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瑞,郝利芳,王 婕,趙立新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青春期,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粉刺、丘疹、結節囊腫及萎縮性或增生性瘢痕等,對青少年的心身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1]。西醫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內分泌功能失調、皮脂分泌旺盛、痤瘡丙酸桿菌增殖過度、遺傳及心理因素等有關[2],臨床多用激素、抗生素等治療,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明顯[3]。因此,更多患者選擇中醫治療。鋪棉灸結合針刺治療痤瘡,具有綠色、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的優勢。
趙立新教授,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山西省名醫,師從針灸名醫郭耀康、國醫大師呂景山,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對皮膚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善用鋪棉灸結合針刺治療多種皮膚病。筆者有幸侍診于側,親歷趙立新教授應用鋪棉灸結合針刺治療痤瘡,療效顯著,現介紹驗案1則。
患者,男,20歲,2018年8月20日初診。主訴:臉部滿布皮疹8年余。患者8年前無明顯誘因臉部出現暗紅色結節皮疹,散在白色小膿包,皮疹質地堅硬,有壓痛,兩側臉頰間斷性瘙癢,季節交替時癥狀加重,睡眠及飲食規律時癥狀減輕,曾間斷口服或外用中藥及激素等,效果不佳,癥狀反復。刻下癥:形體肥胖,臉部滿布暗紅色結節皮疹,散在白色小膿包,納可,眠可,大便黏,每日1次,小便可,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舌體胖大有齒痕,脈弦滑。輔助檢查:血常規無明顯異常。西醫診斷:尋常型痤瘡。中醫診斷:粉刺(濕熱瘀阻)。治則:清利濕熱,涼血活血。治療方法:鋪棉灸結合針刺治療。①鋪棉灸治療:將已消毒的2 cm×2 cm棉片平鋪于痤瘡皮損表面,切勿緊壓,施灸范圍略大于痤瘡皮損部位,折起棉片一角,用點火器點燃,使之一燃而盡,然后用棉棒將棉灰輕輕涂勻于皮損部位,3 h后擦凈。每日施灸1次,每次連續3遍。②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取雙側合谷、天樞、血海、足三里、陰陵泉、內庭、太沖,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再用0.30 mm×40 mm針灸針(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吉食藥監械生產許20150075號)直刺以上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
2018年8月24日五診:患者臉部大部分暗紅色堅硬結節皮疹消散,膚色轉為淺紅色,自述皮疹疼痛及臉頰部瘙癢癥狀減輕,部分小膿頭潰破結痂、掉落,納眠可,大便黏,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治療方案同前。
2018年9月4日十六診:患者臉部暗紅色堅硬結節皮疹基本消失,膚色逐漸轉為正常色澤,臉部皮疹疼痛及瘙癢感消失,小膿頭基本脫落,無新生皮疹產生,皮膚恢復良好,納眠可,大便黏,小便尚可,舌暗苔薄黃,脈滑。囑患者清淡飲食,規律睡眠,保持良好心態。
按語:痤瘡病位在肺,與肝、脾、腸胃等臟腑密切相關,由熱、毒、痰、瘀等病邪上犯肺經,壅塞毛竅導致。火熱之邪多見于肺熱、肝火,痰濕多見于肝經濕熱或腸胃濕熱[4]。《諸病源候論》曰:“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匝匝然也。”對此病病機有明確描述。該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油膩之品,易釀生濕熱,濕熱日久化瘀,濕、熱、瘀蘊積于陽明,母病及子,則氣火循經上竄于面部,熏蒸局部皮膚,發為臉部暗紅色堅硬結節皮疹,再結合舌脈,確立患者的基本病機為濕熱瘀阻,治以清利濕熱,涼血活血。
治療時先予以皮疹局部鋪棉灸治療。鋪棉灸又稱為“棉花灸”“貼棉灸”,是一種采用優質棉花制成薄如蟬翼的棉片,并將之平鋪于患病皮膚表面并點燃,快速燃盡治療疾病的民間傳統特色療法。鋪棉灸最早記載于清·鄒存淦所著的《外治壽世方》,用于治癬,發展至今,主要用于治療皮膚病。該療法以熱引熱,具有解毒止痛、宣透祛濕、行氣活血化瘀之功,使皮疹快速消退[5],無不良反應且療效顯著。《理瀹駢文》言:“若夫熱癥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能引熱,使熱外出也,即從治之法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言:“七日以前形式未成,不論陰陽當俱先灸之,輕者使毒氣隨火而散,重者拔下郁毒,通微內外,實良法也。”鋪棉灸作用機制可能與溫度敏感型瞬時受體電位通道理論及加熱方式有關。43℃以上溫度可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激活TRPV1,誘導鈣離子持續內流,高濃度的鈣離子內流使皮膚外周神經失去釋放神經多肽的能力,皮膚感覺神經向中樞神經的信號傳導,產生皮膚神經脫敏,達到抗炎止痛止癢的效果[6]。使用直接接觸皮膚加熱,且加熱方式為非恒溫方波形加熱時,既能抑制或殺滅真皮等部位的細菌和病毒,同時對表皮的損傷較小,治療效果更佳[7]。
鋪棉灸治療后予針刺治療,刺激經絡腧穴,疏通氣血,調整陰陽、臟腑,增強患者自身抗病能力,達到治療痤瘡的目的[8]。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天樞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大腸募穴,內庭為胃經滎穴,三穴相配可清胃通腑泄熱,理氣祛濕。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胃之下合穴,多氣多血;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肝健脾,理氣化濕。血海為脾經腧穴,可活血涼血化瘀,清熱利濕。
綜上所述,痤瘡的發病多與濕、熱、毒、瘀相關,趙立新主任在運用鋪棉灸治療痤瘡時,利用引熱外出原理及其獨特的直接接觸皮膚非恒溫方波形的加熱方式可使郁積于皮膚的邪毒快速消散,促進解毒除濕、活血化瘀之功,促進局部皮損快速恢復。在此基礎上結合針刺治療,可暢通經脈氣血,調整陰陽,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