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蓮,虞逸舒,艾炳蔚
(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2.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合谷刺是《靈樞·官針》中一種五臟刺法,《靈樞·官針》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隋唐時期的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注解“合谷刺”為“刺身左右分肉之間,痏如雞足之跡,以合分肉之氣,故曰合刺也”,故合谷刺又稱為“合刺”。合谷刺的操作方法有兩種記載,一種為一針多向刺學說,見于金元時期張從正的《儒門事親》,其中記載“用《靈樞》中雞足法,向上臥針,三進三引訖,復卓針氣,向下臥針”,謂合谷刺為直針針刺得氣后,將針緩慢提至皮下,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針刺得氣,使刺痕成雞爪形,是蒼龜探穴刺法的鼻祖[1];另一種則為多針刺法學說,見于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其曰:“雞足取之者,正入一針,左右斜入二針,如雞之足之爪也”,是將合谷刺視作三針同刺的多針刺法,是叢針刺法的淵藪[1]。金侶位等[2]統計“五刺”各刺法應用的60余篇文獻中,合谷刺法的應用最多,有37篇,占總數的58.7%,臨床應用合谷刺可治療多種疾病。筆者通過檢索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對近10年“合谷刺法”的臨床應用進行總結,現綜述如下。
中風是一種具有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3],經過治療后,大多數患者遺留有失語、吞咽障礙、肌肉痙攣和偏癱等臨床表現[4]。劉岳[5]將80例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合谷刺”上廉泉,配合項針(啞門、風池、供血)治療;對照組采用調制中頻電吞咽治療儀治療,治療組與對照組均以10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5%、治愈率40%、顯效率42.5%分別優于對照組中相對應的85%、25%、22.5%,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王雷等[6]將140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咽喉局部經外奇穴(由廉泉穴分別朝向金津、玉液做合谷針刺,喉四針、左右廉泉及新設亦用合谷刺法)同時配合經皮低頻脈沖電治療,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6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張杉杉等[7]將42例中風后手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觀察組采用患側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結合后溪穴針刺治療,對照組取穴同觀察組,進行常規針刺操作,每日針刺1次,6次為一療程,共治療5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Brunnstrom分級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魏建華等[8]將60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治療,治療組在傳統針刺基礎上采用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治療,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患肢改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沈欽彥[9]將80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針灸療法,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溫針灸聯合合谷刺法(于患者下肢外側伸肌肉與上肢內側屈肌肉尋找壓痛點或結節行合谷刺)治療,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痙攣改善有效率為9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運動功能與神經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肱骨外上髁炎屬“肘勞”范疇[10],本病多因肘關節損傷后瘀血留滯不通,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或由于反復長期勞累而傷筋,造成氣血循行不暢,瘀阻經筋,致血不榮筋,筋骨失養而發病[11]。王楨[12]應用阿是穴合谷刺治療3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后痊愈18例,好轉11例,無效1例,有效率96.7%。顧秀云等[13]用合谷刺法配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02例,患側阿是穴、曲池、手三里行合谷刺,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經3個療程治療后治愈91例,占89.2%,好轉11例,占10.8%,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陳家楨[14]將9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隨機分為合谷刺組、繆刺組、遠道刺組,繆刺組于患者健側對應點針刺,合谷刺組于患側阿是穴針刺,遠道刺于患側陽陵泉穴針刺,隔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發現后合谷刺有較好的緩解疼痛的療效,有效率達56.39%。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慢性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多表現為肩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疼痛及活動障礙[15],其痛點多為肩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滑囊的附著點,合谷刺治療肩周炎可達到祛瘀活血,通絡止痛的目的。劉睿智等[16]將52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圓利針阿是穴合谷刺組(治療組)與毫針阿是穴合谷刺組(對照組),兩組體針治療均每天治療1次,阿是穴刺激隔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愈顯率分別為65.38%和30.77%,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兩組疼痛及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改善更顯著(P<0.05或P<0.01)。