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
日間手術(Ambulatory surgery 或Day surgery)是指在24 h 內完成患者入院、手術和出院的醫療模式,但是不包括在醫療診所或醫院開展的門診手術,特殊情況下住院時間最多不超過48 h[1]。日間手術的運行模式具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縮短住院等待時間、縮短平均住院日、減少醫療費用、降低醫院獲得性感染風險和加速患者康復等優點[2]。目前,我國有超過一半的三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其中600 余家醫院設置了單獨的日間手術中心[3]。據統計,我國2018年日間手術臺次超過了125 萬,占擇期手術的12.8%[3]。
相比開放手術,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膝、髖、踝、肩、肘和腕等關節各類損傷和疾病的關節鏡手術,大多都適合在日間手術中心開展。然而,我國尚缺乏規范的關節鏡日間手術流程,不利于日間手術的質量控制、效果評價和普及推廣。在此背景下,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組織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借鑒國外日間手術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本專家共識,旨在為關節鏡日間手術的規范化開展提供指導和參考。
關節鏡日間手術中心可以是單獨的中心,也可以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的一部分,既要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和高效的醫療服務,又要創造安靜、舒適的就醫環境,功能上應包含綜合服務區(接待服務臺、出入院辦理、患者及家屬等候區)、麻醉準備與復蘇區、日間手術區和日間手術病房護理單元。
關節鏡日間手術團隊是開展日間手術的主體,應由日間手術中心管理者、骨科或運動醫學科醫師、麻醉醫師、康復師和護理人員共同組成。日間手術中心管理者的職責包括:制定和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日間手術的各項工作制度,暢通各個崗位的交流渠道,及時溝通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主管醫師的職責包括:門診收治患者,并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日間手術,完善必要的術前檢查,術前再次評估患者病情、進行術前宣教和術前談話,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開展手術、管理術后用藥及開展術后隨訪;麻醉醫師的職責包括:術前評估患者麻醉相關風險、圍術期麻醉管理等;康復師的職責包括:提供術前、術后的康復指導;護理人員的職責包括:患者預約、健康教育、圍術期患者護理、關節鏡??剖中g器械管理及維護、協助手術醫師完成手術和術后隨訪等。
日間手術中心主任、護士長負責日常運行管理,其中主任通常由積極推行日間手術的資深外科醫師或麻醉醫師擔任[1]。醫院應設立日間手術管理委員會并制定工作職責,由該委員會在醫院授權下定期組織各成員研究日間手術相關重大管理決策及協調各相關部門的配合。
關節鏡日間手術醫療流程包括:關節鏡手術患者門診接診、完善術前檢查、術前麻醉評估、預約住院和手術、手術前宣教、患者入院手術、圍手術期鎮痛、術后病房觀察、術后康復鍛煉指導、出院及術后隨訪。
日間手術運行模式包括:①集中模式:即集中收治、集中管理;②分散模式:即分散收治、分散管理;③混合模式:即分散收治、集中管理。只要管理規范,這3 種運行模式均能夠保證日間手術的順利開展。目前,國內以集中收治、集中管理為主[4],即由醫院設立獨立的日間手術中心,包括日間手術病房和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日間手術室,安排日間手術中心主任進行管理。
通過分析日間手術的醫療資源使用效率、醫療費用開支和患者滿意度調查等,可對日間手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并及時發現和解決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關節鏡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小,但是建立標準化的關節鏡日間手術準入制度,是進一步降低醫療風險、確保關節鏡日間手術診療在安全范圍內順利開展的基本要求。
①以手術風險小、手術時間短、對身體生理功能干擾小、術后并發癥較少的二、三級手術為主,安全可控的部分四級手術也可以考慮開展;②根據目前國內外研究結果及我國實際情況,建議納入關節鏡日間手術的手術種類為:關節鏡下滑膜切除術、關節鏡下游離體取出術、關節鏡下關節粘連松解術、關節鏡下關節骨軟骨修復術、關節鏡下簡單骨折復位內固定術、關節鏡下微骨折術、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或部分切除術、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術、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髕骨脫位重排術、關節鏡下內側髕股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踝關節清理術或韌帶修復重建術、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關節鏡下肩關節盂唇修補術、關節鏡下肱二頭肌腱切斷或固定術、關節鏡下肩鎖關節復位固定術、關節鏡下肘關節探查或松解術、關節鏡下腕關節探查或腕管松解術和關節鏡下臀肌攣縮松解術等;肩袖損傷應根據嚴重程度確定是否適合在日間手術室手術;髖關節鏡手術應根據是否配備牽引床和C 臂透視機以及預計手術時間等,綜合考慮是否適合在日間手術室手術,手術時間一般不超過2 h;③預計術中出血量在200 mL 以內,不需要進行術中或術后輸血;④預計術后疼痛可通過藥物控制在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⑤需要著重從患者年齡、有無嚴重系統性疾病、重要臟器功能有無明顯異常、病變大小與性質、臨時改變術式的可能性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價;⑥各醫學中心可結合實際情況逐步開放手術種類。
