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勝康,徐 曦,陳朝金,李 瑞,韓 杰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430065;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430061;3.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74;4.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中醫醫院,湖北 武漢430300)
心絞痛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引起的以發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嚴重時易引發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心絞痛發病逐漸呈年輕化趨勢,且農村地區因此造成的死亡率高于城市[1-2]。中醫治療心絞痛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治療優勢。已有報道“以指代針”治療心絞痛的案例[3],且曲澤常作為醫家治療胸痛的要穴[4]。筆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從肘論治穩定型心絞痛,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武漢市黃陂區中醫醫院收治的19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男8例,女11例;年齡42~70歲,平均(53.89±9.28)歲;病程2~7年,平均(5.36±1.29)年。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5]及加拿大心血管學會(CCS)心絞痛嚴重度分級表中的診斷分級標準[6]。Ⅰ級:一般活動不引起心絞痛發作,進行強度大、速度快、時間長的體力活動時引起發作。Ⅱ級:一般體力活動輕度受限制,一般速度平步行走2個及其以上街區,或上1層樓以上即可引起心絞痛發作。Ⅲ級:一般體力活動顯著受限,以一般速度平步行走1~2個街區,或上1層樓即可引起心絞痛發作。Ⅳ級:所有活動均可引起心絞痛,甚至休息時也有發作。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胸痹的診斷標準[7]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8]。主癥:胸悶或(及)胸痛,氣短。次癥:心悸,神疲乏力,自汗,唇色或暗或紫。舌象:舌淡或舌暗。脈象:脈弱而澀。必須同時兼具2項主癥及2項或2項以上次癥,結合舌象、脈象、心電圖、超聲等檢查,明確診斷為心絞痛。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病情程度為Ⅰ~Ⅲ級;口服藥物穩定在2個月以上且近1個月未進行針刺、推拿治療。
1.4 排除標準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臨床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者;嚴重認知及精神障礙疾病者;合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房顫、原發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患者。
19例患者均給予一指禪按揉曲澤穴法聯合西藥治療。①一指禪按揉曲澤穴法:于曲澤(位于肘橫紋中,肘微屈,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處行一指禪按揉法,帶動皮下組織,動作宜輕快柔和,頻率120次/min,以患者有酸脹感且耐受為宜,每側操作15~20 min。隔日治療1次,每周3次,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19例患者均由同一名推拿醫師負責,若在醫師操作前后突發心絞痛,可服用基礎藥物治療,并自行交替按揉兩側曲澤穴。②西藥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20 mg,每日1次;尼可地爾片(中外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180074)5 mg,每日3次;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異山梨酯片(南京白敬宇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2024005)5 mg,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隨訪1周。
3.1 觀察指標 ①心絞痛發作頻數。發作頻數為1周內心絞痛發作總次數。觀察19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前后1周心絞痛的發作頻數。②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觀察19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每周癥狀發作至消失的平均持續時間。③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心絞痛癥狀基本消失,發生頻數較前減少3/4,為顯效;心絞痛發生頻數較前減少1/2以上,但未超過3/4,為有效;心絞痛發生次數相比治療前無明顯減少,甚至增加,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 治療后,顯效例數5例,有效例數10例,無效例數4例,總有效率為78.95%(15/19)。
(2)心絞痛發作頻數比較 治療后,心絞痛發作頻數為(2.58±1.22)次,低于治療前的(5.11±1.10)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為(2.72±1.12)min,低于治療前的(6.52±1.13)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卒心痛”范疇,其發作時可能導致心肌梗死、肺水腫、心力衰竭等不可逆的嚴重疾患,甚則危及生命。心絞痛早期是推拿專業的禁忌證,鄭風胡教授在援藏醫療實踐中以推拿療法緩解高原性心肌缺氧癥狀,并運用心電圖、血液流變學等方法進行了臨床觀察,給推拿治療心絞痛的研究與技術應用提供了重要實踐支撐[9]。《靈樞·邪客》言:“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曲澤穴位于肘部,為手厥陰心包經五輸穴之合穴,是脈氣匯入臟腑匯集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靈樞·四時氣》曰:“邪在腑,取之合。”選此穴,既符合遠端取穴理論,又符合循經取穴原則。《備急千金要方》言:“曲澤、大陵,主心下澹澹,喜驚。”《針灸甲乙經》言:“心痛卒咳逆,曲澤主之。”提示曲澤穴對心絞痛的治療有重要意義。現代研究表明,支配雙上肢心包經的神經節段為C6~T2,支配心臟的初級中樞的神經節段為C7~T10,重疊節段為C7~T2,上述神經節段為一指禪按揉曲澤穴緩解心絞痛提供了重要神經學依據[10]。亦有研究表明,心臟的傳入神經與心包經在腦干、下丘腦、大腦皮質等高級中樞會發生匯聚現象,且調節下丘腦中樞具有相對特異性,為進一步研究曲澤穴與穩定型心絞痛的效應關系提供了方向[11-12]。
本研究在西醫基礎治療上輔以一指禪按揉曲澤穴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總有效率為78.95%,干預后1周內心絞痛發作頻數及持續時間均低于治療前(P<0.05),提示一指禪按揉曲澤穴治療心絞痛具有一定療效,可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不足、觀察指標少等問題,后續將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確定一指禪推拿按揉曲澤穴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