劉尚策等[17]將66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1例,治療組采用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取穴針刺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治療組患者VAS疼痛評分變化值前后得分的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周定軍[18]將92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行雙側條口穴透承山穴針刺,于患肩之肩三針(肩貞、肩髎、肩前)及阿是穴合谷刺治療,每日治療1次,6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患者口服洛索洛芬鈉分散片60 mg,每日3次,連續服用12天,并選取患者患肩肩周壓痛點,采用EWS SWISS DOLORCLAST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每隔3日治療1次,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96.6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歐陽莉[19]將120例慢性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1組、對照2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1組采取溫針灸“合谷刺法”,對照2組采取傳統取穴針刺療法,觀察組采取熱敏灸聯合“合谷刺法”,經治療后觀察組愈顯率82.5%高于對照1組50%、對照組2組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谷刺法在治療肩周炎療效肯定。俞冬生等[20]將肩周炎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對照組32例,觀察組于阿是穴采用合谷刺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采用推拿結合超短波治療,治療組5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5次,對照組每日1次,最多20次,經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5.55%,對照組有效率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背痛屬“痹證”范疇,長期勞累、久坐以及鍛煉的缺乏使腰背痛的發生越來越普遍。馬賽等[21]將60例“著痹型”背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圓利針合谷刺法,隔日治療1次,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法,每日治療1次,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PRI評分、VAS評分、PPI評分改善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周立武[22]將120例棘間韌帶損傷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齊刺法配合合谷刺法(阿是穴行合谷刺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萘丁美酮膠囊,每次1 g,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兩組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4.9%,對照組總有效率8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朱博文等[23]將64例項背肌筋膜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穴位均采用合谷刺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取穴:風池、天柱、頸百勞、大杼、肩井、天宗、阿是穴(1~2穴),除阿是穴外均取雙側。兩組取穴相同,隔日1次治療,經過6次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照組93.75%。王宏偉等[24]將140例腰三橫突綜合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于阿是穴行圓利針合谷刺法,6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每次0.1 g,1天1次,共治療10次。經治療后,針刺組總有效率97.15%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4.29%(P<0.01)。
面神經麻痹是指因病毒感染或感受風寒之邪導致患者面部額紋變淺或消失、鼓腮漏氣、鼻唇溝變淺、閉目不能、口角歪斜的一種疾病。高偉等[25]將54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24例。治療組采用合谷刺配合隔姜灸治療,取穴:陽白透攢竹、魚腰、絲竹空;顴髎透地倉、大迎、頰車;地倉透迎香、顴髎、頰車;前10天采用合谷刺治療,10天后加隔姜灸治療;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取穴: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足三里、太沖、風池和翳風等;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91.7%,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鄭穎穎等[26]用“合谷刺”與“反合谷刺”的方法治療32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選穴: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地倉、下關、頰車、承泣、迎香、目窗、顴髎、夾承漿和合谷。陽白穴行“反合谷刺”,地倉穴行合谷刺,6次1個療程,經過8個療程的治療后治愈率90.62%,總有效率100%。
肉壅滯于腹部而造成的腹型肥胖也可以用合谷刺治療,刺激壅滯的肉。周國富[27]在腹部減肥中應用“合谷刺”,將主穴分4組,第1組取中脘,進三針,分別向下透下脘、水分,向左、右透梁門;第2、3組即左腹組和右腹組,取天樞進三針,分別向外側透大橫,向上透滑肉門,向下透水道;第4組取陰交,進三針,分別向下透氣海、關元,向左外下、右外下透水道。136例患者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腰圍減少≥10 cm者53例(占39%),減少9~5 cm者72例(占53%),減少5 cm以下者11例(占8%)。
人體皮膚與筋之間布滿肉,這些肉包括充實的肥脂填充于皮下與筋間,也有流動的液濡養骨骼、筋與皮膚,而液的流動方向最終決定肉的堆積部位。當局部皮膚處于中寒的閉塞狀態,長期以往會導致局部的肉不通而得病,長時間不良體位也可導致關節局部液的分布不均而引起肉病,現代臨床中大部分的勞損性疾病便是肉病,比如腰肌勞損、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膝骨性關節炎等;肉向一個部位集中雍滯,導致肉不能均勻布散而得病,日久失治誤治,導致周圍組織氣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及骨骼而出現肉的虛性病變,比如中風后遺癥等;亦有單純肉壅滯于腹部導致的肥胖;在應用合谷刺治療時,應注意刺肉無傷皮,不可深刺至骨,應時刻注意針下感覺,做到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段彩琴[28]認為“合谷刺”的應用遠超出“肌痹”的范圍,其作用特點有三:1)刺激量大,有較強通經活絡作用;2)一針透數穴,穴精力專,減少患者痛苦;3)一針連數經,溝通經絡之氣,調整經絡氣血,擴大主治范圍,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目前研究同時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2)文獻報告全為臨床療效觀察研究,缺乏對合谷刺法作用機制的研究。因此,應該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相關研究,明確合谷刺法的作用機制,進一步擴大其臨床適應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