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闊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江蘇徐州 221116)
談到發展思維,我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難題,甚至認為只有挑戰難題,才能發展思維。在這種潛意識的影響下,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些淺顯的問題,漠視習以為常的小題,不愿在小題上花時間,不愿在淺顯處費周折,殊不知,卻因此失去了眾多發展學生思維的契機[1]。
例如:2.7里有( )個0.1或( )個0.01。
數感好的學生會直接填上27、270。如果學生的數感不好呢?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面對此問題時不知所措,我們該怎樣教?另外三分之二填出正確答案的學生,也是把問題的解決建立在感覺之上嗎,可靠嗎?如此追問下去,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我們認為的“淺顯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淺顯。越是我們認為淺顯而學生卻不能完全理解的問題,對我們的教學來說越是極大的挑戰。該怎樣教呢?課堂上,筆者從以下四個路徑出發引導學生對“淺顯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這個問題考查的是學生對2.7這個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計數單位的理解。其實,在整數范圍內,也經常有類似的考查。例如,270是(27)個十或(270)個一。在小數范圍內考查,學生卻不適應,恰恰反映出學生對小數意義和計數單位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數形結合是深化意義理解的必要手段[2],因此,筆者讓學生在正方形內表示出2.7,然后分別在其中找出0.1和0.01,再借助圖形進行思考(見圖1)。

圖1
有了圖形的支撐,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理解為什么2.7是27個0.1,又為什么是270個0.01。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就可以利用畫圖的方式去思考。雖然一開始顯得比較麻煩,但小數的意義的表象正是在這樣的畫圖中完成的,學生的數感也是在這樣的畫圖中獲得提升的。
小數的本質是十進分數,因此,借助分數來解決上述問題,也是比較好的方法。2.7是一位小數,表示是27個也就是27個0.1。同理,2.7是一位小數,改寫成兩位小數是2.70,也就是是270個也就是270個0.01。當然,這樣的表述不能變成繞口令,而要基于圖形表象的支撐。
十進制的位置值是小數與整數的聯系點。1是10個0.1,0.1是10個0.01……學生根據進率關系也可以進行思考。2是20個0.1,0.7是7個0.1,合起來是27個0.1;2是200個0.01,0.7是70個0.01,合起來就是270個0.01。借助下面的分成圖(見圖2)來表示,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

圖2
學生產生思考障礙的原因往往是數字的單位不同造成的,而改成相同單位后,就有利于學生觀察[3]。2.7與0.1的計數單位都是0.1,因而直接去掉2.7的小數點就可以得到2.7是27個0.1。2.7與0.01的計數單位不同,先把2.7改寫成2.70再和0.01比較,很容易看出,2.70是270個0.01。這種形式化的思考,因為有上述三種方法的支撐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技巧,同樣也具有優化學生思維的價值。
一個簡單的問題,采用了四種不同的思維路徑去教學:圖形思考、意義思考、進率思考、形式化思考。這四種不同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系的。畫圖是基礎,是進行抽象思考與演繹推理的基礎,形式化的思考技巧性很強,沒有前面三種方法的支撐,沒有畫圖說理之后逐步形成的數感,形式化的思考就偏離了數學的本義變成了形式主義。因此,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以上四種方法。一個淺顯的問題,教師不能直接教解題技巧,而要從形象化的方式入手,逐漸實現抽象的理解,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數感。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合理的,是講理的,是有根的,是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發展的。
以此題為基礎拓展開去,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做逆向思考的問題,如36個0.1是( ),36個0.01是( );也可以把類似問題放在一起做對比思考,如“3個0.1與6個0.01組成的數與36個0.001組成的數相等嗎?”這同樣也是淺顯的小問題,但依然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綜上所述,數學不是由繁難的問題堆積起來的,而是由眾多淺顯的小問題串聯疊加起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數量多且淺顯而忽視,相反,應該因此而更加重視,正是這一個個的淺顯問題逐步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才構建起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重視對淺顯問題的深入探究,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將不同的知識勾連起來,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是由萬千的淺顯問題組成的,再淺顯的問題,都要多去思考怎樣學、怎么教,做到簡單的問題不簡單地教。淺顯處,是每天數學課的常見之處,繁難之題不過偶遇,思維的提升依靠的是日積月累,而不能靠一蹴而就,因此,淺顯處才更是思維的提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