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座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制造業是最大、最重要的實體經濟,金融業能否履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關鍵在于金融業能否為制造業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由于中國制造業的特殊性、系統重要性,根據當前金融服務制造業的特殊的現狀和問題,中國需要建立專門的“制造業金融體系”,精準、高質量地實現金融對制造強國建設的支持,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建立現代化制造業金融體系,全面提升制造業金融的治理能力。
金融支持制造業要貫徹黨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新,是我們解決制造業金融問題的重要的方法論。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

制造業金融體系就是按照新發展理念構建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只要圍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方面展開研究和設計,就能夠解決一些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和一些“卡脖子”問題。
創新制造業金融理論、技術與操作體系,逐步實現制造業金融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建成功能完備、效率一流的現代化制造業金融理論、技術與操作體系。
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現代化制造業金融體系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制造業體系來講,如果金融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難以做到的。抓住了“金融創新”,就抓住了制造業金融全局的“牛鼻子”。雖然我國制造業總量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金融創新引領和驅動制造業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迫切要求。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制造業金融體系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金融各個領域。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制造業金融要超前謀劃、超前部署,緊緊圍繞制造業競爭力的核心關鍵、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制造業安全的重大挑戰,強化事關制造業金融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爭實現我國制造業金融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要以重大科技金融創新為引領,加快金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金融對制造業支持的實踐和操作,加快構建制造業金融新體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增強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金融體系創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創新。“制造業金融”概念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在全球范圍內,由于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的影響,制造業上升為一個重要的基礎行業,其發展環境與金融環境都發生重要變化,金融資本開始退出傳統制造業,制造業投資出現快速下降態勢;制造業發展呈現特殊的生命周期、創新周期、市場周期和企業周期,這種特殊的發展規律需要特殊的金融體系來匹配。由此創新出制造業金融的產業金融理論、知識產權金融理論、全球價值鏈金融理論、全球供應鏈金融理論、制造業產金科融合的金融控股公司理論、制造業政策性金融理論、制造業科技金融理論、制造業政策協調機制理論、制造業金融監管理論,等等。
二是制度創新。制造業金融對于制造業而言不僅僅是資金支持問題,更是優化制造業資源配置問題;不僅僅是金融供給問題,而且還是金融賦能問題。制造業金融是制造業的血脈和心臟。所以,建立與完善制造業金融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創新制造業金融的領導組織體系,建立全國范圍內信息化、扁平化的現代化網絡組織框架,以制造業金融的大數據平臺作為指導、戰略、考核、統計、賦能、服務等一體化組織框架,建立快速行動機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制、國際國內協調聯動機制、產金科一體化機制、產學研一體化機制。
三是技術創新。制造業金融的成敗關鍵在技術。要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區塊鏈技術,設計和建設制造業金融的科技平臺和生態系統,設計與實施金融支持制造業的“空間站”計劃,設計和建設制造業金融的大數據系統、“四位一體”的服務與金融支持系統,為制造業提供精準、科學、務實、全面而系統的金融服務與金融賦能系統。
四是操作創新。創新制造業金融操作方案:1.從現有的三大國家政策性銀行中單獨設立制造業金融事業部,專門從事對制造業的服務與投資。2.專門成立國家政策性制造業金融機構,專門從事對制造業的服務與投資。3.允許大型制造業企業建立制造業金融控股公司,形成產學研、產金科一體化金融服務體系。4.建立國家政策性制造業租賃公司,為制造業提供專門服務。5.建立政策性專利銀行和知識產權銀行。6.設立政策性基金公司和資本市場綠色通道。7.研究與制定開放條件下金融政策操作及配套財政補貼稅收政策操作的WTO合規性,競爭中性原則。8.實施大數據大平臺高科技戰略,設計和實施“制造業金融空間站計劃”,為制造業提供全面、科學、精準的生態服務系統,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分4步走,逐步實現制造業金融治理體系現代化。
促進制造業金融協調發展,使制造業金融宏觀、中觀、微觀協調發展,長期、中期、近期目標相互協調,區域發展相協調,國際國內發展相協調,經濟與社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協調。
新形勢下,協調發展具有一些新特點。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協調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制造業金融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在發展思路上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兩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實現高水平發展。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強調協調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更注重發展機會公平、更注重資源配置均衡。協調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發展不協調、存在諸多短板也是難免的。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
下好制造業金融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著力推動制造業金融區域協調發展、國際國內協調發展、制造業周期與金融業周期協調發展、頂層設計與微觀執行協調發展。制造業金融要著力支持繼續延長制造業的繁榮周期,需要重新確立制造業金融核心地位的指導思想。服務業要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主體,但并不是占比越大越好。制造業作為強國之基、大國重器,要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而不是讓服務業替代制造業。在新的區域發展布局中,可考慮金融支持制造業有序向中西部轉移,向邊境轉移,形成新的產業鏈體,把產能變成新一輪競爭的優勢。
