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蘭琴,韓冠先,張 良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醫院,河南 洛陽471003)
原發性震顫又稱為特發性震顫,是常見的具有遺傳傾向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其發病與遺傳因素、生活狀態、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相關[1]。臨床可出現運動癥狀和非運動性癥狀,運動癥狀包括姿勢性震顫、動作性震顫和靜止性震顫,常見于一側上肢或雙上肢,頭部也常累及,下肢較少累及,震顫頻率為6~12 Hz;非運動性癥狀包括認知障礙、個性改變等[2]。部分患者飲酒后震顫可暫時減輕,情緒激動或緊張、疲勞、寒冷時可使震顫加重。
原發性震顫屬于中醫“顫證”范疇。吾師韓冠先教授為洛陽市第二中醫院腦病科大主任,從醫30余年,善治各種腦病及相關的疑難雜病,研制出數種中藥制劑,獲國家專利3項,在治療顫證方面取得較好療效,現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韓冠先教授通過總結古代醫學典籍及個人臨床經驗,認為顫證病位在筋脈,基本病機為筋脈失養,與肝、脾密切相關。該病起病緩慢,病初多由肝風、痰熱致病,肝氣不疏,生風化火,風痰擾動筋脈,筋脈失養;病程遷延,憂傷思慮,勞思傷脾,運化失司,飲邪內生,脾虛動風,風行飲動,擾動筋脈,筋脈失養。《素問·五臟生成》曰:“諸筋者,皆屬于節。”筋脈得養則收縮、弛張正常,關節運動自如;筋脈失養則收縮、弛張異常,關節運動失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肝生筋……風傷筋。”《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五常政大論》曰:“肝氣上從……掉振鼓栗。”說明了肝在顫證中的重要作用。《證治準繩·顫振》曰:“此木氣太過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末,木氣鼓之故動……亦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蓋頭乃諸陽之首,木氣上沖,故頭動而手足不動;散于四末,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指出木氣太過,肝脾失和,生風化火而致顫證。
韓冠先教授認為顫證的治療當辨病、辨證相結合。其病初多為肝風、痰火擾動筋脈,筋脈失養;日久脾虛生痰,痰飲阻絡,筋脈失養。筋脈失養貫穿全病程,而筋脈以柔為用,如《素問·五運行大論》云:“神在天為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故柔養筋脈當為顫證的治療大法,治療時加以辨證,去其病因,則筋脈柔和,疾病得愈。故病之初起,治以養陰柔筋為主,配以鎮肝息風化痰,方予芍藥甘草湯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病程遷延,治以養陰柔筋,配以健脾化濕,方予芍藥甘草湯合平胃散加減。
芍藥甘草湯:方中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肝;甘草甘溫,健脾益氣。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養陰柔筋。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芍藥甘草湯有解痙作用[3],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有抑制、鎮靜作用。芍藥、甘草中的有效成分有鎮靜、松弛骨骼肌、間接阻斷因刺激引起的顫搐等作用[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中柴胡、桂枝、黃芩和里解外;龍骨、牡蠣重鎮安神,治煩躁驚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黨參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茯苓健脾滲濕;山藥補脾益氣養陰。研究發現,柴胡具有廣泛的神經抑制作用,龍骨、牡蠣能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5]。當患者情緒緊張、激動時可使震顫癥狀加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通過鎮靜安神、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而起到治療的作用。
平胃散化裁:方中蒼術辛烈,燥濕健脾,大劑量蒼術用以治療特發性震顫證屬濕邪化風者療效頗佳[6];厚樸苦溫,祛濕除滿;陳皮辛溫,健脾燥濕化痰;天麻息風止痙通絡,鉤藤息風定顫。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蒼術具有降低骨骼肌乙酰膽堿受體敏感性的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7]。陳爽[8]研究發現厚樸酚注射用凍干脂質體能提高小鼠腦組織中乙酰膽堿及單胺類遞質的含量,從而改善其認知功能。
患者,男,29歲,2018年11月9日初診。自述右手不自主顫抖2個多月,且逐漸出現左手顫抖,癥狀時輕時重,飲酒后癥狀可短暫消失,情緒激動、做手部動作時癥狀加重。頭顱CT及MRI檢查正常,經某省級醫院診斷為原發性震顫,用心得安治療,一度好轉,后漸失效,癥狀日趨加重,轉求中藥治療。癥見:雙手震顫,做手部動作(如寫字)時震顫幅度增大,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腹脹納呆,苔厚膩,脈弦滑。神經系統檢查未見其他陽性體征。證屬肝氣不疏,生風化火,風痰擾動筋脈,筋脈失養。治以養陰柔筋為主,配以鎮肝息風化痰。方用芍藥甘草湯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處方:醋北柴胡12 g,桂枝30 g,黃芩片12 g,姜半夏20 g,黨參片30 g,煅龍骨30 g(先煎),煅牡蠣30 g(先煎),白芍60 g,甘草片10 g,茯苓30 g,麩炒山藥30 g,天麻12 g,炒僵蠶5 g,全蝎5 g,蒲黃60 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3劑后感雙手顫動減輕。守方服用6劑,腹脹、納呆減輕,心煩易怒癥狀改善,右手寫字時震顫幅度較前減輕,夜可安寐。守方加減調治1個月,心煩易怒癥狀消失,偶有焦慮不安,納谷不香,腹脹、便溏,脈沉緩,平素震顫輕微,僅情緒激動、緊張時偶有右手顫抖。此時患者肝風之象不顯,脾濕之象顯著,憂傷思慮,勞思傷脾,脾虛動風,風行飲動。故治宜養陰柔筋,健脾化濕。方予芍藥甘草湯合平胃散加減。處方:蒼術50 g,陳皮、厚樸各15 g,芍藥60 g,甘草片10 g,鉤藤、天麻各10 g。水煎服,每日1劑,服6劑后腹脹、便溏癥狀改善。守方加減調治2個月,平素震顫之象不顯,可正常工作、生活,僅情緒緊張時偶有輕微顫抖,持續時間短,癥狀輕微。隨訪3個月,雖停止服藥,但病情仍穩定。
縱觀顫證的發病過程,病初多為肝風、痰火擾動筋脈,筋脈失養所致;日久脾虛生痰,痰飲阻絡,筋脈失養。筋脈失養貫穿病程始終,而筋脈以柔為用,故柔養筋脈為顫證的治療大法。然而隨著對原發性震顫的深入研究,發現其除了運動癥狀外,還伴有非運動癥狀,而其中又以認知障礙和人格改變為主。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活動,故化痰開竅法是否應與柔養筋脈法共同作為治療大法貫穿于原發性震顫的治療過程,從而取得更理想的療效,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