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寧,王淵博,指導老師:李勇強,張 宇
(1.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028000;2.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友義骨傷醫院,浙江 溫州325600;3.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022150)
李勇強教授系溫州醫科大學附屬樂清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龍江醫派滕氏傷科滕義和教授的學術經驗繼承人。李勇強教授從事中醫骨傷臨床、科研及教學近30年,精通正骨手法和固定技術,推崇“務悟結合”和“勤務善悟”學術思想[1],擅長應用中醫療法治療骨傷、筋傷、脫位、骨病及內傷雜癥。李勇強教授認為,佛家、道家與傷科于一體,將中國功夫融入骨傷臨床診療中,可提高療效。筆者闡述李勇強教授的功夫正骨的思想,以饗讀者。
李勇強教授自幼練習中國功夫,鉆研少林拳法和武當拳法,融內家拳和外家拳于一體,強調“武醫結合”。李勇強教授將中國擒拿術中的纏、背、卷、壓、展、蹬、抱、轉、鎖、分、抓、推、搬、摳、托、點等17種技法應用于骨傷治療中,不僅使治療更加簡便、迅速,還增加了骨折及脫位整復治療的趣味性。如“少林擒拿法”“抓腕鎖肩”治療肩關節軟組織周圍炎;“攬臂找肩”治療肩關節脫位;“金絲纏腕”治療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等。李勇強教授認為查體和治療時最重要的手法為“手摸心會”,其將太極拳“聽勁”技法融入“手摸心會”中,借鑒太極拳之“聽”提高中醫骨傷之“摸”,快速判斷骨折移位情況及使用復位手法的力量方向、大小及作用點[2],進而提高骨傷疾病的診療效果。“聽勁”是太極拳特有的技法之一,分為“骨感聽之”“皮感聽之”“毫感聽之”。聽勁有定量概念,可迅速判斷對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與“懂勁”配合可準確判斷攻防方案。通過太極拳“聽勁”的練習可促進骨傷“摸法”技能的提高與完善。
李勇強教授認為,中醫骨傷人練習功夫應形成一種習慣。練習功夫不僅能強健醫師體魄,還可提高醫師對骨傷的深度認識。如練習少林功法《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一指金剛法、蜈蚣跳、琵琶功、霸王肘、仙人掌、鷹爪功、鐵砂掌、拈花功、合盤掌、分水功、五毒手,可提高指力、腕力、前臂力、腰力及腿力;練習易筋經、八段錦,可提高正骨推拿手法治療的滲透性。醫者練習武術功法,還可保證正骨手法“穩、準、巧”,提升自信心。如練習鷹抓功(又名龍爪功,少林常練功法之一)可提高骨傷醫生的指力、五指合力。練習方法:取一小口缸壇,重約5 kg,以手抓其壇口,提之向上,每練習7 d,壇中增加鐵砂一碗,至壇滿為止,然后棄壇空練,氣隨意到,力隨指行。鷹抓功多應用于膝關節的髕下穿刺,術者使用五指鉗住髕骨水平上提,拉大髕股關節的間隙,易于膝關節髕下穿刺進針,進而提高膝關節穿刺的成功率。
李勇強教授認為,少林派“禪、武、醫”智慧與骨傷學術思想有諸多關聯。中醫骨傷醫師努力修煉,吸納精益求精、精而再精的“工匠精神”,在中醫骨傷診療技術施展時,可迅速診斷、精準處置。所謂“拳練百遍,身法自然,拳練千遍,其理自見”,通過練習功夫,領會精神,并與骨傷診療技藝相結合,反復練習有助于提高診療技能,達到手法嫻熟,復位“輕、巧、快”的施術境界,使患者不覺所苦。李勇強在練習功夫過程中,從太極拳法中“打人不傷人”技擊理念中感悟出骨傷科“治損”的微創理念,認為“微創”是用最小的生理干預獲得最好的療效,可降低傷者生理、心理負擔[3];將太極“以柔克剛”理念深入中醫骨傷手法理念中,實現“巧勁”“無痛”治療骨傷。
在諸多骨傷流派中,功夫是正骨醫師傳承出徒的必考科目之一。目前,中醫骨傷處于“谷賤傷農”的狀態,功夫正骨被視為骨傷界的另類[4]。李勇強苦心研究,練習功夫,將功夫融入骨傷科,成就其“醫術之高超,學術之新奇”之功,他提倡骨傷醫師練習功夫后治療骨傷,主張“治無定法,法從證出”,手法實施柔和,應用無形,實現在“查體中治療,治療中查體”,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