原則上應聘任主治醫師職稱3年以上的醫師,具備相應級別手術的操作資質,且手術操作技能熟練,已經熟練完成一定數量的相應關節鏡手術,能夠正確處理手術相關并發癥[5]。
日間手術中心的護理人員應經過日間手術流程相關崗前培訓[6],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術。此外,關節鏡日間手術病房的護理人員還應具備關節鏡圍術期相關護理技能,以便對圍術期患者開展關節鏡圍術期護理及輔助醫師指導術后康復鍛煉。日間手術室護士應熟練掌握關節鏡手術配合技能,熟悉各類關節鏡手術器械的使用及維護。
日間手術中心的康復人員必須經過相關運動醫學醫療資質培訓,秉承并認同“早期康復,重返生活/運動”的日間運動醫學康復理念,對常見關節鏡術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能在術前和術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指導。同時,能結合患者術中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患者的個性化運動康復方案,指導患者術后康復鍛煉,配合完善術后康復隨訪。
2.5.1 明確疾病診斷①相應疾病診斷明確,且符合關節鏡手術指征;或疾病診斷不明確,需要進行關節鏡探查以明確診斷;②未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病,重要臟器功能無明顯異常;③有重大疾病或重大手術史者,應請麻醉醫師或相應科室進行會診,根據會診意見決定是否適合進行日間手術。原則上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進行評估,評估為ASA Ⅰ、Ⅱ級者可進行日間手術;ASA Ⅲ級者需由麻醉醫師及手術醫師會診決定是否適合進行日間手術[7]。心肌梗死患者應在6個月后才可行擇期手術[8]。近期有卒中史者的擇期手術應至少推遲2 周,推遲到卒中6 周后更佳[9]。
2.5.2 合并癥合并全身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且病情穩定的患者,應在術前繼續用藥,由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評估是否可行日間手術。①高血壓:應繼續服用降壓藥物至術晨,控制血壓<140 ~150/90 mmHg,血壓過高者(> 160/100 mmHg)手術當天需要選用合適的降血壓藥物,使血壓穩定在< 160/100 mmHg[10],穩定血壓1 周以上,方可考慮手術,確保手術醫師在安全范圍內開展手術;②糖尿?。貉强刂颇繕艘话銥?.8 ~10.0 mmoL/L,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并發癥,應適當調整目標血糖[11];③冠心病患者無近期心絞痛發作[8];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無急性感染癥狀[9];術前控制癥狀,戒煙6 ~8 周,以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5,7];⑤肝腎功能異常:輕度異常對于日間手術無影響,但是有嚴重肝腎疾病的患者,須由相應??漆t師和手術醫師決定是否適合行日間手術[5]。
2.5.3 凝血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結合凝血功能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請血液科會診,與關節鏡手術醫師共同評估出血風險,確定術前用藥方案[5],以及是否需要轉入骨科/運動醫學科??撇》窟M行手術。若用藥后仍無法達到正常標準,則應由手術醫師評估出血風險,決定是否手術。使用阿司匹林、華法林和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者,根據病種及患者自身合并癥情況考慮術前停藥時間,或是否轉入骨科/運動醫學科??撇》窟M行手術。
2.5.4 體質指數≤40 kg/m2研究表明,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超過40 kg/m2的患者在關節鏡日間手術后當天,出現肺炎、再插管、機械通氣、手術部位感染、敗血癥、尿路感染、需要藥物治療的深靜脈血栓形成、傷口開裂、心肌梗死或輸血等術后并發癥的概率相對偏高[12]。雖然這并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但是仍然提醒醫師:在為肥胖患者開展日間手術時,需要更加謹慎地進行評估。
2.5.5 手術肢體血管功能評估注意評估手術肢體血管功能,尤其下肢關節鏡手術者,需評估是否有血栓的高危風險,譬如:長期臥床制動、既往發生脫位和/或接受過血管外科手術、血液高凝狀態、預計手術時間(止血帶時間)偏長和高齡等。如存在上述高危風險,手術醫師團隊應慎重考慮是否手術或者提前給予相應預防措施。
2.5.6 患者患者應意識清醒、行動方便;具有便利的門診復診條件;能夠接受日間手術的手術方式;有家屬陪伴和護理,可以協助患者術后用藥及日常生活;可以提供聯系電話并保持通暢,離院后能方便快捷回院就診,便于隨訪及處理應急事件。
①手術醫師根據準入標準、患者初步檢查結果及患者意愿,合理選擇適宜行日間手術的患者;②手術醫師向患者宣教日間手術的特點、目的和具體手術風險及并發癥,并告知患者,若日間手術過程中出現局部或全身并發癥,可能需要轉入骨科/運動醫學科專科病房進行后續治療,并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的問題。
關節鏡日間手術的術前檢查項目應根據患者年齡、病情及麻醉方式來確定,主要包括血常規、輸血前檢查、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胸片、心電圖、患肢X 線片、CT 和MRI 等影像學檢查。術前血液生化檢查要求在預定手術日期前的1 周之內完成,以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完成所有術前檢查后,患者應再次至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處進行術前評估;若檢查后病情發生變化,應當重新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日間手術。
