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裕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博物館的組織與開展正符合這一要求,而材料的選擇是活動開展的靈魂和核心。一個好的材料能夠使孩子充分地開動大腦,發揮想象力,想象出多種多樣關于材料的新鮮玩法,也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所以,為了能夠使每一個材料都能發揮其本身的作用,教師要將教育的目標在材料的投放中獲得體現。關于材料的投放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一、自然材料的投放能提升幼兒的興趣
幼兒對于活動的熱情和興趣都來源于材料,所以材料的豐富程度決定著整個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在投放的時候應該避免材料的單一呆板,適當的加工一下,就會變成惟妙惟肖的教具。比如我們投放的高粱桿讓幼兒進行排序、比長短等,由于顏色都是原色,幼兒玩了幾次就會失去興趣。于是我們可以將原色材料涂上顏色,豐富的顏色吸引幼兒,增加了幼兒的興趣。又比如在小班里剛開始在紙箱上投放了各種顏色的鞋樣,上面有各種漂亮的圖案,幼兒根據圖案和顏色進行配對。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比較感興趣,后來因為材料投放比較單一,幼兒們失去興趣了,我們可以把鞋樣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小拖鞋,有的可以系鞋帶,有的可以按扣,鍛煉幼兒系扣子的能力,大大增加了幼兒操作的興趣,提高了幼兒的專注力。
二、自然材料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是幼兒熟悉的
自然資源是我們研究的前提和條件,我們應該利用農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不需要花費很大的財力、物力。比如:春天有野花、野草;秋天里除了玉米、高粱桿這些農作物外,還有幼兒最感興趣的沙石等,只要走在自家的田園里,隨手拿來,無須你刻意,這些材料,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充分體現農村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三、自然材料的投放能給幼兒帶來探究的欲望
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須能夠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的活動。探究是個不斷激發幼兒靈感、發揮幼兒創造性的過程。重要的是兒童在動腦思考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比如,在探究《各種各樣的車》的活動時,如果就給幼兒換看幾輛車的模型,讓幼兒找找車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這些都不算是探究活動。如果是交給幼兒各種材料,如紙板、泡沫、膠水、卡紙等,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自己制作出簡單的一輛車,這就是一種探究活動。有的教師給幼兒投放一個用硬卡紙做成的時鐘,讓幼兒按要求撥出不同的時間,就僅僅是一個機械的動手操作活動,不具有探索性。而給幼兒提供鐘面、時鐘、分針、數字等材料,讓幼兒自己拼裝出時鐘。這就是充分具有探索性的活動,因為在組裝時鐘時,幼兒要不斷思考如何拼裝各個部件,數字怎么安排,時針與分針如何協調,如何讓各個部件活動起來等問題,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就不斷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因此,我們在材料的提供上,還應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四、自然材料的投放有層次性
在幼兒游戲及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幼兒認知特點,由易到難、由簡入繁逐步投放材料,增加難度及挑戰,讓孩子們能夠持續地探究、學習。
比如為了鍛煉小班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我們先在礦泉水瓶上挖了很多孔,然后讓幼兒練習插筷子。剛開始,幼兒能比較感興趣地進行插筷子練習,但是玩了幾次便失去了興趣。于是我們根據幼兒喜愛小動物的天性,將瓶子變為“小刺猬”,幼兒在操作時就又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隨后又發現筷子因太長而導致操作起來不方便,于是,又將筷子鋸短,然后涂上五顏六色,這樣不僅操作方便,也激發了幼兒的操作熱情。玩了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們又沒了興趣。我們從幼兒個體差異出發,在瓶身上打了粗細不同的孔,筷子也隨之變成了粗細不同的筷子。這樣一來,孩子們操作的興趣就更濃了。
又比如在大班編織區,先投放三股各色毛線,讓孩子們自由選擇編辮子,因為不好用力,時間長了孩子們就逐漸失去了興趣。于是,我們第一次調整了毛線的投放策略:把毛線固定在塑料盤上,把塑料盤做成各種娃娃臉的形狀,毛線就相當于娃娃的長辮子,然后把娃娃的臉固定在柜子上,這樣一來,孩子們練習編辮子時用力就能夠均勻了,而且便于欣賞,激發了幼兒的操作熱情。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們的熱情又減弱了,雖然比較用力編織,但是因為娃娃臉的數量有限,不能使大多數幼兒得到練習,一些能力差的和能力強的孩子能力均得不到鍛煉。于是,我們將編織的材料進行了更換,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編織,大大滿足了不同能力的幼兒的編織欲望,尤其是很多孩子可以合作編織,在發展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合作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總之,在活動中,教師應積極的摸索與探索。教師只有深刻地意識到對于材料投放的重要性,才能使得活動真正地體現其自身價值。在活動中投放多種多樣的材料能夠使不同程度的幼兒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有從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出發,真正地尊重孩子,才能夠真正地體現活動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