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杰,黃亞生,鄒本貴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3.山西藥科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030031)
鄒本貴,教授,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現任山西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委員、山西中醫藥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西中醫藥學會副主任委員。其從事中醫臨床骨傷治療30余年,善采經方之長,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根據三期辨證原則治療骨科損傷疾病臨床療效顯著。根據損傷的發展過程,將其分為初、中、后三期。一般傷后1~2周為損傷初期,組織瘀血腫脹,治療以活血祛瘀為主;傷后3~6周為損傷中期,瘀阻尚未除盡,疼痛減而未止,治療以活血化瘀、和營生新、接骨續筋為主;傷后7周后為損傷后期,瘀腫已消,治療以補養氣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為主。在損傷初期,局部組織損傷、脈絡損傷致血溢脈外、腫脹疼痛,若此期瘀阻不祛,則骨難以續接。鄒本貴教授認為在損傷初期須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在此基礎上加以辨證施治,方能祛瘀生新,促進損傷愈合。筆者在求學期間有幸在鄒本貴教授門下拜師學習,現將其臨床治療骨科損傷初期常用的方藥介紹如下。
患者,女,74歲,2018年6月29日初診。患者自訴3 d前在彎腰搬重物后出現腰痛,活動略受限,自覺癥狀較輕,未做任何處理。休息3 d后,患者自覺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遂來門診就診。患者坐輪椅進入診室,不能自行起坐站立。查體:脊柱、胸腰段壓痛、叩擊痛(+),其余病理征未引出。胸腰段X線檢查結果顯示:L1椎體楔形變,脊柱前柱壓縮<Ⅰ度,脊柱后凸成角<30°,腰椎骨質增生。舌暗紅,苔黃膩,脈弦。鄒本貴教授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認為,該患者腰椎損傷可保守治療。患者于3 d前受傷,處于損傷初期,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給予一盤珠湯加減治療。處方:桃仁12 g,紅花12 g,蘇木12 g,澤蘭12 g,三七粉3 g(沖服),川芎12 g,木香12 g,當歸12 g,赤芍12 g,生地黃12 g,烏藥12 g,大黃9 g,醋乳香15 g,醋沒藥15 g,續斷片12 g,炙甘草6 g。7劑,每日1劑,研末水沖服,早晚服用。并囑其嚴格臥床休息。服用上方1周后,患者自述疼痛略微減輕,鄒本貴教授在上方基礎上加丹參30 g,繼續服用。服用1周后,患者疼痛感較前明顯減輕,復查X線提示癥狀較前無加重。復診時根據三期辨證之中期用藥,易方治療。
按語:一盤珠湯為我國著名骨科專家李同生的祖傳驗方[1]。一盤珠湯功效如玉盤走珠,隨癥加減,演變無窮,主要用于治療骨斷筋傷、軟組織挫傷、損傷早期瘀腫。本方是在四物湯基礎上化裁而成,白芍改用赤芍,熟地黃改用生地黃,有行血不傷正、活血生新之功。四物湯原本用于外傷瘀血作痛,再給予桃仁、紅花、澤蘭、蘇木、乳香、沒藥,加強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2]。《蒲輔周醫療經驗》曰:“此方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為赤芍;血熱者,改熟地為生地。”同時加用木香、郁金、烏藥,三藥均可理氣行氣,在外傷初期緩解疼痛。方中巧用大黃,既可蕩滌腐水瘀血、引瘀下行,又可清瘀熱。加之續斷善治跌打損傷、活血祛瘀、續筋接骨。諸藥合用,既可行氣以祛血分之瘀滯,又可理氣解郁以解外傷作痛,祛腐生新,促進外傷愈合。