關節鏡日間手術術前必須經過正規的麻醉評估,建議醫院設立麻醉評估門診(anesthesi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clinic,APEC),這既有利于保證患者的安全,減輕患者對手術麻醉的焦慮,又可提高麻醉評估的時效性,避免因評估及準備不足導致手術延期或取消。關節鏡手術前麻醉評估內容具體參見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日間手術麻醉專家共識”[13]。
手術預約是日間病房高效運轉的關鍵環節之一,主要包括:①手術醫師提出手術預約需求;②護士復核準入標準,統籌安排;③預約信息反饋,醫護患三方溝通。
入院前健康宣教應當在患者入院前各個時間節點多次進行,宣教人員包括:接診醫師、分診護士、麻醉醫師、康復師和入院登記處工作人員等。宣教方式以紙質資料與口頭宣教為主,還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網絡和視頻進行宣教。主要內容有:①日間病房住院流程;②手術及麻醉方式、風險、并發癥及處理預案;③患者入院前準備,如:停藥計劃、醫療文書資料的準備和家屬陪護等;④出院標準及再入院流程;⑤術后康復鍛煉計劃。
符合關節鏡日間手術準入條件的患者,在入院后進行術前再評估,是保證手術安全性的重要步驟,可起到驗證和補充的作用?;颊呤中g當日入院后要再次采集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核查術前檢查項目結果及其時效性,再次評估手術指征,做好手術部位標識,完善病歷,進行術前宣教,交代清楚日間手術的特點以及主要風險,并簽訂日間手術的知情同意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醫學中是喘證、咳嗽、哮病等多種肺系疾病進展成的“肺脹”,中醫學者多認為本病是因久病肺虛、肺不斂降、痰濁潴留、氣還肺間、肺氣脹滿,復感外邪所致[8-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累及腎臟、脾臟等,導致腎臟、肺臟、脾臟虧虛,而脾肺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可致痰濁水濕內停,逐漸成瘀,最終形成血瘀、痰濁、水飲交錯相雜的病癥。其中,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本虛標實之癥,并以虛癥為主,往往兼雜痰濕、血瘀。
①若手術局部皮膚出現皮膚損傷(如潰爛等),需對局部皮膚進行評估,皮膚損傷程度較大者,需先行辦理出院,至皮膚專科就診處理,以降低感染發生概率,待皮膚問題好轉后,再次至手術醫師門診就診、評估以及辦理日間手術住院流程;②若血壓高于160/100 mmHg,可適當鎮靜處理,用藥后血壓仍不能平穩降至160/100 mmHg 以下者,需轉入骨科/運動醫學科??撇》?,請心內科、麻醉科等??漆t師會診并指導處理,待血壓控制平穩后再行手術;或患者暫時辦理出院手續,并至心血管??崎T診就診,待情況穩定后,再次到手術醫師門診就診、評估,以及辦理日間手術住院流程[10];③術前出現發熱的患者,需明確發熱病因,并由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進行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手術。
測量生命體征,完成術前準備:①確認患者嚴格完成術前禁食禁飲準備;②確認患者影像學改變,并結合體征進行術前再次評估;如患者疼痛明顯,可在麻醉下查體,進行術前再次評估;③根據手術醫囑要求,進行皮膚清潔準備,并與患者再次核對手術部位、確認手術標識準確;④建立靜脈通道;⑤根據手術醫師醫囑,準備術中用藥及其他術中用物。對于Ⅰ類切口手術以及沒有內植物計劃的手術,原則上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14-15]。對于術中需使用內植物的患者,應在皮膚切開前0.5 ~1 h 內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一般不需要聯合使用抗生素,但是需注意抗生素作用時間要覆蓋整個手術過程:手術時間不超過2 h,術前給藥一次即可;手術時間在3 h 以上或超過所用抗生素半衰期的2倍以上,應術中追加一次[14]。
患者接入手術室,由手術室護士繼續完成術前準備,并配合麻醉醫師完成麻醉及圍術期相關護理。如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病房護士應與手術室護士充分交接相關情況,確保安全用藥。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操作時,要盡量微創、精準,減少手術創傷。
關節鏡日間手術的麻醉方式以神經阻滯為主,可以輔以喉罩,必要時可以全身麻醉[16]。麻醉藥物應選擇起效快、作用時間短、鎮痛鎮靜效果好、心肺功能影響輕微和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小的藥物。由于手術時間短,應盡量選用短效的非去極化肌松藥物[13]。術中采用常規監測,亦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其他必要監測項目。
4.5.1 術后疼痛術后疼痛是導致患者延遲出院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鎮痛可促進患者康復。如果術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超過3 分,應積極進行處理。具體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成人日間手術后鎮痛專家共識(2017)”[17]。關節鏡日間手術創傷較小,疼痛強度不高,如果采用神經阻滯麻醉,一般不需要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必要時可以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鎮痛,對疼痛敏感者可選擇弱阿片類藥物。
