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容,劉秀敏,于 恬,郭潔麗,代鳳超,邢秀玲
(1.河北省唐山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唐山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院,河北 唐山063000)
痛經是女性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約有50%的女性患有痛經,10%的痛經患者癥狀較為嚴重。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繼發性痛經指因其他婦科疾病引起的痛經,其發病原因明確,治療方向清晰,即首要目標為治療婦科原發病灶。原發性痛經一般發生于女性初潮后2年內,不伴其他婦科疾病的發生,也無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表現為下腹疼痛、墜脹,伴有惡心、嘔吐、頭暈、頭痛、面白、肢冷、冷汗淋漓、疲乏無力、乳房脹痛等癥狀,嚴重者出現休克、昏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工作、學習。隨著社會生活壓力、飲食結構的改變,原發性痛經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本文通過查閱近年來婦科原發性痛經相關文獻,對原發性痛經的發病原因、主要治療方法等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原發性痛經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正常月經受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由體內多種物質共同參與完成。經期子宮內膜釋放大量前列腺素,作用于子宮及其他部位平滑肌,促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子宮內血管攣縮,可導致患者子宮平滑肌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最終引起腹痛、惡心、嘔吐、暈厥等反應。相關研究表明,原發性痛經與血管加壓素、內源性宮縮及β-內啡肽等水平升高相關;同時,生活壓力過大、喜食冷飲、睡眠不足、月經失調等因素也是導致原發性痛經發生的重要因素[2-4]。中醫將原發性痛經的主要發病機制概括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其發病率、疼痛程度與中醫體質密切相關,其中氣虛、血瘀、氣郁、濕熱體質患者更易導致原發性痛經。《景岳全書》言:“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傅青主女科》曰:“蓋腎水一虛,則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爭,則氣必逆,故而作痛。”《醫宗金鑒》曰:“凡經來腹痛,在經后痛則為氣血虛弱,經前痛則為氣血凝滯。”《中醫婦科學》將原發性痛經分為寒凝血瘀、氣滯血瘀、濕熱蘊結、陽虛內寒、氣血虛弱及肝腎虧損6種證型,認為氣血失調引起的血瘀是導致原發性痛經的關鍵,臨床上以寒凝血瘀型最為常見[5-6]。
2.1 西醫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原發性痛經首選激素類藥物、解熱鎮痛藥及非甾體抗炎藥,如復方炔諾酮、復方甲地孕酮、黃體酮、布洛芬及對乙酰氨基酚等,此類藥物可明顯抑制子宮內膜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子宮平滑肌收縮,緩解疼痛等。王雪黎[7]采用口服避孕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發現其可明顯緩解疼痛。劉莉等[8]以口服避孕藥媽富隆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7.1%,療效顯著。但激素類藥物可能影響正常育齡女性的生育功能,非甾體抗炎藥可誘發患者消化道潰瘍出血,引發哮喘等。相關研究表明,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也可用于治療原發性痛經,但可產生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應,如增快心率、升高或降低血壓等。棉酚、M受體阻斷劑、維生素K、維生素E、抗膽堿類藥物也可用于痛經的治療[9-10]。痛經的發生可能與脊柱、腰部、盆腔神經功能也有密切關系。脊柱功能下降或結構異常導致肌肉、神經、韌帶、血運等對交感神經造成刺激和壓迫,從而引起痛經。采用相應的矯正方法對脊椎與骨盆病變部位正位矯正,可解除其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達到緩解痛經的目的[11]。
2.2 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子宮、沖任為原發性痛經的主要病位。不通則痛,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郁阻導致子宮氣血運行不暢;不榮則痛,氣血虛弱、腎氣虧損導致子宮失養。近代著名醫家邵蘭蓀認為治療經帶病的關鍵是調整氣血,從血辨治,且分虛實兩端[12]。王艷君認為痛經以虛證多見,主張健脾和胃,調補氣血,取中脘、天樞補益脾胃,輔以三陰交、足三里、地機調氣行血,活血化瘀,并選用關元、氣海調補任脈[13]。陳旦平秉承“天人合一”的學術思想,根據不同月經間期的生理特點,提倡“通調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14]。
(1)中藥內服療法 溫經湯作為調經之祖方,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婦科疾病的治療,具有散寒溫經、養血祛瘀的作用。研究表明,溫經湯聯合西藥治療月經不調,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通[15]。利用現代紅外線熱掃描技術發現,溫經湯可調節血管功能,修復受損血管,改善子宮區血液循環,緩解組織缺氧狀態等,對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有良好的治療作用[16]。此外,少腹逐瘀湯、理氣化瘀湯等方劑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亦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7-19]。謝艷霞[19]以口服蒙藥蘇格木勒-7、阿木日-6、如達-6、烏力吉-18、日嘎納-17、格西古納-6、壯西-11等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良好,總有效率為98.68%。
