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萍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痛風屬于代謝類疾病,以血中尿酸升高,關節劇烈疼痛為主要臨床特點,嚴重者可致畸致殘甚至合并多種并發癥從而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痛風的發病率逐漸增加,此病一旦形成,極易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西醫治療痛風以降尿酸藥、非甾體抗炎藥等為主,雖然療效迅速,但不良反應較多,中醫藥治療痛風效果較明顯,且不良反應較小,越來越被患者認可且接受。痛風可歸屬于中醫“痹證”“歷節”“白虎歷節”等范疇,張文靜等[1]查閱有關中醫治療痛風的醫案,分析痛風的證候分布情況,結果顯示痛風共有18種證候,主要為濕熱痹阻證、脾腎兩虛證、濕熱瘀阻證等。臨床常以二妙散(丸)系列類方、白虎桂枝湯等加減治療。其中以四妙散應用最多,并常加土茯苓、萆薢等藥物,可有效緩解痛風紅腫熱痛等癥狀[2]。筆者曾治療兩例難治性痛風,使用上述藥物療效欠佳,改變思路以甘草瀉心湯治療獲效,現將驗案分享如下,以期與各位同道交流。
驗案1:患者,男,55歲,2014年6月20日初診。患者于2000年在當地醫院確診為痛風,10多年間除關節疼痛癥狀反復發作外,腎臟功能亦輕微受損,此次疾病發作已1個月余,給予西醫非甾體等藥治療后效果不佳,故選擇我院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查體見左足跖趾關節、左足背處紅腫明顯,壓之疼痛,雙手掌指關節紅腫,部分指間關節變形。伴口干口苦,胃部不適,時有惡心嘔吐,小便黃,大便稀,舌苔黃厚膩,脈滑。生化檢查:血尿酸563μmol/L,紅細胞沉降率(ESR)35 mm/h。足部X線片示:左足跖趾關節處穿鑿樣透亮缺損區。中醫診斷:痹證,濕熱痹阻證。治以清熱解毒利濕。給予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湯治療,服藥3劑后患者惡心、嘔吐加重,關節疼痛癥狀未緩解,故而改變思路給予甘草瀉心湯清熱解毒、益氣和胃。處方:生甘草20 g,炙甘草20 g,半夏10 g,黃連片20 g,黃芩片20 g,干 姜10 g,黨參片10 g,大棗5枚。服藥5劑后,患者胃部不適癥狀明顯好轉,大便稀明顯改善,黃厚膩舌苔明顯消退,關節紅腫疼痛癥狀隨之減輕。故上方加蒼術10 g,陳皮10 g,以增強健脾化濕之力。再服5劑,關節疼痛癥狀明顯好轉。后期給予甘草瀉心湯加土茯苓、萆薢10劑,以增強降尿酸之力,患者關節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明顯。
驗案2:患者,男,25歲,體質量102 kg,身高173 cm,2018年9月13日初診。右膝關節紅腫疼痛20余日,來我院就診時查血尿酸662μmol/L,ESR 41 mm/h,首次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口服布洛芬、秋水仙堿效果不顯,來我科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查體見右膝關節紅腫,屈伸活動不利,觸之皮膚灼熱,壓之疼痛明顯,伴口干口苦,腹瀉腸鳴,小便黃,舌苔黃厚膩,脈滑。中醫診斷:痹證,濕熱痹阻證。治以清熱解毒利濕。先予四妙散合痛瀉要方治療后諸癥未減,后給予甘草瀉心湯清熱解毒利濕,益氣健脾。處方:生甘草10 g,炙甘草20 g,半夏10 g,黃連片20 g,黃芩片20 g,干姜10 g,黨參片10 g,大棗5枚。服藥5劑后,患者腹瀉、腸鳴癥狀明顯改善,黃厚膩舌苔明顯消退,關節紅腫疼痛癥狀隨之減輕。后給予甘草瀉心湯加四妙散利濕解毒,口服5劑后關節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后期給予上方加土茯苓、萆薢以增強降尿酸之力,患者關節疼痛癥狀消失,出院前囑患者控制飲食體質量,定期復查,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語:甘草瀉心湯方出自張仲景之《傷寒論》:“傷寒中風……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中甘草瀉心湯主要用于治療感染蟲毒,濕熱不化之狐惑病:“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甘草瀉心湯主之。”本方由甘草、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大棗組成。生甘草清熱解毒為主,炙甘草健脾和中化濕為主(《傷寒論》中原方使用炙甘草,《金匱要略》中原方使用生甘草,其所治病證各有側重,筆者在臨床中常生、炙甘草同用);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解毒;半夏、干姜辛燥,祛寒濕;黨參補虛益氣,和胃安中;大棗甘溫補氣,補益脾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安中解毒、辛開苦降、寒熱同調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且有抗炎作用,而沒有激素的嚴重不良反應[3];半夏具有鎮靜、止嘔的作用[4];黃芩、黃連可抗菌消炎[5-6];黨參能調節胃腸道運動,促進小腸吸收,緩解消化道平滑肌痙攣[7];干姜可助消化、止瀉[8];以上研究為本方的應用提供了藥理依據。對于此方的現代研究,王程燕等[9]認為甘草瀉心湯不僅局限于《傷寒論》的條文所主之證,它的原方及其加減方已廣泛應用于現代臨床,充分體現了中醫的“異病同治”思想。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痛風多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膩所致,因而導致脾失健運,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積聚,出現消化道的不適癥狀,如腹脹、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胃灼熱、反酸等。濕郁日久極易化熱,邪熱火毒熾盛又可加重脾胃不適之癥。本文病例均伴有胃腸道不適癥狀,驗案2患者體型肥胖,肥人多痰濕,甘草瀉心湯可清熱化濕、安中解毒。再者痛風的病位在肝、脾、腎,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病變初期濕熱之毒蘊結于肝、脾二經,故痛風初期患者多以肝、脾二經循行的足大趾跖趾關節處紅、腫、熱、痛為主,并伴有熱毒壅盛之象。參照《金匱要略》中治療“狐惑病”時使用甘草瀉心湯清肝、胃二經濕熱火毒之治療思路,筆者選擇甘草瀉心湯治療痛風。痛風為現代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雖有一過性的特點,但有些痛風患者病情纏綿難愈,口服西藥效果不佳,中醫治療有一定優勢,經方治療效果明顯,突顯了中醫經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