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張 慧 楊 謙 王飛龍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712000)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線上的數字化在線教育與線下的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借助在線教育資源與信息技術促進課程教學,以達到更加有效的學習效果[1-2]。 文章以《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為例,基于學堂在線MOOC平臺和校企合作開發的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實現教學以教師教為主向以學生學為主的轉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 課程總學時為56 課時,共3.5 個學分。
參照《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行業規范及相關崗位能力標準,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構建。 課程共分為 9 章,37 節,92 個知識點。
《建筑施工技術》在線開放課程目前搭載于學堂在線MOOC 平臺,該平臺是由清華大學研發出的中文MOOC 平臺。 MOOC 平臺為學生線上學習提供了基礎,將課程視頻、PPT、文本等資源有機組合,記錄學生線上學習的痕跡,提供專業的教學分析,主要反映課前和課后的學習階段。
以校企合作開發的數字化教學平臺作為日常教學活動開展的平臺,并以微信、雨課堂等作為輔助工具。 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教師可自主設置教學活動,如討論區的話題、隨堂測驗、評價體系、搭載教學軟件等。 將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記錄下來,客觀、多元地評價學生學業水平,主要體現在課中學習階段。MOOC 平臺與教學平臺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前、課中及課后三階段有機串聯起來,對混合式教學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了更好地說明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成果,文章將《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砌體工程”章節中的“落地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施工”教學內容(4 個課時),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基于 MOOC 平臺和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展開。 其教學活動如下。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其畢業后主要從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 此前,他們已學習了建筑力學、建筑材料等先修理論課程,并在實體教學模型實訓基地進行了建筑認知實踐課程的學習,對腳手架有了初步認識,動手能力強,善于使用網絡終端是他們的特點,但力學計算基礎薄弱、現場規范操作意識淡薄、空間想象能力較弱。
2)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及施工員崗位能力要求,確立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其中,知識目標為:掌握腳手架參數校核和搭設流程,掌握腳手架構造做法;能力目標為:能夠按照設計要求完成腳手架參數校核,能檢驗腳手架構造做法的規范性;素質目標為:形成嚴謹規范的施工職業素養。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掌握腳手架參數校核和搭設流程,難點為掌握規范的腳手架構造做法。
基于施工員崗位技能要求,以典型腳手架施工方案為載體,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施工計算軟件、仿真軟件和三維動畫等信息化手段化解教學重難點,依次完成校核方案參數、學習搭設流程、掌握構造做法、搭設與驗收等工作過程。
2.3.1 課前
課前,學生可登錄教學平臺查看導學單,自學腳手架的PPT、微課、動畫、規范圖集等課前學習資料,自主完成課前測試,檢驗自學效果。
2.3.2 課中
課堂上教師可采用動畫方式演示腳手架各組成構件,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解釋各構件的作用,為腳手架施工的學習做好鋪墊。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設置了4 個教學環節,分別為創設情境、確定任務、任務實施、總結評價。
1)先以一段腳手架事故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腳手架安全的重要性。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為一名施工員, 應如何保證腳手架施工的安全性和規范性。
2)將課本內容和施工員崗位能力要求結合起來,從施工員的視角,學習某辦公樓腳手架施工方案,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出4 個子任務。
3)任務實施
任務1:校核方案參數。 腳手架方案中計算內容較多,學生不易掌握,為此采用施工計算軟件。 學生根據教師講解, 查找方案中對應的腳手架參數,在軟件中依次輸入相應參數,輸入過程中軟件自動提示參數設置標準,輸入完成后,點擊試算按鈕,生成計算結果。 若不合格,學生可根據軟件提示逐項調整,直至合格。 整個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討論交流。 教師可在指導、督促學生完成任務后,總結方案中的計算要點,完成參數校核,化解腳手架計算難題。
任務2:學習搭設流程。 建筑施工中,腳手架搭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學生登錄我校自主開發的腳手架虛擬實訓平臺, 進入腳手架虛擬施工現場,可以真實模擬腳手架的搭設工藝。 三維仿真軟件分為練習版和考核版。 練習版中,學生可根據操作提示,依次完成搭設步驟。 若操作錯誤,系統會給予提示,直至正確完成操作。 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逐漸掌握施工工藝。 學生進入考核模塊,完成理論和實操考核,其中理論占40%,實操占60%。教師根據考核成績,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及時組織針對性指導。 學生邊做邊學,熟悉了搭設流程,有效掌握教學重點。
任務3:掌握構造做法。 腳手架構造做法要求細致、數據繁多,傳統的教學以展示平面素材為主,不能充分體現構件空間的搭接關系, 學生難以掌握,所以開發了腳手架構造做法的三維動畫。 通過三維動畫的直觀展示,讓學生充分領會腳手架搭設的構造要求。 學生可在平臺上完成節點找錯測試。 通過以上學習,初步解決教學難點。
任務4:搭設與驗收。 搭設前,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確保安全防護到位。 然后由小組組長進行方案交底,各成員根據組長的指揮、安排,分工配合,在實訓老師的指導下,按照任務要求,完成腳手架的搭設。 搭設過程中,教師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 用手機記錄學生操作過程中的錯誤之處,并將記錄的圖片和視頻上傳至教學平臺,供學生針對性的討論。 搭設完畢后,學生依照腳手架驗收標準,完成驗收項目的自檢和互檢,并在教學平臺上打分;教師則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核點評。 搭設與驗收環節使學生掌握了腳手架的工藝流程和構造要求。
4)教學平臺將各環節的階段性得分按照相應比例做為課堂成績,以此構建多元化、全過程的評價體系。 教師根據學生全過程的表現進行綜合點評,對腳手架的搭設流程要點和構造做法進行總結;學生查看班級成績統計和分析,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后進行查缺補漏。
2.3.3 課后
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設置多種課后拓展途徑,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生可通過MOOC 教學平臺,學習在線開放課程,拓展知識視野;也可在教學平臺上觀看腳手架倒塌事故案例分析并交流心得;還可在教學平臺上完成腳手架搭設排序游戲和闖關游戲,寓教于樂,鞏固課堂所學。
與傳統課堂相比,在混合式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對教學互動的參與度也明顯提高;MOOC 平臺、 數字化教學平臺為教與學提供了空間,提高了教學效果。 采用“課前、課中、課后”的三階段教學模式,層層遞進,加深了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MOOC 平臺、數字化教學平臺的使用,便于實現教學的全過程、多元化評價,能夠較為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
文章以《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為例,基于MOOC平臺和教學平臺,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并進行了混合式教學實踐。 著重介紹了“落地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的教學活動,與傳統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有重要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