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白曉紅,潘曌曌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11003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武漢市暴發流行,并迅速擴散至我國各地,鑒于本病的流行性及強烈的傳染性,被定為乙類傳染病,采用甲類防治方案應對[1]。根據其發病特征,當屬中醫“疫毒”范疇。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控制疫情著眼點不僅是確診病例和疑似人群,更應從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想對策,尤其需對廣大民眾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增強體質,降低被疫毒感染的幾率。灸法防治瘟疫已有上千年歷史,歷代醫家在防治疫毒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灸法集預防與治療于一身,成本較低,易于普及,可利用人體自身正氣防治疾病[2]。本文試從灸法防治的源流、COVID-19發病的特點及臨床表現、艾灸的特定選穴、灸法的現代醫學研究等方面探討灸法防治疫毒的理論依據。
灸法是指借灸火的熱力在人體皮表腧穴、經絡或病部以溫熱性刺激灼燒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3]。灸法防病保健歷史悠久,“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灸法保健法已在我國使用數千年。《針灸聚英》載:“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描述了未生病而先以針灸預防之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灸法的功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艾葉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灸百病”“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即灸法既可治療寒熱虛實之證,又可調臟腑陰陽,祛除癰瘍腫毒,適用于急危重癥的治療,還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保健作用。
回顧古今,中醫防治傳染性疾病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其中灸法防治瘟疫已有上千年歷史,晉唐醫家崇尚以灸防疫,以灸協助五臟生克制化,調整陰陽平衡,最早提出將保健灸法用于預防傳染性疾病中,在疫情暴發的時間和地區及時給予適當的灸法干預,可以預防傳染病的發生蔓延,如《范東陽雜藥方》曰:“凡得霍亂,灸之或時雖瘥,終無死憂。”《扁鵲心書》也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說。南北朝時期以艾防疫的方法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肘后備急方·卷二·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曰:“斷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入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均說明古代醫家運用灸法防治疫毒的認知。在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間,有學者提出利用艾灸進行防治,但并未得到推廣[4]。研究表明,灸法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加機體抵抗力,降低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率[5]。COVID-19疫情暴發后,已有多家醫院使用灸法防治疫情。
COVID-19是以發熱為主的乙類急性傳染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地域性等致病特點,屬于中醫“疫病”“疫毒”等范疇。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述:“瘟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吳又可《溫疫論》記載:“疫者,感天行之癘氣。”明確指出疫毒發生的基本病因主要責之于疫癘之氣。有研究分析,因疫情暴發地多陰雨,其外在環境呈現“濕”象,故將COVID-19的病因歸為“濕毒疫”[6-7]。《傷寒溯源集》曰:“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從臨床表現觀察,COVID-19病位在肺,與肝、脾、胃相關,疫氣身兼風溫濕三邪之性,濕邪為主;所犯臟腑以肺為首,次則脾、胃與肝,易感人群以肺脾氣虛、痰濕蘊盛者為主,次者肝氣失調、素體羸弱較多[8]。葉天士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明確表明肺為先受侵之臟。《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肺氣虛弱者,衛外不固,易發風溫類似證候;脾虛者,運化水氣無力,濕濁內生,濕性黏膩重濁,好發濕溫類似證。肺脾同屬太陰,手足相傳,可以出現風邪犯肺和濕濁中阻并見之證。肝主疏泄,若常年氣機郁滯之人,其木太過,木火刑金,強勢乘脾,肺氣無制,發病則成風溫兼濕化燥證或濕溫郁火之證;病至危重,逆傳心包,動風耗血,危必及腎,危害生命。
周銘心[9]根據五運六氣運行狀況推演結果提出,此次疫情發于己亥歲末之鄂,推測今年歲半而過當衰減而滅。基于五運六氣理論的分析,疫氣為本次疫病發生的外因,而人體臟腑之氣不充分、不均衡是疫病發生的內因。如《金匱真言論》所言:“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因此,若人體五臟安和,體魄強健,則不易侵染疫氣。《靈樞·百病始生》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倘若發病,病情亦輕淺,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灸法可治療經絡、體表病證,又可調理臟腑、氣血、陰陽,祛除癰瘍腫毒。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調整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具有良性和雙向調節的作用[10]。此外,考慮本次疫情播散面積較廣,應重視扶正祛邪,通過灸法調動機體的自我調控能力,且艾灸療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可全民普及應用。
COVID-19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1],亦可通過接觸傳播,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干咳、乏力、頭痛,少數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伴或不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癥狀。重病者多在病程1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代謝性酸中毒等臨床癥狀。從中醫理論分析,其發病特點符合濕溫疫病,病機特點為濕、毒、痰、虛。感染初期感受疫毒之氣,病位在上焦膜原,耗損正氣,重者濕邪化熱,熱毒閉肺,常見氣營兩燔、內閉外脫等危重證,恢復期病情漸愈,邪去正虛,常見脾肺氣虛或氣陰兩虛等證。疾病潛伏期中位數3 d,最長可達24 d,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因此,在防治調控中更應針對性地選擇施灸方式及選穴配伍。
