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丹,萬 鵬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610200)
頸源性枕大神經痛是針灸推拿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頸椎病變引起的單側或雙側頭枕部交替出現陣發性、持續性的呈刀割樣、電擊樣或鈍痛樣的疼痛,可放射至頭頂、額部,部分患者伴有頸背部僵痛不適,或轉動頭部時疼痛加重的情況[1]。此病易被誤診為偏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和血管性頭痛。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趨于年輕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目前西醫多采用口服消炎止痛藥、手術療法等治療,但存在長期口服藥物不良反應較大,手術創傷大等缺點,且患者不易接受。本文介紹運用手法結合電針治療頸源性枕大神經痛,療效顯著,安全性高,患者依從性好,現總結如下。
醫者通過觸診檢查患者枕大神經出口處(風池穴附近,枕骨粗隆下2 cm,正中線旁開2 cm)是否有明確的壓痛點;觸摸椎枕肌及C1、C2頸椎的棘突、關節突關節、橫突等,檢查局部是否有條索狀硬結、壓痛、偏斜等體征;完善頸椎正側位及張口位二維成像(DR)檢查,了解寰枕關節、寰樞關節及棘突、椎體排序情況,以排除其他骨質病變引起的頭痛。
2.1 常規治療 ①松解手法: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醫者站于其側,在患者寰枕、寰樞關節、枕大神經出口處重點施以拿捏法、法等手法,以患處肌肉舒緩為度,每次5~10 min。②電針:手法治療后,取雙側風池穴、天柱穴、夾脊穴、阿是穴,常規消毒后,使用0.30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進針,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在雙側風池、患側夾脊穴和阿是穴位置接兩組電針,使用華佗牌SDZ-Ⅱ型電針儀,選用頻率1.5 Hz的連續波,留針2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2.2 復位手法 根據患者病情病程,確定何時使用復位手法。以左側枕大神經痛為例,患者取仰臥位,醫師助理雙手稍施壓力于患者雙肩,防止其滑動,醫者左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右手固定下頜處,雙手先施以水平牽引,然后左手拇指放于左側枕大神經出口處,同時右手施加壓力,左手向上稍托舉15°左右,將患者頭部托起,然后向右側旋轉5°~10°,使力的作用點位于枕大神經穿出口處,雙手施以頓挫力,解除粘連,緩解神經壓迫,手法結束。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若急性起病疼痛劇烈者可立即予以復位;初次復位明顯改善者不再使用復位手法,繼續予以常規治療鞏固療效;若病情嚴重,病程長,局部組織粘連、神經卡壓嚴重者,先予以常規治療,待局部松解后,再行復位手法,每周1次,疼痛緩解即可,復位手法治療后,再予以常規治療2次,以鞏固療效。
患者,女,46歲,2019年6月就診。主訴:反復頸肩痛,伴右枕部疼痛10 d。患者在我院康復科經電針及口服消炎止痛藥治療2 d,癥狀無明顯緩解,夜間痛甚,影響睡眠,為求進一步診療來我科就診。刻下癥:痛苦面容,頸肩部肌肉僵硬,右側枕大神經穿出口處明顯壓痛,并向右側頭部放射,右側C2~C4頸椎椎旁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頸椎正側位及張口位DR示:右側寰齒關節間隙較對側稍變窄,C2棘突偏斜,項韌帶鈣化。診斷:頸源性枕大神經痛。考慮患者有長期伏案工作史,導致頸枕部肌群慢性勞損,日久造成寰樞椎移位,卡壓枕大神經產生炎性刺激疼痛。治療上首先采用常規治療以松筋、解痙、鎮痛,治療3次后患者自覺疼痛有所緩解,仍有枕部牽扯疼痛不適,考慮患者病程較短,病情較重,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復位手法,松解粘連,減輕神經卡壓癥狀。第5次治療時,患者自覺頭痛癥狀明顯緩解,雙側頸肩略微僵硬不適。再行兩次常規治療后,不適癥狀消失。
1983年SJAASTAD等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后經臨床和解剖學研究認為,該病多由枕大神經及其起源部C2脊神經后支遭受病變刺激所致[2]。枕大神經是由C2神經后支中分出,于C1后弓與C2椎板上緣,頭下斜肌的后下方穿出,繞過寰樞關節上圍,在頭半棘肌與頭下斜肌深面走行,穿斜方肌肌腱到達皮下,分布于顱頂和上項線之間的神經[3]。枕大神經從深筋膜和斜方肌腱膜穿出時,有很多筋膜束及腱纖維纏繞,其緊附于枕骨膜表面,難以分離,枕大神經易受到卡壓,常見卡壓位置為頭下斜肌、頭半棘肌、枕后腱弓、寰齒間隙等。當出現頸部慢性勞損及揮鞭傷等問題時,頸椎關節存在失穩、錯位、錯縫等改變,導致C2后支神經叢局部機械壓迫、炎性刺激,引發疼痛。因此,解除枕大神經走行中的壓迫,是治療頸源性枕大神經痛的關鍵。
松解手法能解除椎枕肌群的痙攣,改善循環,促進炎性水腫的消退和吸收[4]。采用仰臥位手法,在傳統正骨手法的基礎上結合神經解剖定位,通過調整病變位置用力角度,順勢牽引,增加頸椎椎體與頭部間的間隙,松解嵌頓的關節囊,使紊亂的頸椎小關節恢復到正常解剖位置,快速有效地減輕有害因素對枕大神經的卡壓與刺激,解除病因,改善頭痛癥狀。手法治療后施以電針,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炎性物質的吸收和消散,增強消炎止痛的作用[5]。風池穴、天柱穴均為治療后頭痛的要穴,具有疏經通絡、清利頭目之功;風池穴、天柱穴、夾脊穴均為枕大神經分布及支配的區域,施以電針,可刺激局部的神經感受器,從而抑制痛覺傳導,起到鎮痛作用[6],還可使機體產生某種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提高機體耐痛閾值[7]。中醫學認為,頭痛的主要病因病機為風寒外襲、氣血失和、臟腑虛損及跌撲勞損導致經脈失養,瘀阻不通,不通則痛。治療以“通”為主,手法與電針合用能達到“骨正筋自舒”“通則不痛”的作用,直接祛除病因,快速緩解因神經受壓和刺激引起的頭痛[8]。
頸源性頭痛在臨床易被誤診,在我科就診的患者多有經藥物治療或單純針刺治療效果不佳的既往史,通過手法結合電針治療,輕癥患者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診治時需注意,要明確診斷為頸源性頭痛,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頭痛,如顱內腫瘤、病毒感染所致的頭痛等;行復位手法時不能施以暴力,且根據醫者觸診確定病灶,精確定位枕大神經卡壓點,調整手法施力于枕大神經的淺出點及痛點,此為治療起效的關鍵。該手法在傳統復位手法上結合現代神經解剖定位,獨特創新,患者接受度高,安全可靠,療效確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