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欣平
仍記得疫情初期,周杰倫《彩虹》中“有沒有口罩/一個給我”成為全民心聲。“洛陽紙貴”的口罩給了眾多企業做出貢獻的機會,也讓某些不良商家看到了“機會”。
庚子之年,全民戰疫,醫護人員等最美逆行者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將同胞護在身后;然而,社會上也有“逆行者”,懷揣僥幸心理,趁機發國難財。對此,我不想沉默,我想發出自己的聲音。真的是“無奸不商”嗎?在我看來,應是無堅不商。
無堅守信仰不商。孔子對富貴的看法如是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追求財富是商人的天性,但他們應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其次才是一個商人。哄抬物價,售賣假口罩,說到底是社會責任的缺失,以為游離于世界之外,實際上忽略了自己也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不良商家割的是韭菜,也是疫情之下本就敏感脆弱的人心。如何在巨大利益誘惑之下堅守自己的道德信仰,在這場迷失自我、身為公民卻如害蟲般上下亂竄的假口罩鬧劇中聆聽自己的本心,才是比失去利益更大的人生修煉。
無堅定目光不商。調查表明,顧客更傾向于支持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美團推出的無接觸配送,阿里巴巴的生鮮物流,各大企業引進口罩生產鏈,既獲得了利潤,又獲得了比利潤更重要的口碑,無不體現了企業長遠的商業目光。長遠目光不只是大企業深謀遠慮的產物,小企業也不應以無輿論壓力,被壟斷的“小本生意”作借口胡作非為。相反,這為小企業提供了借鑒之道。如果家門口的超市能提供生鮮社區服務,那么疫情后居民也會對其有比在門把手上塞傳單更親切的感受。如果樓底下的藥店售賣口罩時囤積居奇,恃貨而驕,那么白大褂穿得再亮堂,也抵不過路過時居民灰暗的目光。
疫情是一面照妖鏡,它反映出眾生面對災難時的百態,有人奮不顧身,也有人隔岸觀火。商人不以社會主流為導向,在法網下暗流涌動,這不僅是逐利的扭曲心理作祟,也是對規則的反叛。發國難財雖在短期會有賺得盆滿缽滿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即使逃脫了有關部門的追責,也會在吃“人血饅頭”的輿論譴責下抬不起頭,更不必說深夜月光朗照下良知的審判。
無奸不商實為無尖不商,是為顧客多想一“尖”的貼心溫暖;無奸不商實為無堅不商,是一個商人風雨不倒的堅定品格。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點評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沉默后的爆發,在疫情中我們更多的是萬眾一心,共克時艱。而在疫情局勢好轉的當下,我們更多的是去反思其中顯露出的種種問題。作者有感于疫情中趁機發國難財的現象,堅定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無奸不商”與“無堅不商”一個同音字的轉換巧妙而立論清晰。全文有破有立,“是逐利的扭曲心理作祟”“對規則的反叛”是直指該行為的錯誤之處,是破。而“堅守信仰”是立,在理論過程中既有對《論語》的援引,也有對當下阿里巴巴、美團等鮮活事例的思考,厚重感與時代感兼具,本文可說是一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