此次疫情以發熱者居多,灸法亦可為,正如《理瀹駢文》云:“灸法治熱證,一來得熱則行,二來以熱引熱,使熱外出。”[11]施以灸法疏通運行體內淤滯之熱邪,借熱力引火熱之邪外達肌表,從而“開門逐賊,順氣行舟”。大熱耗氣傷津,氣隨津脫,灸丹田補陽以養陰,即《丹溪心法》所云:“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灸法還有散火祛痰、養陰清熱、益氣生津之功,且熱者灸量宜少,陰虛者火力宜微。若胸中滿悶、煩熱者可灸心俞穴,以清熱化濕通腑。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載:“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以灸法治心實熱可宣泄實熱,除脹消滿。“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俞穴為肺之背俞穴,是灸治肺病要穴,主治咳嗽氣喘、鼻塞不通、胸滿吐血、潮熱盜汗等,與肺痿(肺纖維化)癥狀十分相應。現代研究表明,針灸肺俞穴可調整支氣管平滑肌功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通氣量。膏肓穴屬膀胱經大穴,孫思邈贊“膏肓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上氣咳逆”,有益氣補虛、理肺平喘的功效。大椎穴為手、足六陽經與督脈交會穴,能振奮全身陽氣,調節氣血,對機體有強身、補虛培元作用,發熱時灸此穴可疏通經絡,解表退熱,正如《素問·骨空論》曰:“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臨證辨析,合理選穴配伍可明顯改善COVID-19癥狀,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此適用于預防或恢復期虛證,也可進行瘢痕灸、隔姜灸。
《備急千金要方》云:“此灸訖,令人陽氣康盛。”正氣與邪氣相對立的,是機體抵御外邪侵襲和感邪后祛邪外出的關鍵,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調理氣血臟腑,陰平陽秘,為防治上策。此外,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預防感染。《扁鵲心書》載:“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命門、氣海、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已。”提出灸命門、關元穴以調和氣血,延年益壽。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歷代文獻對其臨床應用均有記載,《外臺秘要》提出:“三里養先后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為長壽之灸。”《通玄指要賦》載:“三里卻五勞之羸瘦。”《針灸大成》提出灸足三里“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說明灸足三里穴不僅對本經循行疾病、臟腑疾病、外傷雜病具有治療作用,還有健脾強身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激發人體的元神和元氣。
灸法作為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機制離不開經絡學說[12]。灸法作用于機體的腧穴或病變部位,激發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達到通調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功效,以恢復物質代謝、功能平衡狀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生成物產生局部生物物理、化學的調節與中樞機制的雙重綜合作用,進而激發全身免疫反應,調節機體內環境穩態,達到治療作用[13]。
4.1 灸法的退熱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通過灸法的熱刺激可使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通透性增強,促進體表散熱;另外,灸法產生的紅外線可直接作用于致熱源,使其活性降低,弱化對機體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實現退熱作用[14]。
4.2 灸法的抗病毒作用 COVID-19患者的高敏感性炎癥因子水平在體內異常升高。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艾葉具有較強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較為突出[15]。灸法還可提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加速抗體形成,促進細胞吞噬功能,加強機體自身防御功能[16]。閆懷士等[17]以灸法配合病毒唑與單純病毒唑對照,觀察對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的作用,研究表明灸法加病毒唑組療法可有效對抗流感病毒,降低小鼠肺病變的程度,這也為灸法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4.3 灸法對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 機體免疫功能出現異常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調整機體免疫平衡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根本,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理論一致。研究表明,灸療能夠促進T細胞的轉化功能,增加人體外周血中的白細胞計數,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活性,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明顯上升,調節機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損傷修復能力[18]。另外,溫灸的熱輻射作用可補充人體細胞代謝、免疫功能所需的能量,緩慢持久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激反應,增強自身免疫力[19]。
綜上所述,縱觀歷代醫家關于灸法的文獻記載及現代研究,灸法通過燒灼艾葉或其他中藥的溫熱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起到引熱外達、清化濕熱、溫經散寒、益氣固表的作用,從而調節機體的氣血、臟腑、陰陽、免疫功能的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此法操作簡便,費用較低,適合在疫情期間推廣,還可以防治疫毒、改善COVID-19患者的部分癥狀,但其療效及對COVID-19患者的免疫功能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