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瑩,劉陽陽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16001)
瞼板腺囊腫又稱為霰粒腫,是由于瞼板腺排出受阻及分泌物潴留在瞼板內,對眼部周圍組織造成刺激而形成特發性、慢性無菌性炎癥肉芽腫[1]。臨床表現為眼瞼部生長出堅硬結節及腫塊,但無明顯痛感,表面皮膚隆起。該病為兒童常見病,以單發、上眼瞼病變最為常見,進展緩慢,囊腫可反復生長。目前,西醫常用熱敷、局部外用眼藥水、囊腫內注射激素、手術切除等治療該病,其中手術切除最為普遍,但手術存在一定風險,術后有感染、眼瞼留疤的可能性,患兒及家屬依從性差。瞼板腺囊腫屬中醫“胞生痰核”“睥生痰核”“眼胞痰核”“目疣”等范疇。《證治準繩·雜病》言:“睥外皮肉有贅如豆,堅而不疼,火重于痰者,皮或色紅,乃痰因火滯而結。”筆者采用耳尖點刺放血配合小兒推拿治療瞼板腺囊腫,療效良好,現介紹驗案1則。
患兒,女,2歲零2個月,2019年3月14日初診。患兒家長代訴:右眼上眼瞼外側上方出現紅色腫塊1個月余。曾于當地婦幼保健醫院就診,診斷為瞼板腺囊腫,建議熱敷和外用抗菌眼藥水,治療2周后未見明顯好轉;后又轉診當地兒童醫院、眼科醫院,專家建議行摘除手術。家長考慮患兒年齡幼小,擔心風險而拒絕手術治療,遂來深圳鄭氏針灸中醫館就診。刻下癥:神志清醒,右眼上眼瞼可見4.0 mm×2.5 mm腫塊,觸之堅硬,無痛感,皮色紅,與周圍皮膚不粘連,無膿性分泌物,眼瞼結膜可見肉芽組織形成。其母訴患兒平素易怒,焦躁易哭,納差,喜甜食、肉類,晨起口氣酸腐,矢氣較臭,大便色黑,質偏干,甚至便秘,每3日1次,夜睡不安,頻繁夜醒,哭鬧磨牙,手足心熱,舌苔厚膩,色黃,舌尖偏紅,脈滑數。中醫診斷:目疣(脾虛積熱型)。治則:健脾助運,清熱消積,明目祛疣。給予耳尖放血配合小兒推拿治療。操作方法:①耳尖放血:取雙側耳尖穴,按摩使其充血,常規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尖,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針,快速點刺,擠壓耳尖周圍,每側出血5滴左右,放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3 d行1次,3 d為1個療程。②揉腹:令患兒取仰臥位,露出腹部,屈腿,使腹部充分放松。醫者坐于患兒右側,以右手手掌順時針方向摩腹3~5 min,揉至腹部深部硬結時,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稍加施力,著重按揉;再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揉中脘、氣海,右手拇指、食指展開同時按揉兩側天樞穴,每穴1 min。每日1次,3 d為1個療程。③捏脊:令患兒取俯臥位,露出背部,醫者雙手涂適量滑石粉,輕輕按摩患兒背部,使其肌肉完全放松,再用雙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沿脊柱兩側拿捏患兒皮膚,從尾骨至大椎處捏拿2遍;至第3遍時,每捏3下用力拎起皮膚,即“捏三提一法”。在捏脊的操作過程中,捏起皮膚向前推捻,手法注意推、捏、提的配合,捏推后食指、中指點按兩側背俞穴。重復操作3遍,以患兒背部督脈和膀胱經可見輕微潮紅為度,每日1次,3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患兒病情初見好轉,患部瞼板腺囊腫腫塊已軟化,皮色由暗紅轉而淡紅。繼續治療3個療程后,病情進一步好轉,患部腫塊縮減1/2左右。繼續治療4個療程后,患兒腫塊已基本消散。繼續治療2個療程后,患兒痊愈。半年后隨訪,該患兒食欲正常,大便每日1次,色黃質軟,睡眠轉好,身體狀態良好,瞼板腺囊腫未再復發。
《審視瑤函》言:“凡是睥生痰核,痰火結滯所成,皮外覺腫如豆,睥內堅實有形,或有不治自愈,或有壅結為癭,甚則流膿出血……此火土之燥。”《張皆春眼科證治》言:“多由脾濕胃熱,濕熱互結,聚而生痰,濕痰阻滯經絡,結于胞瞼而成。”該病由痰火、氣血郁結胞瞼經絡,日久成核所致。瞼板腺囊腫發病于上下眼瞼,根據中醫“五輪學說”,眼瞼屬“肉輪”,在臟屬脾,脾主運化,主津液輸布,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若脾胃運化失司,則水谷不化,聚濕成痰;或過食肥甘厚味,蘊熱生痰,痰熱上擾,阻滯于胞瞼經絡,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2]。因此脾失健運是該病發病的根本原因。中醫認為,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小兒脾胃運化、輸布功能尚不健全,易導致該病發生;小兒感邪后易于化熱,易導致肝木化火生風;或小兒平素急躁,易哭易怒,以致肝的氣機升降及疏泄功能失常,進而影響脾胃運化,亦可導致該病發生。治宜健脾助運、消積清熱、化痰散結、清肝明目。瀉火與健脾兼顧,標本同治,防其復發。
耳與臟腑經絡關系密切,《黃帝內經》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手足三陽經皆系于耳,耳尖穴在耳郭微經絡中為肝經所主,而“肝開竅于目”,《針灸大成》記載:“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研究表明,耳尖穴點刺放血可以外泄內蘊之熱毒,疏泄經脈之瘀滯,對多種實熱證療效確切[3],具有開竅泄熱、活血祛瘀、消堅散結、疏通經絡的作用,可直接促進瞼板腺囊腫的吸收。耳尖點刺放血還可瀉上炎之肝火,使中焦瘀積之痰無可上升,有利于腫塊的軟化、縮小,并且防止新生腫塊的形成。
捏脊法擅于調理脾胃虛弱相關的疾病[4],通過對督脈和膀胱經的刺激,調節陽經氣血,振奮脾陽,進而調和脾胃。揉腹具有消食導滯、通腑泄熱的作用[5]。研究表明,揉腹可直接刺激胃腸自主神經,促進胃腸動力和胃腸激素的分泌。通過揉腹可調理腸胃,促進排便,使積滯從大便去。揉腹配合捏脊治療,一方面可以增強患兒的脾胃功能,健脾消食;另一方面通過調理脾的運化功能,使痰濕無化生之源。三法合用治療該病可消積化痰同施,清肝補脾共舉,標本兼顧,從根本上去除患兒病因。同時,在預防和調護方面,應囑家長予以患兒清淡飲食,舒暢情志。
耳尖點刺放血治療小兒瞼板腺囊腫具有操作迅速、刺激時間短、患兒痛苦少等優勢。小兒推拿中的捏脊、揉腹法對于小兒脾胃病的治療療效顯著,且患兒配合度較好。相較于西醫治療,耳尖點刺放血結合小兒推拿治療脾虛積熱型瞼板腺囊腫具有操作便捷、標本兼治、不易復發等特點,對小兒尤其適用,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