4.5.2 術后惡心嘔吐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導致患者延遲出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應積極采取干預措施進行預防。具體可參照“成人日間手術加速康復外科麻醉管理專家共識”及“術后惡心嘔吐防治專家意見(2012)”[18-19]。
4.5.3 術后關節腫脹關節鏡術后應密切觀察手術側肢體情況,常規進行冰敷和抬高患肢以預防患肢腫脹,膝關節鏡術后可用大棉墊從踝關節到大腿均勻加壓包扎,有助于減輕術后腫脹。當腫脹難以緩解且關節積液過多時,可在無菌操作下抽出液體,再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4.5.5 術后急性尿潴留多為一過性,全身麻醉或區域神經阻滯影響較小,腰麻/連續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的影響,但大多是由于患者體位不適應、環境改變、精神緊張以及可能的泌尿系基礎病因等因素導致,可采取改變體位、改善環境和適當心理輔導等措施,必要時可一次性導尿,不建議留置尿管,必須避免膀胱長時間過度充盈。
術后患者回到日間手術病房休息。由日間病房值班醫師及護理人員為主進行術后管理。主要內容包括: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觀察術肢末梢血運,進行疼痛評分,并及時給予適當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②膝關節患者術后需使術肢遠端抬高,使膝關節處于完全伸直位,肩關節患者予以肩關節支具或吊帶懸吊,并在關節處予以冰敷處理,踝關節患者術后需遠端抬高術肢,使踝關節處于功能位,其他部位關節鏡手術應根據手術醫師的要求安置體位;③麻醉藥物作用消退后盡早下床活動,但應結合患者基礎情況、手術及麻醉方式等綜合評估,詳細宣教,首次下床活動應有康復人員或護理人員在場指導,有陪護人員看護,嚴格預防跌倒;未下床前鼓勵加強肢端(手、足)活動,維持血液循環通暢,有條件的單位可使用足底靜脈泵等儀器設備來預防深靜脈血栓;膝關節韌帶重建及半月板縫合患者需使用支具或扶拐活動;若為神經阻滯麻醉,回病房后即可開始正常飲食;④術中使用內植物的患者,術后必要時可以繼續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但需注意總預防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 h[15];⑤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術后康復鍛煉方法;⑥血栓高危患者,建議術后給予抗凝治療2 周。
在決定患者出院前2 至3 h,應充分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出院?;颊哌m合出院的標準如下:①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有清楚認知;②可耐受疼痛或疼痛能通過口服藥物得到控制;③無明顯發熱、惡心或嘔吐;④手術部位無明顯出血;⑤麻醉后離院評分系統(post-anaesthesia discharge scoring system,PADSS)評分達8 分(滿分10 分)及以上[18];⑥患者能正常步行或扶拐行走;⑦患者有成人家屬陪護,了解出院注意事項,簽字同意出院,并有紙質版出院 醫囑。
日間手術應急預案是為了保障患者住院期間或出院后的醫療安全,緊急處理患者在院和出院后發生的突發狀況。住院期間或隨訪時,患者如果出現以下異常情況,按日間手術應急預案處理。
5.2.1 住院期間應急預案①住院期間患者PADSS 評分不足8 分、劇烈疼痛、嚴重惡心嘔吐的,未達到出院標準,應通知主刀醫師查看患者,評估病情,予以相應處理;②若24 h 內病情不允許出院,如發生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時,應由主刀醫師安排患者轉入骨科/運動醫學科??撇》炕蚩祻涂撇》坷^續治療。
5.2.2 出院后應急預案患者離院后出現相應癥狀或并發癥時,隨訪人員應做如下處理:①指導患者或家屬進行簡單的處理或救治;②告知患者到急診就診,必要時收入住院;③報告日間手術中心負責人與手術組醫師團隊,參與協調處理。
出院康復指導及宣教是臨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術后康復指導及宣教有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20-21]。出院時,康復師應給予患者手術相關的康復計劃,并說明術后康復注意事項。主管醫師告知患者出院后門診復查的具體時間,有病理檢查者復查時需核實病理學檢查結果,應詳細告知核實病理結果的時間和方法,或有專人負責及時將結果反饋給患者,避免耽誤后續治療。專業護士對出院患者進行病情記錄及常規康復護理指導,內容包括:出院后飲食、活動、服藥指導、血栓預防、異常情況的報告處理和復診提示等。
日間手術中心應成立專門的隨訪中心,建立完善的隨訪制度,并配備專職隨訪醫護人員,24 h 為患者服務,將患者的病情變化或康復情況詳細記錄。研究表明,電話或網絡社交軟件等方式隨訪簡單有效,可以減輕患者對于術后癥狀的困擾,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22]。建議由日間病房護士于術后的第1 ~3 天、第7 天和第30 天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康復程度、有無并發癥、提醒患者及時復診等,必要時,手術醫師或日間病房醫師也應參與到電話隨訪及指導中,既能消除患者術后的顧慮,也能預防和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術后并發癥,增加患者滿意度[18]。
