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暉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北京100035)
吳眉主任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內科專家,主任醫師,師從全國名老中醫屠金城教授,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30余年,在治療內科疾病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隨吳眉主任學習,親聆教誨,感悟頗深,現介紹吳眉主任治療內科雜病驗案2例,以饗同道。
患者,男,64歲,2016年10月14日初診。主訴:右側頸部發現腫物1年余。患者1年前因惱怒后發現自己右側頸部腫大,遂至醫院就診,診斷為頸部囊腫,血常規、生化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均正常,經用藥治療效果不明顯,但患者拒絕手術治療,遂來我院就診。刻下癥:患者頸部右側腫大,觸之有一約雞蛋大小腫物,表面光滑,質軟,邊界清晰,無壓痛。納可,二便調。舌質暗紅,苔白略膩,脈滑。中醫診斷:癭病。辨證:痰瘀互阻,水邪停聚。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散結。處方:瓜蔞15 g,薤白15 g,清半夏9 g,莪術15 g,三棱15 g,皂角刺9 g,赤芍15 g,穿山甲6 g(先煎),王不留行15 g(包煎),黃芪15 g,蒲公英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2016年10月21日二診:患者頸部腫物明顯縮小,觸之如乒乓球大小,邊界清,無壓痛,舌紅苔白,脈弦滑。前方加桃仁9 g,紅花9 g,以加強活血化瘀散結之功,繼服7劑。2016年10月31日三診:患者頸部腫物已基本消失,觸之如花生大小,舌紅苔白,脈滑,繼服前方7劑,鞏固療效。
按語:癭病是指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多為情志內傷和飲食、水土失宜。氣滯、痰凝、血瘀壅結于頸前為基本病機。癭,其名首見于《爾雅》,許慎《說文解字》有“癭者,頸癭也”的記載。癭病記載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而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癭候》中指出:“癭者由憂恙氣結所生。”該患者在發病前情緒波動,致使氣結于頸前,氣停則津液運行失調,致使水液停聚,又由于病程日久,血脈瘀阻,使氣、水、瘀三者合而為患,病情復雜。故在治療時,吳眉主任應用瓜蔞、薤白、半夏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化痰燥濕;配伍莪術、三棱、赤芍活血化瘀,消積散結;同時加用皂角刺、王不留行、穿山甲,既可活血,又能消腫利水散結。該患者由于病程較長,久病多虛,故吳眉主任在方中加入黃芪,既可補氣,又兼具利水消腫之功。諸藥共用,活血化瘀,散結利水,故患者用藥后療效明顯。
患者,女,44歲,2018年1月10日初診。主訴:咳嗽、痰中帶血半月余。患者訴1個月前感冒,治療后遺留咳嗽,開始出現痰中有血絲。刻下癥:咳嗽,咳痰,色白伴有血絲,無明顯血塊咳出,咽干,納可,舌紅,苔薄黃,脈滑數。胸片:雙下肺紋理略粗。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血證(咳血)。辨證:痰熱阻肺,肺絡受傷。治法:清熱化痰,寧絡止血。處方:桔梗12 g,甘草片9 g,前胡15 g,白前15 g,黃芩片10 g,紫菀15 g,百部15 g,瓜蔞15 g,桑白皮15 g,魚腥草15 g,白茅根20 g,小薊15 g,仙鶴草30 g,薄荷3 g(后下)。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2018年1月17日二診:患者訴用藥后咳嗽明顯減輕,痰中血絲減少,但近兩日感大便干燥,舌紅,苔黃厚略膩,脈滑數。前方加火麻仁30 g,郁李仁30 g,以潤腸通便,加牡丹皮15 g涼血活血,繼服7劑。2018年1月25日三診:患者訴偶爾咳嗽,痰中偶爾有血絲,二便調,舌紅苔白,脈滑數,前方繼服7劑。2018年2月13日四診:患者訴用藥后已無明顯咳嗽,無血絲咳出,納可,二便可,前方去火麻仁、郁李仁、牡丹皮,繼服5劑鞏固療效。后經隨訪,患者未再出現咳血。
按語:血證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一類疾病。其中血隨咳嗽而出者稱為咳血。《丹溪心法·咳血》指出:“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也。”咳血可分為實證和虛證,該案患者咳血之前有明確的外感病史,屬于感受外邪后,邪氣入里,損傷肺絡,致使血不循經上溢于口而咳出,治療時應以清肺止咳、寧絡止血為治法。吳眉主任治療該病時選用自擬止嗽化痰湯加涼血止血藥物治療。止嗽化痰湯是吳眉主任治療咳嗽的經驗方,其中前胡、白前降氣化痰止嗽,桔梗宣肺化痰,配伍甘草止咳效果較佳,紫菀、百部潤肺止咳化痰,瓜蔞清熱化痰兼通大便,桑白皮性甘寒,清肺熱。針對該患者的情況,吳眉主任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白茅根、小薊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兼補虛,防攻伐太過。再配伍少量薄荷,兼散未盡之表邪。本方化痰與止血并重,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止血而不留瘀,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