制造業金融協調發展須著重抓好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制造業與金融業的協調發展。既要使金融業大力支持制造業發展,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實現制造業與金融業“雙贏”。二是現代化制造業金融治理體系要循序漸進,精準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的時點目標,理清制造業金融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具體任務,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要把頂層設計與執行考核相協調。不能像過去一樣,規劃走過場,口號震天響,落實無人管。要通過全國統一的制造業金融大數據平臺,建立考核與獎懲機制,把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各項目標與措施落到實處。四是使制造業的產品周期、市場周期、生命周期、創新周期與金融業的各種周期相協調,使用不同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部門服務不同的制造業周期企業。使銀行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期限結構與制造業企業的金融需求相匹配。五是使支持制造業的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相互協調配合。特別是要注重政策性支持與WTO的反壟斷規則和競爭中性規則以及自由貿易規則相協調,促進制造業實現在國際與國內的協調發展。

制造業金融的綠色發展,其要義在于綠色的金融生態。金融生態是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制造業的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制造業金融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制造業金融在綠色發展方面要大力支持循環經濟、環保產業、低碳企業、健康產業的發展。支持數字循環經濟,推動建立循環經濟大數據基地建設與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數字循環經濟的發展著重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循環經濟大數據中心。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包括多維的大數據歸集與生成系統、多層次分布式環境指數交易系統、數字循環經濟白皮書以及全國的考核與評估機制。二是大力發展大數據供應鏈金融,為循環經濟中的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結合區塊鏈技術、智能化技術、物聯網技術、5G技術,化解金融風險。三是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安排,推出循環經濟數字資產運營與管理系統,充分挖掘循環經濟巨大“金礦”。四是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分布式循環經濟大數據基地,開展數字循環經濟培訓,與國家開放大學科技金融研究院共同培養數字循環經濟人才,設立多層次展示中心、物聯中心、交易中心。
推動制造業金融全面對外開放,打造高質量全球價值鏈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系統,支持制造業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市場制高點、價值制高點、人才制高點,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全球核心競爭力,同時推動全球制造業共享發展。
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也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從閉關鎖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階段,先是在鴉片戰爭之前隔絕于世界市場和工業化大潮,接著在鴉片戰爭及以后的數次列強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成為積貧積弱的國家。二是“一邊倒”和封閉半封閉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向蘇聯“一邊倒”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絕。三是全方位對外開放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
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們力量不強、經驗不足的時候,不少人也曾滿懷疑問,面對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我們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對外開放機遇而又不被腐蝕或吃掉?當年,我們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今天看來,我們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選擇了正確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斗爭。這說明,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我們現在搞開放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同以往有很大不同,總體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風險挑戰不容忽視,而且都是更深層次的風險挑戰。
面向開放的制造業金融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最近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對外開放政策。制造業金融要認真研究和執行這些政策,實現最大化的制度紅利。一是利用這些政策,改善制造業企業的進出口付匯環境,打造全球易貨貿易總部基地。二是制造業金融要充分利用外資金融機構資源,幫助制造業企業與國際金融機構接軌,幫助制造企業海外融資。三是積極支持中國制造業走出去,打造全球消費供應鏈金融體系,使中國制造走向全球的消費端(C端),走向價值鏈高端,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制造業品牌,使中國成為未來的世界制造VlP中心。四是把制造業金融的互聯網生態運營系統做成“國際空間站”,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化戰略賦能。
促進制造業金融共享發展,實現不同所有制的共享發展,不同生產要素的共享發展,不同區域的共享發展,不同人群的共享發展,中國與全球的共享發展。
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其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一、共享是全民共享。這是就共享的覆蓋面而言的。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共享是全面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內容而言的。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三、共享是共建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四、共享是漸進共享。這是就共享發展的推進進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銖施兩較、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貫通的,要整體理解和把握。
充分理解和融入共享發展理念才是制造業金融源源不竭的動力。制造業金融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支持人民創新,支持小微制造業企業的發展,他們才是中國制造業的種子和未來。在數字經濟時代,共享發展能夠創造巨大價值。發揮制造業金融的大數據共享功能,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搭便車”和“逆向選擇”問題。
要把共享理念與制造業金融服務的共享性結合起來,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和便利化水平,為制造業提供場景化、便利化、高效率的服務,充分優化配置金融資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