(2)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在中醫辨證基礎上,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方法及腧穴,通過對刺激經絡腧穴使氣血沖調,經絡暢達,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方面,針灸療法優于藥物療法[20]。秦愛玲等[21]采用單純針灸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治療效果優于藥物治療,其原因可能與刺激人體神經系統有關。寧英[22]選取次髎、三陰交、關元等穴位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5.6%,止痛迅速,療效可靠。劉興平[23]采用溫針灸治療寒濕凝滯型痛經,針刺次髎穴補益腎氣,調理沖任氣血,激發陽氣,暖胞宮,加之艾灸溫熱之力可透過針體直達肌膚深部,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通暢,對寒濕凝滯型痛經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灸法 “艾葉苦辛……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艾灸可通調經脈、暢行氣血、解除病痛,以灸法治療痛經歷史悠久,效果肯定。研究表明,灸法通過溫熱、藥性與光譜輻射對機體共同作用,刺激人體穴位,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進而調節機體功能。宋云娥等[24]通過采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艾灸原發性痛經患者關元穴前后的變化,發現艾灸可調節腦部多個疼痛相關區域,改善原發性痛經患者的疼痛癥狀。陳泰屹等[25]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的腎俞、命門、關元、氣海穴行艾灸治療,療效良好。趙振強等[26]利用多功能艾灸儀隔藥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治療總有效率為97.8%。張曉等[27]采用隔鹽灸神闕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良好。
(4)熱敏灸法 謝丁一等[28]在中醫傳統艾灸療法的基礎上,創建熱敏灸療法,并提出“腧穴敏化”“灸之要,氣至而有效”“辨敏施灸”等灸療新概念,發現熱敏灸通過點燃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可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可提高艾灸療效。陳梅等[29]通過Meta分析表明熱敏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更有優勢。肖曉玲[30]將原發性痛經患者的地機、三陰交穴充分熱敏化后施灸,總有效率為93.3%。馬紅梅等[31]采用熱敏灸法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7.1%。
(5)火療法 火療法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其原理是利用酒精燃燒產生的熱量使藥物與皮膚變熱,皮膚通透性增加,藥物有效成分滲透加快。《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言:“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現代火療利用高精度儀器設備對火療時點火和滅火溫度進行精密控制,避免燙傷事件發生,使中醫火療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32]。李娟平等[33]采用腕踝針聯合循經中藥火療治療原發性痛經,通過火療產熱有助于中藥有效成分的滲透,可達到祛瘀活血、暖宮驅寒的功效。
(6)耳穴療法 耳穴壓貼療法作為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具有起效快、療效好、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等特點[34]。胡順琴[35]采用耳穴埋豆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2.9%,并表明耳穴埋豆能顯著提高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血清內皮素的含量。李映明等[36]采用耳穴壓貼治療原發性痛經,治療有效率為86.0%。李小林等[37]采用耳穴貼壓治療痛經,治療總有效率為90.2%。
(7)推拿療法 推拿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辨證思維為導向,體現因人而異、因病而異的治療原則,通過推拿手法對機體進行調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夏秀愛[38]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俯臥位時對其腰骶部膀胱經內側線進行掌推、揉壓、叩擊等,患者仰臥位時對其腹部京門穴、氣海穴、關元穴等進行推拿,總有效率為94.0%。常東亮[39]以推拿手法治療原發性痛經,認為氣血瘀滯、內傷七情、寒客沖任為該病致病因素,根據穴位、手法具體實施治療是治愈該病的關鍵。
(8)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是以經絡學、針灸學為理論基礎,將可吸收性外科縫合線置于人體穴位內,埋線對穴位產生持久、柔和的刺激作用,從而調整臟腑功能,治療疾病。現代醫學表明,穴位埋線對于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作用可能與抑制子宮組織中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受體炎性小體的活化有關[40]。歐陽白莎等[41]采用溫經湯聯合穴位埋線治療原發性痛經,選取雙側氣海、關元、三陰交、次髎等穴位,于經前7d埋入羊腸線,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有效率為97.9%。董少梅等[42]選取原發性痛經患者關元、次髎、三陰交、十七椎穴進行埋線,治療3個月經周期,總有效率為98.2%。
