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龍,呂 晗
(1.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福建 廈門361009;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1617)
患者,女,61歲,2019年3月19日初診。主訴:吞咽困難21d。患者于2019年2月27日突然出現吞咽困難,語言謇澀,于當地三級甲等醫院住院治療。顱腦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橋腦左側部陳舊腔隙性腦梗死,延髓左側部分梗死;腦萎縮,大腦巨大血管周圍(VR)間隙增寬;橋腦左側腦梗死,無明顯半暗帶。西醫診斷:腦梗死(左側橋腦、延髓);左側頸內動脈后交通段動脈瘤可能;高血壓病(Ⅲ級,很高危)。經住院治療癥狀未見好轉,遂延余診治。刻下癥:不能吞咽,無法進食,鼻飼維持,言語不清,口吐白色泡沫痰,唇色紫暗,寐安,便可。查體示:神志清楚,語言不利,查體合作,對答切題,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mm,對光發射靈敏,眼球活動無受限,未見眼震,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雙側咽反射消失,雙側軟腭運動弱,四肢肌張力正常,四肢肌力5級,雙側感覺對稱,四肢腱反射(2+),雙側病理征未引出,飲水試驗陽性,舌淡苔白,舌下靜脈迂曲青紫,脈弦滑。西醫診斷:腦干梗死;真性延髓麻痹。中醫診斷:中風噎膈;證屬氣虛血瘀,痰濁阻竅。治法:益氣活血,祛痰化濁,通關利竅。取穴:舌三針(舌Ⅰ針:廉泉穴口1寸;舌Ⅱ針:上廉泉穴向左旁開0.8寸;舌Ⅲ針:上廉泉穴向右旁開0.8寸)、百會、神庭、合谷、列缺、三陰交、太溪、太沖。百會、三陰交、太溪穴針刺宜行補法,其他腧穴宜行瀉法。舌三針、百會、神庭穴接G6805電針儀,頻率每分鐘300次。每2日治療1次。2019年3月21日復診:患者吞咽功能評定檢查結果顯示,吞咽功能明顯好轉,取出鼻飼管后,可飲水,進食流質食物,不嗆咳,口吐少許泡沫痰。2019年3月23日復診:患者可進食面線、稀飯,言語流暢,未見吐痰。2019年3月26日診治:患者配合湯水可進食米飯,吞咽基本正常。治療7次,飲食如常人。2個月后隨訪,吞咽障礙未再復發。
按語:腦梗死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腦干部位的梗死可導致延髓疑核以下的運動神經元損傷,出現真性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構音障礙,言語不利,飲水嗆咳,吐泡沫痰。本案患者年老體虛,進食困難,為后天不足,氣血虧虛;唇色紫暗,舌下靜脈迂曲青紫,為瘀血阻絡;患者素有高血壓病,語言不利,口吐痰涎,脈弦滑,為血虛引動肝風,內生痰濁,閉阻關竅所致。總之,患者因體虛,氣血不足,瘀血阻絡,肝風內動,痰濁阻滯,閉阻關竅而致噎膈。針刺舌三針以通關利竅,清咽利喉,治其標。百會、神庭皆屬督脈,督脈起于胞中,上達顛頂,可通督健腦,益氣寧神,開竅啟閉;手陽明經原穴合谷配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可益氣宣肺化痰,通竅利咽開喉;足三陰之經皆經咽喉,聯舌本,三陰交、太溪、太沖有補益肝腎、健脾益氣、行氣活血、祛痰利咽之功。諸穴共奏益氣活血、祛痰化濁、通關利竅之功。
舌三針由靳瑞教授所創,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后吞咽言語功能障礙的治療[1-3]。舌三針、百會、神庭加用電針可增強腧穴功效,針刺舌三針可刺激舌咽和舌下神經,增強舌、咽喉肌群收縮能力,改善吞咽功能[2];針刺百會、神庭可興奮大腦皮層,恢復大腦皮質對皮質腦干束的調節作用,促進吞咽功能恢復[4]。現代醫學大多采用鼻飼導管留置技術治療真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礙,以保證患者營養攝入,但治標不治本。本案采用針刺療法,首選舌三針,配伍百會、神庭、合谷、列缺、三陰交、太溪、太沖等穴,結合電針治療真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礙,可明顯改善患者吞咽困難,療效較好,但其療效及作用機制有待臨床進一步觀察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