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會,王 娟,符仲華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浮針醫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23)
《說文解字》曰:“痛,病也。”古人認為疼痛是一種疾病。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1986年)將疼痛定義為一種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有效的止痛治療是世界衛生組織治療疼痛綜合規劃中4項重點內容之一[1]。中醫將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統稱為“痛證”。疼痛的病因主要有“粘連瘢痕”“筋出槽、骨錯縫”及“神經病變”等,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藥物、針灸、推拿及手術等,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符仲華教授是新型針灸診療技術——浮針療法的發明人,其受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理論的啟發,開創性地提出了“患肌”理論。MTrPs是臨床大多數慢性病痛的主要原因,而患肌是由一個或多個MTr Ps組成的[2],指在運動神經元正常的情況下,機體靜息狀態時處于病理性緊張的肌肉[3]。浮針療法是一種能查找患肌,并以掃散方式消除患肌的特色針灸診療模式[4],即通過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行掃散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動,消除由MTr Ps組成的患肌,最終達到緩解或治愈疼痛的目的。浮針療法尤其適用于軟組織傷痛及良性慢性內科疾病的治療[5]。筆者介紹浮針療法治痛驗案1則,以饗同道。
患者,男,64歲,2018年9月17日就診。主訴:右肩頸部疼痛伴活動受限2個月余。現病史:患者于2個月前受涼后出現右肩頸部疼痛,逐漸加重,夜間疼痛明顯,右肩關節上舉、外展活動受限,梳頭動作不利。曾行膏藥貼敷治療,效果不佳。刻下癥:右肩頸部疼痛,晝輕夜重,活動受限,伴神疲乏力,納眠差,舌質淡暗紅,苔薄白,有齒紋,脈細小弦滑。既往史:糖尿病9年,口服降糖藥(藥物不詳),血糖控制可。西醫診斷:肩周炎(右側)。中醫診斷:漏肩風,氣血虧虛證。治以浮針療法。
浮針專科檢查:醫生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以指腹在疼痛的肌腹上垂直滑行觸診,指下捫及緊、僵、硬、滑的感覺,患者可感到酸脹不適,可明確診斷患肌。患肌狀態緊張度分級:肌肉長期處于收縮緊張狀態,放松后可恢復原形態,記為緊張度(+);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肌筋膜漸漸適應特定的形態,放松后不可恢復,記為緊張度(++);肌肉無力或緊繃時,肌筋膜內長出一些強韌的纖維組織,導致肌筋膜彈性變差,記為緊張度(+++);肌筋膜粘連時間過長導致代償現象,引起患肌附近及相關肌肉緊張,記為緊張度(++++)[6]。該患者患肌檢查結果為:右側三角肌(+++),岡上肌(+++),斜方肌(++++),岡下肌(++),肩胛下肌(+++),肱橈肌(++)。
浮針治療過程:施術者在患者肱橈肌下方5 cm處選取進針點(刺無定點,患肌周圍5 cm處均可,針尖指向患肌肌腹),常規消毒后,使用進針器將針具刺入皮下層,針尖稍提緩緩推進,待針體全部進入,行扇形掃散手法,即以拇指為定點,固定于皮膚上,將食指、中指、無名指置于針柄處,并用中指固定,使針尖作扇形運動。掃散時注意配合肱橈肌再灌注活動,即患者屈肘,施術者加壓10 s后放松,重復3次至患肌明顯松解或消除。繼續上述操作處理剩余患肌,結束后拔出針體,留置軟管4 h,每周治療3次,7 d為1個療程。初診結束后患者述疼痛明顯減輕,右肩上舉、外展幅度增大,梳頭動作仍不利。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疼痛基本消除,右肩上舉、外展少許受限,梳頭動作較前改善,患肌緊張度為斜方肌(++),肱二頭肌(+),胸大肌(++),繼續當前治療。再診患者自述肩部疼痛不顯,上舉、外展同左側,梳頭動作順暢,遂停止治療,囑咐患者繼續控制血糖,避免受風寒,可進行面壁爬墻、體后拉伸等功能鍛煉等。1個月后隨診,患者述無任何不適,納眠可,精神佳。
按語: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中醫稱之為“肩凝”“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等,屬中醫“痹證”范疇[7]。該病是臨床常見病,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尤以肩關節前外側為甚,可放射至肘腕部,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呈持續性,逐漸加重,晝輕夜重,長期發作會使肌肉萎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認為,肩周炎屬于軟組織退行性、無菌炎癥性病變,該病的發生發展與自身免疫相關,大多數患者會自行恢復,屬于自限性疾病。肩周炎多發于中老年人,該群體自身免疫力下降,清除衰老、受損細胞的能力較低,肩關節局部的血管通透性較差,當大量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肩關節滑囊和毛細血管基底膜時,激活補體,趨化作用使中性粒細胞吞噬復合物并釋放溶酶體酶,破壞血管及其周圍結締組織,使局部產生炎癥壞死,最終導致肩關節軟組織粘連水腫、肌肉萎縮等。浮針療法并不能影響機體的自身免疫機制,其通過松解肩周炎相關患肌,改善局部血供,減少免疫復合物的沉積治療疾病。
浮針療法在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與皮部理論緊密相關。《素問·皮部論》言:“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腑臟也。”浮針作用于患肌周圍的筋膜層,可激發局部經氣,使氣血運行暢通,經由相應的經絡濡養對應的臟腑器官,從而促進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研究發現,針灸可能對皮下層的影響最大,疏松結締組織作為皮下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浮針療法作用的靶組織,其在人體內分布最廣泛,像網絡一樣包繞于器官、組織和細胞之間,疏松結締組織的基質是膽甾相液晶,具有壓電效應與反壓電效應。符仲華教授運用浮針療法能夠取得顯著療效,其關鍵在于疏松結締組織,其為浮針醫學“刺淺而治深”的理論提供了堅實的解剖學基礎。當浮針針具掃散、牽拉皮下層時,可激發疏松結締組織的壓電效應,改變其空間結構而釋放生物電,生物電沿著半導體性質的通道傳導至患肌周圍,再次產生反壓電效應,電能轉變為化學能、機械能,從而改變細胞的離子通道,調動機體抗病機制,從而保護肌肉,促進機體組織創傷后自我恢復,最后達到治療疼痛的作用,浮針治療疼痛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此有關。符仲華教授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浮針療法能夠有效治療軟組織疼痛,為浮針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臨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