(9)拔罐療法 拔罐亦稱角法,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其利用罐內負壓將罐吸附于體表,可作用于體表的經絡腧穴,起到協調陰陽、疏經通絡的作用[43]。劉彩嵐[44]在92例原發性痛經患者血海穴、中極穴進行拔罐治療,總有效率為91.0%。朱蘊妹等[45]對26例原發性患者行“藥物罐”拔罐療法,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2.3 聯合療法 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病機較復雜,西醫多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療效良好,但存在不良反應多、遠期療效差等問題。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或聯合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可增加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治愈率。李俊等[46]采用安宮黃體酮聯合熱敏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5.0%。艾娜[47]采用布洛芬緩釋膠囊聯合加味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發現其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改善患者子宮動脈血流情況。魏葦芃等[48]采用溫經湯聯合中藥封包熱敷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有效地緩解了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總有效率為96.7%。符少文[49]采用舒肝化瘀湯配合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良好。宋家欣等[50]采用艾灸聯合加味溫經湯治療原發性痛經,對患者氣海、三陰交、足三里、地機、中極、次髎等穴行回旋灸、溫和灸、雀啄灸等治療,結果發現其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且安全性較高。寧方力等[51]采用艾葉為主內服配合外用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5.0%。鄭惠平等[52]以針刺氣海、關元、子宮、三陰交等穴,配合子宮穴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7.1%。黃屏等[53]熱敏灸聯合中藥熱敷、口服布洛芬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7.8%。楊春旭[54]采用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治療組采用針刺中極、關元、水道、三陰交、地機穴,并加用艾灸治療,對照組采用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85.0%,且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王華等[55]采用針刺聯合隔物溫和灸適宜技術治療原發性痛經,針刺患者中脘、地機、三陰交、關元、太沖、足三里等穴,以藿香、紫蘇、紅花等制成藥餅置于太沖、足三里、關元穴,以艾絨隔藥溫和灸至皮膚潮紅為宜,總有效率為98.3%。冉文菊等[56]以針刺門金穴配合腰骶部、臍周火療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疼痛完全緩解,且3個月未復發。王桂芳等[57]采用電針結合隔姜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6.7%。王曉燕等[58]采用溫針灸法加神闕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溫針可通過經絡傳感和神經傳遞的作用,對子宮平滑肌痙攣及前列腺素分泌起到調節作用,總有效率為95.1%。唐娓[59]以耳穴壓貼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原發性痛經,有效率為83.3%。田明[60]采用耳穴貼壓配合推拿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良好。楊弋等[61]采用逍遙散加減配合拔罐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獨內服藥物。
2.4 其他療法 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針對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病機,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與理論,現代醫學已將現代儀器設備及敷料應用于原發性痛經的防治。王燕等[62]采用遠紅外痛經理療貼治療痛經,遠紅外痛經理療貼可發射6~14μm的遠紅外線,將其分別貼于神闕穴及關元穴,可與人體自身發射的遠紅外線相疊加,使患者深層皮下組織升溫,加速血液循環,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李涵等[63]采用低能量放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原發性痛經,發現其能有效降低患者經期前列腺素F2α濃度,提高前列腺素E2濃度,減輕疼痛癥狀,總有效率為80.0%。
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復雜,影響因素多,治療時應因人而異,根據不同證型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刺法可改善血液循環,對原發性痛經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有顯著療效;灸法可溫經通絡、祛濕散寒,多用于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而針藥結合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方面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或艾灸,可增強療效,加快治療進程,表明針灸與中藥聯合使用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循證醫學表明,原發性痛經的中醫療法較單純西醫療法有更大優勢,但各種中醫療法對原發性痛經的療效、協同關系、協同作用等仍需進一步研究[64]。目前,對于痛經急性期發作還缺少更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中醫治療痛經療程一般大于3個月,周期較長,部分患者不能堅持治療而影響治療效果[65]。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良好,治療方法較多,但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探索更高效、低不良反應的中醫治療方法對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很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