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相關頂層設計也層出不窮——從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11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從7月科創板在上海鳴鑼開市到8月上海自貿區設立臨港新片區——幾乎每個季度都有影響中國發展的大事發生。與此同時,深圳在8月獲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雙范”定位,讓這座年輕的城市有了更多底氣。
細心的人會發現,2019年官宣的這些頂層設計在地理位置上要么和上海有關,要么以深圳為中心。這一東一南兩座特大城市不斷被中央點將,意味著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再次先行。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競爭態勢下,中國在2019年不斷推出的頂層設計展現了這個有擔當的大國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的決心。而過去一年,這些新政在疊加作用下,不斷釋放出利好信號,讓大家對未來更有信心。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九個地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
和以往的珠三角地理概念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更加注重和港澳地區的互連互通。值得注意的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灣區依賴于自身資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相繼形成并崛起,分別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主要特點。
而歷經40年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無論是經濟規模、外向程度、產業形態,還是城市競爭力和區域一體化水平,都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因此,中央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也寄予更高的希望——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立10個月來,溢出效應十分明顯——2019年前11月,廣東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項目)13147個,實際利用外資1424億元,增長3.3%,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與此同時,香港和澳門逐步駛入大灣區建設的快車道,越來越多港澳居民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在這條坦途上越走越好。
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回歸祖國20年的澳門新的歷史使命,其中有49項內容直接關系澳門。一橋飛跨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已通車1年有余,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通道與紐帶作用,日均客流量約6.69萬人次,成為澳門居民來往香港、內地的重要通道,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基礎也更為扎實。
不久前,澳門與內地簽署《關于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進一步深化內地與澳門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雙方經貿交流與合作。
香港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受益者。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019年10月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論壇”時在致辭中指出,大灣區的建設過程將為香港青年帶來巨大機遇,特區政府則將竭盡所能幫助香港青年利用這些機遇。她舉例說,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旗下的“青年發展基金”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各城市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及咨詢、指導、孵化等服務;粵港兩地2019年5月為首批10個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舉行聯合授牌儀式;兩地還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為青年提供更多支持。
2019年11月,由香港設計總會推動的港深設計創意產業園正式開始運營,目前已有約50家香港創意孵化公司進駐園區。事實上,過去數年,香港和深圳在文創產業方面的合作密切,率先打開了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窗口”。規劃綱要推出后,香港不局限于“雙城”,而是放眼大灣區,把“窗口”開得更大、更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在2019年8月被賦予的“雙范”定位。經濟發展水平來講,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保持領先地位。2018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9.3萬元,比廣東全省高1.21倍,比北京和上海分別高37.9%和42.2%。按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深圳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方面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是中國最接近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城市。深圳創新發展能力不僅在國內領先,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而且開始在全球顯現其巨大的影響力。另外,其在生態文明建設、開放水平等方面均有亮麗的表現。
如今的深圳,擔負著完成中國社會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由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轉型使命。深圳是否能擔負起這樣的使命,關鍵在于自己。深圳要想繼續先行先試,擔負起深化改革的使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必須有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
從粵港澳大灣區來看,深圳若能以超越政策“對等”的思路來推進雙方合作,這既對內地城市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有利,也為香港創造了更多機遇。
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對上海提出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已經全部進入密集“施工期”。
從習近平總書記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到2019年7月22日正式開板,科創板用時僅8個月成功開市。運行5個多月來,科創板迅速擴容,板塊定位基本符合預期,前期炒作情緒降溫,市場逐步回歸理性,為注冊制全面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上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12日,上交所披露滬市科創板股票累計成交1.2萬億元,截至2019年12月24日,上交所披露滬市科創板上市企業數已達68家。其中,江浙滬“包郵區”科創企業已達34家,占據科創板半壁江山。
江浙滬地區“領跑”科創板并不意外,因為這些省市坐擁區位、人才、資金、產業集群等諸多優勢,有助于產生更多的科創板“種子選手”。
截至2019年12月24日,科創板已受理189家企業(包括終止企業)的上市申請,來自北京市、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企業共計141家,占比75%。其中,來自北京市的企業最多,達到37家;江蘇省緊隨其后,有32家;排名第三的是廣東省,有31家。此外,上海市26家,浙江省15家。
科創板是資本市場改革的“排頭兵”“試驗田”,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隨著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落地,帶動了A股一系列的制度變革。
比科創板晚一個月出爐的臨港新片區,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承載著國家的重托。
2019年8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了支持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的特殊支持政策。臨港管委會把總體方案分解為78項任務,把特殊支持政策分解為80個舉措,再加上自動使用的相關政策、需要突破和制定的政策共176項任務。據悉,臨港管委會把上述176項任務都落實到人,落實到部門去全力推進。
自掛牌以來,臨港管委會和各開發主體累計咨詢接洽項目超過1700個,其中已簽約落地項目101個,涉及總投資 500億元。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將對標國際最強自貿區,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截至2019年11月,超過1/3的政策和任務都已經落地、實施。成立頭兩個月,臨港新片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人才、金融、產業等;臨港新片區在落實行政審批權下放過程中,還在做好信息系統的構建,管委會希望將新片區打造成一網通辦、一站式服務的營商環境。可以說,上海所有的先行先試政策都盡可能地放到了臨港,這里成為改革的熱土、開放的前沿。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布了新片區產業地圖,立足“卡脖子”和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環節的創新發展,重點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綠色再制造七大前沿產業。同時,在金融、貿易、航運等服務領域與原有片區形成錯位,重點發展新型國際貿易、跨境金融服務、航運服務、信息服務、科技創新服務五大現代服務業。
臨港新片區磁場效應正在逐漸顯現,創新創業活力不斷被激發。2019年8月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談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進展,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由衷地表示,從在臨港奠基到預備生產,特斯拉超級工廠只花了10個月的時間。“上海速度”,是中國心無旁騖謀發展的一個寫照,也展示了中國主動開放的自信和胸懷。
攤開上海地圖,西面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和東面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構成了上海“對內對外開放的兩個扇面”,形成了東西“兩翼齊飛”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自掛牌以來,臨港管委會和各開發主體累計咨詢接洽項目超過1700個,其中已簽約落地項目101個,涉及總投資500億元。
而最晚落地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實是上海三大任務中布局最早的一個。
長三角雖只占全國陸地面積的3.7%,卻擁有2.2億多人口,貢獻全國近1/4、超2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39%和29%。同時,還積聚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毋容置疑,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可謂雄霸全國。
從2019年1月3日,上海、江蘇、浙江與安徽四地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到3月份密集推動長三角醫保異地結算、教育一體化和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等協同舉措,在市場、資本與民生等領域逐漸打破傳統隱形壁壘,縱向推進一體化。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長三角一體化開始進入實施推進階段,9月上海、合肥等9城簽署《深化G60科創走廊九城人才交流合作協議》,為科技與制度創新,產業一體化發展打造先行先試走廊。2019年10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正式獲得批復;直至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江三角洲地區涵蓋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全域,總計35.8萬平方公里,以27個城市為中心區,輻射帶動整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目標確定,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其發展達到較高水平。
長三角一體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未來將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一道,刷新我國城市空間格局,進而成長為極具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