神經,使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正常;三焦穴可化氣輸精,增強運化;肝穴可調暢肝氣。通過刺激以上諸穴達到調腸通便的功效。
(3)走罐 大腸俞與天樞前后相配通調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八髎位于骶后孔中,可調理下焦,改善盆腔臟器功能。在大腸俞至八髎區域走罐,通過機械刺激和溫熱刺激,使局部組織充血及皮內輕度淤血,興奮中樞神經,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以達到宣暢氣機、促進大腸傳導的作用。
(1)注重調神疏肝 本病病位雖在大腸,但腦-腸軸功能失衡,患者情緒容易焦慮、抑郁,情志不調亦會加重便秘。因此,在功能性便秘的診治中應重視情志因素,通過調神提高臨床療效[3]。慢性便秘患者反復便秘、頻繁就醫,極易產生不良情緒,醫者在治療時不可只局限于癥狀,應注意調理肝氣,肝氣得疏,上通下達,諸臟氣機升降可恢復如常,正如《讀醫隨筆》云:“醫者善于調肝,乃善治百病。”
(2)注重結合現代解剖學理論 當OOC患者腰骶部的低級排便中樞受抑制時,直腸感知能力下降,排便時恥骨直腸肌、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張力增高,以致大便不能排出。從神經解剖學角度看,支配直腸的副交感神經位置,發自第2~4骶椎的盆腔內臟神經,正是八髎穴所在之處。八髎穴可通過提高神經節內板狀末梢對機械擴張的敏感性、升高血清膽囊收縮素(CCK)水平、抑制脊髓前角γ-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內側角的交感中樞興奮等改善OOC的臨床癥狀[4]。
便秘已被歸入針灸療法的一級病譜,且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針灸治療OOC確有療效。調氣通腑法可調節排便反射,明顯改善患者的便秘癥狀,緩解排便不凈感,改善排便頻率。該法療程短,見效快,也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