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

年輕人從學校畢業開始選擇自己的工作,就是邁入社會的第一步。
面對工作,每個人都會有許多迷茫的時刻,無法像電視劇里那樣,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困難、結束迷茫。面對真實的生活,有掙扎,有猶豫。這本《工作漂流》就記錄了日本的8個年輕人工作轉換時的迷茫和選擇。
作者稻泉連在高中時一度輟學,后來考入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大學畢業后稻泉連選擇從事自由職業,專注于非虛構作品的寫作。26歲時,他獲得了日本最重要的非虛構文學獎“大宅壯一獎”,打破了該獎項最年輕得主的紀錄。大學畢業前一年,圍繞“自由職業者”“繭居族”和一些對求職活動不甚感興趣的年輕人,稻泉連在采訪稿的基礎上寫了《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一書。五年后,他好奇那些獲得傳統意義上的“好工作”的年輕人生活得怎么樣了。經過四年的采訪調查,稻泉連完成了記錄日本年輕人就業觀的《工作漂流》。
稻泉連出生于1979年,與書中采訪的8個主人公年齡相仿,本書出版時他們都在30歲上下。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后十年,終身雇用制和論資排輩的時代走向終結,就業的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于父輩來說,找到一份工作等于擁有安穩的一生。而1980年前后出生的他們,一踏入社會便遭遇了就業冰河期,這些在社會轉型期走向職場的年輕人,不幸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8個主人公均畢業于日本優秀的大學,如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于第一次就業冰河期走上求職崗位的他們,抱著“從好大學畢業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通過激烈的競爭擠入社會的窄門,似乎都獲得了初步的職場成功,走上了令人艷羨的崗位:公務員、銀行職員、IT公司中層。然而,在身處職場一段時間后,他們卻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糾結、迷惘、焦躁之中,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實現突圍。
轉換跑道,不約而同地成為他們30歲上下時職場生涯的關鍵詞。
選擇工作時是選擇一眼看得到頭的大路,還是去開辟一條崎嶇的小道?是忍受公司體制中的壓力和焦慮,還是辭職開辟新的職場?書中這些日本青年所遭遇的選擇和迷茫在此時看來仍舊能尋得共鳴。
第一個故事來自原先就職于地方銀行的大橋先生,他畢業于名古屋大學法學院。1999年入行工作,身為年輕職員的他每日做著重復性事務,就業冰河期導致工作幾年后也沒有新人接替他的這些基礎工作。業績指標的壓力,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和老套的公司聚會制度讓他感到精力的損耗與壓力,沒有發展空間讓他感到迷惘。他籌備過創業卻以失敗告終,后來換到證券公司上班。大橋的故事中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就職的一方來說,其實同屬一類企業而已。但他換了工作之后會發現“哎,原來公司都一個樣啊”,于是心里也就接受了現狀,安定下來投入工作了。人不就是一種需要生活在相對環境中的生物嗎?在對兩種環境進行比較之后,就會知道好好專注于眼前才是對的。
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院的原口先生是第七個故事的主人公。27歲的他已經在經濟產業省工作了三年。考上名牌大學,成為精英官僚,這是從小父母對他的期望,也是他成功履行的“義務”。可是,他卻這樣和稻泉連描述自己的公務員生活:
那是一個能夠看清職業軌跡的世界,這點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二十年后,或者直到退休的軌跡都能夠看到。這是讓人無法忍受的。
身處迷惘時期的青年就像身處狹窄漫長的隧道,不知道終點在哪里,卻要一直朝著那個承諾的光明出口走下去。在走到出口之前,要忍受自己被壓縮在黑暗中,忍受恐懼和封閉摸索著走下去,懷抱著不確定的期待和對于未知的恐懼抵抗著。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在嘗試之后,選擇離開那條黑暗的隧道,告別那個封閉狹小的心理空間。
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在這些年輕人講述時,作者在逐步還原“我”的主體性,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起“我”的存在感和位置,從而去穩固“我”在職場上的話語權。我們不再似父輩一樣擁有一份好的工作就意味著擁有了一個鐵飯碗,我們要學會在工作中尋找自我。童年與學生時代塑造著我們對于“自我”的認知,同時也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在未來的選擇。成為“社會人”之后,主體性的喪失帶來了長久的焦慮和迷茫。故事中的他們通過“漂流”,試圖重新找回主體性。每一個個體都千差萬別,所以這一過程并非憑空建造一座樓閣,而往往是在各自的經歷中尋得定位和坐標。
《工作漂流》結尾,8個主人公都在經歷重重迷惘之后選擇轉換跑道,開始一份新的工作,那是他們身處現實環境掙扎后的結果。他們選擇面對真實的自我,在感覺到困惑與不安的時代里,努力留下自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