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娜娜
幼兒園《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幼兒往往通過游戲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去體驗生活中的事物,發揮他們的想象,發泄他們的情緒。而區域活動正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具有相對的寬松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茖W區是提供給幼兒一個自我與自主探究學習的活動區域,它能開發幼兒潛能,滿足每個幼兒的不同探究需要,是最受幼兒歡迎的區域之一。為了充分發揮各種材料的教育功能,我們要制作出可供幼兒操作探究的活動材料。在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科學區活動材料投放的生活性
《綱要》中提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對幼兒來說,科學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到自身及自己身邊的每一樣事物。他們對于世界的探索也是從身邊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開始的,因此教師應更充分挖掘生活中可用的資源來制作區域材料,也可讓幼兒與家長共同搜集相關材料,并讓幼兒動腦筋與教師一起商量制作,做到“變廢為寶”。其中,有師生變廢為寶的作品,有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的火箭,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筷子玩具和記錄時間用的沙漏、打水的轆轤,還有大家一起搜羅的各種紙張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實驗的寶貝,幼兒在玩衣架平衡時可以清楚的比較水果的輕重,并可以自己動手用積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學區的材料要打破局限,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二、科學區材料投放的多樣性
多樣性的游戲材料對幼兒的探索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多樣,能促進幼兒從中去探索。例如,在集體科學活動《變長》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少材料,如:橡皮筋、皺紋紙、報紙、細鐵絲、橡皮泥等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通過“拉一拉”、“擰一擰”、“撕一撕”、“粘一粘”等方法來變長?;顒雍?,孩子們意猶未盡還沉浸在這一內容中,于是我又拓展了材料的內容,除了課堂上提供的材料之外,我又提供了扭扭棒、積木、盒子、彈簧、夾子等,讓幼兒運用多種材料發現更多的讓物體變長的方法,如:“扭一扭”、“插一插”、“剪一剪”“拉一拉”、“夾一夾”。幼兒在一次次的探索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梢?,提供豐富多樣可以激發幼兒大膽探索和嘗試,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
三、科學區角活動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科學是幼兒在操作中將科學的核心概念轉化為本體經驗的過程。區域活動中,允許個體所表現出來的速度、精確度上的差異,允許先操作完的幼兒嘗試更深層次的探索。沒有一視同仁,給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間更廣??茖W區角的層次性也突現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斜坡上的發現》個別能力強的孩子游戲成功后,教師可層層遞進提出另一個問題:如果兩個不同高度的斜坡,用兩個一樣的物體同時下滑,哪個球先從斜坡滑下來?這對孩子又是一個提高,又是一個挑戰。又如在讓孩子玩“稱一稱”的玩具時,我投放了天平稱、電子秤、秤桿,以及用于稱量的物體如黃豆、玩具、珠子,剛開始讓孩子一一學會使用這些稱量工具,當孩子會使用稱量工具以后,讓他們分別用不同的稱量工具稱相同的物體,或者用同一個稱量工具稱不同的物體,并加以比較,讓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四、材料蘊涵自我教育價值,能讓幼兒獨立探究
在科學區的材料投放上,我們注意選擇一些不需要教師更多幫助的,具有自我教育價值的材料,如按圖示獨立完成的材料,看著說明書操作的材料,可以反復嘗試的材料等。幼兒可以不斷反思錯誤,反復嘗試,獲得經驗,這樣幼兒在科學區中即使沒有教師指導,也能獨立操作探究。例如我班的“趣味編織”游戲,我們將一些數學方面的概念,如按數字進行排列、按點進行排列、從細到粗的排列、顏色變化的排列、圖形間隔規律的排列等等內容記錄在長紙條上,請幼兒按照各種不同的規律在小魚身上進行紙條的編織游戲。如果我們可以準備一些小圖片,上面畫一些排列要求的指示圖標,讓幼兒自己觀察圖片進行對應的排列編織,這樣孩子們在自己發現、自己總結、自主探討、嘗試中習得的經驗才是他們自己的經驗,這樣的游戲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戲。
教師在投放科學區材料時要把握各年齡段幼兒的基本特點,并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投放對幼兒有促進作用的材料,將目標隱性地體現于材料中,適應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幼兒創造探究的優質空間,使孩子在快樂的科學活動中,體驗并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注入無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