日間手術病歷書寫應當符合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2010 版)”[23],做到客觀、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完整、規范。日間手術的病歷需由手術醫師或日間手術病房醫師、日間病房護理人員共同完成。但是為提高日間手術工作效率,可以考慮以制式表單病歷代替完整病歷。主刀醫師需負責簽署手術同意書及其他圍術期醫療文書,應在患者出院后72 h內到日間手術病房檢查、審核病歷,并對病歷質量負責;日間手術中心的醫師可協助書寫其余文書、整理病歷。具體內容及要求可參照“日間手術病歷書寫規范專家共識(2019 版)”[24]。
臨床路徑是通過科學的過程管理方法,針對某一病種的監測、治療或手術、康復和護理所建立的一個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疾病診治計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控制醫療成本,促進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醫療安全[25-26]。關節鏡日間手術臨床路徑的主要內容包括:手術指征、術前評估、術前檢查、圍手術期用藥、手術安全核查、術中耗材、麻醉管理、護理措施、康復鍛煉、術后隨訪等。
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日間手術所遇到的問題,保障日間手術的安全高效實施和健康發展。日間手術病房需要建立體現日間手術安全質量特點的監控指標,并要求全員參與全過程管理。環節質量直接影響終末醫療質量,通過加強對環節的質量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日間手術醫療及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并能及時補救[27]。
通常采用的評估指標包括:住院期間中重度疼痛發生率、惡心嘔吐發生率、健康教育知曉率、24/48 h 延期出院率、轉專科發生率、不良事件發生率、非計劃性再次手術率、出院隨訪率、院外異常情況發生率、72 h 急診就診率、7 d非計劃性再入院率和患者滿意度等[28-29]。
日間手術作為一種安全有效、快捷經濟的醫療服務模式,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改革創新意義,大大改進了服務流程和服務質量,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經濟負擔,提升了病患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近年來,關節鏡日間手術在許多醫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保證日間手術能夠安全高效的實施,醫院和科室必須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從患者選擇、入院前評估、麻醉評估、術中和術后圍手術期處理等方面均要嚴格把關。本共識匯集了全國運動醫學和關節鏡技術相關專家的討論意見,以期建立我國關節鏡日間手術診療規范化流程。本共識的發布有利于關節鏡日間手術體系的完善、效果評價及質量控制。本共識也將及時修訂,持續改進,從而有效地指導我國關節鏡日間手術的開展和普及。
編寫組專家名單(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陳世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戴雪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高曙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蔣青(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骨關節病科);雷光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李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李建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李衛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李宇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李眾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陸偉(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馬信龍(天津醫院脊柱外科);唐康來(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骨科);王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王健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王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骨科);王雪松(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醫學科);衛小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關節科);肖文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熊依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熊云川(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麻醉科);徐衛東(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關節骨病外科);許建中(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楊柳(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余家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曾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