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德
在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中,玉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之一。玉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它影響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觀念和習俗,影響著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影響著一大批文人墨客的所作、所好。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之靈氣的象征,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象征意義。取之于自然,置于帝王宮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系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意義。
《禮記·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在漢代,玉器被人格化,號稱擁有“五德”,成為高尚與純潔的象征,人們對玉的迷信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貴族們不僅身上佩戴玉器,生活使用玉器,房屋裝飾玉器,交往贈送玉器,祭祀使用玉器,甚至死后還要穿玉衣殮葬。所謂“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祈求永生的思想存在于整個西漢皇朝,連地處嶺南的南越國都受到波及。強烈尋求永生的思想使漢代人十分注重對死者尸體的保護,而用來保存尸體的用具就是玉器。漢代天子、王侯等貴族將生前佩玉發展到死后以玉為葬的習俗推向高潮。
關于古玉選材,筆者從一些文獻和來源可靠的實物材料看,除主流的和田玉外,古人用玉的取材十分多樣,如“地方料、齊軟玉、硬料、梅嶺玉、補丁料”,等等。
廣義的玉是指一切細膩溫潤和色澤艷麗的美石。包括閃石玉、岫玉、獨山玉、藍田玉、綠松石、琥珀蜜蠟、孔雀石、天河石、螢石、瑪瑙、水晶、煤精等。中國古代玉的概念實際上包括了現代的寶石、玉石和有機寶石。狹義的“玉”是專指翡翠(緬甸所產輝石質硬玉)和田玉(新疆和田所產閃石質軟玉)兩種為代表的玉料。而其他的各種玉類稱“玉石”。
玉的品質是天生的,借物喻人,把玉和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謂天衣無縫。在西漢獨尊儒術的學術思想影響下,以“德”為精神支柱,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將玉與君子結緣,促進了裝飾玉器的流行和廣泛佩戴,一為避邪,以玉佩裝飾人身;二為將玉與德結為一體,成為翩翩君子的道德形象。古代帝王所乘之車,以玉為飾。稱之為“玉輅”;皇帝的玉質璽印,至高權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多稱為“玉璽”;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的主宰稱為“玉皇大帝”等實例,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