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有霞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華藏寺鎮邊墻溝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和社會大環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及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許多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習慣的養成,以說教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導致德育以一種被學生排斥的方式進行滲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難以培養良好的習慣[1]。筆者根據自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經驗,總結以下幾個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方法,希望能為一線教師提供些許借鑒。
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使學生感覺到自己被教師注重,其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來開展德育教育,將德育內容與實踐活動相整合,使學生在活動中或活動后能體會此次活動的意義并明確活動中自己的各種行為是否存在失誤,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內化德育教育[2]。
例如,小學生基本能夠自己穿脫衣服、整理書包及書桌上的用具,但由于部分家長溺愛孩子,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利用10~15分鐘的時間開展穿衣和整理用具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度最高且最整潔的學生獲勝。在此次活動中,學生積極表現,希望贏得教師的獎勵(紅花或五角星等),甚至還有學生在完成比賽后去幫助同學。此后,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嘗試幫助他人。這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被幫助的溫暖,從而學會發自內心地幫助別人。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其他有關活動開展德育教育,如在植樹節時開展植樹活動,并在活動中滲透保護樹木、保護環境、綠色出行等理念,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
對小學生而言,教師的鼓勵似久旱后的甘露。教師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優勢,促使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其他學生也能在身邊同學的影響下積極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教師在表揚或鼓勵學生時需要注意避免使用“你真好”“你真棒”等用語,而是要指出學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使學生明確在做了什么事或有了什么舉動后才能得到教師的鼓勵。
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討論出某問題的答案時,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在探究中付出的努力,不要讓學生產生“這次是我幸運,不是多努力”的感覺。教師只有將學生的成功歸功于努力、認真、探索等品質時,才能讓學生在提高自身學習水平時從這些方面入手,而不是僥幸地歸功于“幸運”。在學生和周圍同學都能認識到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這些品質時,整個課堂才會因為學生的參與而煥發生機,德育教育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在教學中。
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在一言一行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3]。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平時要求學生做到或完成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再以榜樣作用影響學生;不讓學生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嘗試,避免學生產生“老師可以,我為什么不可以”的心理。
首先,教師應從自身的整潔穿衣、審美眼光等方面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審美影響下逐漸樹立自身獨特的審美觀念。其次,教師平時要注意和同事之間交流時的用語,避免太過隨意。同時,教師在學生交談時,應注意下蹲和學生處于同一水平位置,使學生在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同時,學會尊重教師。再次,教師在要求學生記錄或整理學習過程中的錯題本時,自己也要做好課堂教學經驗的整理,并不時地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向學生公示,引導學生養成時時記錄的學習習慣。最后,在學生三觀養成最重要的時期,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對人性化的學習環境,并在日常小事和教學實踐中滲透有關德育教育的內容,為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奠定基礎。
學校和家長的合作與共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教師與學生家長聯系的機會不再限于家長會或家訪等形式,各種聊天工具及校內網站層出不窮,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家長建立QQ群或微信群。教師只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才能保證學生在家中保持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這除了要求家長適時監督指導外,還需要家長加強自身建設,和教師一起教育學生,只有學生在學校和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操持一致,才能使學生不斷保持良好習慣。此外,教師在QQ群或微信群聊天時要注意,表揚性的話語可以公開講,需要學生改進的部分盡量與學生家長私聊,避免損傷家長的自尊心。
首先,教師要使家長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其他學科的附屬產物,而是學生發展路上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其次,德育教育的開展不局限于課本,不局限于學校,日常生活也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家長除了在家庭中滲透德育,還可以帶領學生接觸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使學生了解禮貌用語在人際交往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幫助學生意識到良好習慣對于思維品質提升的重要性。再次,教師可以舉辦一系列親子活動,增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系,使學生在一些對抗性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勝利雖重要,友情價更高”的意義,增進學生和父母、同學之間的感情。最后,教師要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告知家長,使家長意識到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優勢及不足,為家長在家庭中進行德育教育奠定基礎。也就是說,家長只有意識到德育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意義,才能從心里重視德育教育,從而理解教師的要求和孩子的一些行為,并在日常生活中著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家庭中落實德育教育。
總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行動中以道德標桿的標準影響學生外,還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滲透德育教育。教師應避免為了強調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水平,注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使這些習慣在家庭中得到貫徹和深化,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素質教育對于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