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潔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胃食管反流病屬中醫“吐酸”“胃痞”“噎膈”等范疇,證型主要為肝胃郁熱、肝胃不和、脾虛濕熱[1-2],其主要病因為脾胃不和、肝氣郁結、濕熱氣滯[3]。脾胃是氣機升降出入樞紐,斡旋中焦。筆者認為調和脾胃是治病之本,此病宜開郁降逆、健脾益氣,故擬開郁降逆方治療該病。現分享筆者運用自擬開郁降逆方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經驗1則,以資共勉。
患者,男,43歲,2018年4月16日初診。主訴:喉中有氣上逆,伴呃逆、胃灼熱、反酸1年。刻下癥:自覺喉中有氣上逆,有呃逆感及胃灼熱感,反酸,無胃脹痛,痰色白,可咯出,無惡心欲嘔,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厚,有裂紋,脈滑。中醫診斷:吐酸。病機: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治療:健脾益氣,開郁降逆。處方:開郁降逆方加減。方藥組成:太子參15 g,白術10 g,茯苓15 g,浙貝母15 g,海螵蛸30 g,蒲公英20 g,大腹皮20 g,麩炒枳殼10 g,煅赭石15 g(先煎),黃連片5 g,制吳茱萸3 g,瓦楞子30 g(先煎),梔子10 g,藿香10 g,茵陳2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每次150 m L。囑其忌食酸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018年4月27日二診:患者服藥期間胃灼熱、反酸癥狀緩解,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噯氣,有惡心感,反酸減少,痰白質稀,納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膩微黃,脈沉滑。上方加法半夏15 g,瓜蔞皮20 g,柴胡6 g,白芍15 g,姜厚樸15 g。14劑,煎服法如前。
2018年5月19日三診:患者述服藥期間胃灼熱、反酸癥狀緩解,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噯氣,有惡心感,痰白質稀,無口干、口苦,納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膩微黃,脈沉滑。上方加布渣葉20 g。14劑,煎服法如前。
2018年6月3日四診:服藥后咽中梗物感較前好轉,但間斷發作,偶胃灼熱、反酸,咯稀白痰,納眠可,大便每日1次,質稀,小便可,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暗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上方去白術、茯苓。14劑,煎服方法如前。
2018年6月24日五診:服藥后咽部有梗阻感,似喉中有痰,進食吞咽正常,無明顯反酸癥狀,偶有胃灼熱、胸悶熱不適感,納、眠、便正常,舌淡,苔黃白厚膩,有齒痕,脈細。食管測壓未見明顯異常,食管p H監測示:食管p H值在正常范圍內,反流次數在正常范圍內,未記錄到相關癥狀。上方去布渣葉、海螵蛸,加沉香3 g。14劑,煎服方法如前。
2018年7月22日六診:咽中異物感較前明顯感輕,胃灼熱較前好轉,咯白痰少量,無噯氣、反酸,無惡心、嘔吐,無胃脹、胃痛,無胸悶,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數。上方去梔子,加黃芩片10 g。14劑,煎服方法如前。
2018年10月22日七診:服藥后咽喉異物感消失,近2個月未出現胃部燒灼感等癥狀,無咳白痰,無進食困難,偶見噯氣,無口干、口苦,納寐一般,二便調,大便成形,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數。病情穩定,守六診方14劑繼服。
按語:胃食管反流病多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出現反酸、胃灼熱、噯氣、食物溢出等臨床表現的消化系統疾病,嚴重者出現食管炎或食管、咽喉組織意外損害。該病可由多種因素引發,主要病因為反流物攻擊及抗反流作用減弱。西醫以藥物、內鏡、外科治療為主[4]。中醫治療該病具有獨特優勢,筆者結合早期經驗及中醫經典方劑自擬開郁降逆方治療該病,臨床療效良好。
本案患者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出現反酸,屬中醫“吐酸”范疇。筆者認為調和脾胃乃治病之本,脾胃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斡旋中焦,遂用開郁降逆方治療該病。該案例患者屬肝胃郁熱型反酸癥,當以健脾益氣、開郁降逆治療,予以自擬開郁降逆方。方中太子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淡滲利濕,三者均有改善脾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5-6];海螵蛸配伍浙貝母取烏貝散之義,是治療反酸常用的對藥,再合瓦楞子制酸止痛;黃連配伍制吳茱萸取左金丸之義,左金丸可逆轉三羧酸循環和腸道菌群代謝紊亂,具有抗炎、抗氧化應激和抗凋亡等作用[7];再合蒲公母、梔子、茵陳清肝胃熱;藿香、大腹皮、麩炒枳殼、煅赭石理氣降逆。二診患者反酸緩解,自覺咽中有梗物感,舌淡暗,苔膩微黃,脈沉滑,提示患者主癥緩解,但仍有脾虛、氣血不足、痰濕阻滯氣機的表現,治療當健脾益氣、除痰濕、補氣益血。故予上方加法半夏、姜厚樸、柴胡、白芍、瓜蔞皮。半夏配伍厚樸取半夏厚樸湯之義,以消梅核氣;再合瓜蔞皮寬胸降逆化痰,柴胡、白芍疏肝開郁,開郁與降逆合用,暢通氣機。研究顯示,半夏厚樸湯可通過調節血清胃動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分泌,減輕胃內容物的反流程度,減輕炎癥反應[8]。三診患者咽中如有物梗阻,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噯氣,提示患者飲食積滯,脾胃功能仍不佳,故加布渣葉消積健胃。四診患者脾虛癥狀好轉,故去白術、茯苓。五診患者食管p H監測未見明顯異常,且無明顯反酸,飲食正常,但舌質淡,脈細,提示食積反酸等癥狀緩解,但仍有氣血不足之癥,故去布渣葉、海螵蛸,加沉香納氣溫中。六診患者諸癥皆緩解,胃灼熱癥狀減輕,故去梔子加黃芩清心肺熱、燥濕除煩。七診患者諸癥消失,守方鞏固治療。綜合全方,共奏健脾益氣、開郁降逆之功。
綜上所述,筆者自擬開郁降逆方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療效,但研究例數不足,后續需擴大樣本量,制訂合理的診療方案進行臨床觀察研究,探究該方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