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廣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山東 濟寧272037)
患兒,女,4歲。2016年11月26日初診。家人代主訴:尿頻20余日。患兒20余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小便頻數,平均每15~20分鐘一次,排尿時尿急,無尿痛,每次尿量少或僅有數滴,內褲常見黃色尿漬。患兒煩躁,面色黃,納差,大便干。經中西醫治療后未見好轉。查體:營養、發育一般,面色黃,舌紅苔白,脈細數。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腹部軟,無壓痛。外陰檢查無異常。尿常規、尿培養與泌尿系統B超均未發現異常。診斷:神經性尿頻。分析其證候,為腎氣不固,肝經郁熱,心火下注,膀胱固攝無權。方用導赤散加減治療。處方:生地黃10 g,木通2 g,淡竹葉6 g,益智仁10 g,川萆薢6 g,石菖蒲6 g,車前子6 g(包煎),遠志6 g,白芍9 g,柴胡6 g,枳實6 g,茯苓10 g,甘草片6 g。5劑,每日1劑,水煎服。12月3日復診:服5劑后未見明顯療效,排尿次數同前。家長代訴:患兒服藥后惡心明顯,故原方去木通、遠志,加琥珀2 g(沖服),3劑。12月7日3診:服1劑后癥狀明顯減輕,排尿次數減少,服3劑后小便正常,要求再取2劑鞏固療效。后隨診,病愈未復發。
按語:神經性尿頻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多發于學齡前期。臨床表現為日間排尿次數增多,入睡后恢復正常,可伴有尿急,每次尿量較少,無尿痛。體格檢查多無陽性表現。尿常規、腎功能、泌尿系統B超檢查均無異常。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可能與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對排尿中樞抑制較弱,膀胱神經功能失調有關[1]。中醫認為,神經性尿頻屬中醫“淋證”范疇,病位在膀胱,病機以腎氣不足為本,氣機郁滯,心火下移小腸,濕熱下注為標。腎氣不足,下元不固,膀胱固攝無權所致。治療應益氣固腎縮尿,清利濕熱。方中生地黃、淡竹葉清心火;萆薢、菖蒲、車前子、茯苓利濕,分清化濁;益智仁溫腎縮小便;枳實、柴胡、白芍調理疏通氣機;琥珀利水通淋;甘草調和諸藥。
筆者在臨床治療神經性尿頻,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琥珀一味藥物,往往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認為,琥珀味甘、性平,歸心、肝、膀胱經,有安神定驚、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的功效。《名醫別錄》載琥珀能“主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本草別說》認為琥珀能“治榮而安心利水”。《珍珠囊》中載琥珀能“利小便,清肺”。《本草綱目》記載:“琥珀氣味甘平、無毒,能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壯心明目,止痛安神,破血生肌。”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風、癲癇、月經停閉、小便澀痛、瘀血等病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琥珀有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能抗驚厥、鎮靜、降低體溫、鎮痛等[2-3],對腎結石的治療也有明顯的療效[4]。研究表明,人參三七琥珀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慢性心衰、慢性胃病、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療效顯著[5]。筆者通過臨床實踐證實琥珀可用于治療神經性尿頻,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