患者,男,44歲,2018年3月12日初診。患者于1 d前與人爭執,生氣后用右手猛擊打墻壁,當時疼痛難忍,片刻后稍有緩解,未做重視。于當日夜間疼痛難忍,難以入眠,于第2日晨起后發現右手小魚際處腫脹、有瘀斑,遂來門診就診。查體:右手尺側小魚際處腫脹,瘀青,壓痛(+);未見明顯畸形,未聞及骨擦音與骨擦感。予右手正斜位片檢查,結果顯示:右手第5掌骨遠端橫行骨折,未見明顯移位。舌暗紅,苔黃膩,脈弦。鄒本貴教授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認為,該患者右手第5掌骨遠端骨折可保守治療,且取得患者同意后予以石膏托外固定,三角巾懸吊于頸部。患者于1 d前受傷,處于損傷初期,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給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處方:桃仁12 g,紅花12 g,當歸12 g,生地黃12 g,川芎12 g,白芍30 g,澤瀉12 g,萆薢20 g,木香12 g,炙甘草6 g。7劑,每日1劑,研末水沖服,早晚服用。服用上方1周后,患者自述疼痛略微減輕,見手指血運良好,將石膏托調節至適宜松緊度。鄒本貴教授在上方基礎上加黃芪20 g,再服用1周,患者右手小魚際處腫脹消退,疼痛感消失。復查X線提示骨折斷端較之前無移位,可繼續保守治療。復診時根據三期辨證之中期用藥,易方治療。
按語:桃紅四物湯出自《醫壘元戎》,收錄于《玉機微義》,即在四物湯補血和血的基礎上加用桃仁、紅花,以達活血祛瘀之功[2]。方中易熟地黃為生地黃,取其養陰生津、清熱涼血之功。患者平素易怒,給予木香疏肝行氣、理氣止痛;澤瀉、萆薢利水消腫,改善其腫脹。桃紅四物湯常用于治療骨科骨折所致肢體腫脹疾病[3]。鄒本貴教授認為對該患者應用桃紅四物湯治療,能在損傷初期活血祛瘀、利水消腫,改善局部軟組織腫脹,減輕患者痛苦。
患者,男,32歲,2018年2月12日初診。患者于2 d前推車時,由于雪天路滑,摔倒后感右側脅肋部劇痛,無胸憋氣短、呼吸困難,休息2 d后疼痛無明顯改善,且右臂抬起時右側脅肋部疼痛加劇,遂來門診就診。查體:右側第6~9肋區壓痛(+)。予胸部正側位片,結果顯示:右側第7、8前肋無移位性骨折。舌暗紅,有瘀點,苔薄黃,脈弦。鄒本貴教授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認為,右側前肋骨折可保守治療。患者于2 d前受傷,處于損傷初期,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給予復元活血湯合金鈴子散加減治療。處方:柴胡15 g,天花粉12 g,當歸12 g,桃仁12 g,紅花12 g,黃芪20 g,大黃9 g,延胡索12 g,川楝子12 g,枳殼12 g,炙甘草6 g。7劑,每日1劑,研末水沖服,早晚服用。囑其自行購置佩戴胸部固定帶,注意排痰,預防肺部感染。服用上方1周后,患者自述疼痛略微減輕。鄒本貴教授在上方基礎上加丹參30 g,再服用1周,患者疼痛感較前明顯減輕。復查X線提示癥狀較前無加重,可繼續保守治療。復診時根據三期辨證之中期用藥,易方治療。
按語:復元活血湯為傷科常用方劑,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絡止痛,善治瘀停脅下、氣機受阻之證。研究表明,復元活血湯可用于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骨折腫脹疼痛、腹脹便秘、骨折后發熱等[4]。方中柴胡性升散,條達肝氣,能引藥入肝經,與大黃合用,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疏散脅下之瘀滯。全方活血與補血并重,又加用天花粉祛瘀散結、清熱消腫,并配合金鈴子散疏肝泄熱、調暢氣機,加強活血止痛之功。在復元活血湯合金鈴子散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取其補氣生血、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在活血祛瘀的同時不傷氣血。常用枳殼或青皮增強其入肝行氣、止痛散瘀之功。若脅下瘀腫較甚者,常加丹參以增強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
三期辨證用藥為骨傷科治療損傷之特色,鄒本貴教授在治療損傷疾病時,遵循三期辨證之古法,辨證施治,用方靈活變通,隨癥加減,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損傷愈合。筆者在跟師期間,獲益匪淺,以上為鄒本貴教授治療骨科損傷疾病經驗之部分總結,供廣大臨床工作者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