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姍,孫瑋辰,李 鐵,王富春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130021)
卵巢囊腫是常見的婦科腫瘤,是一種以粒層細胞分泌的液體潴留于卵泡腔或黃體腔為特征的囊性結構病變。在治療方面,西醫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治療痛苦大,費用高,術后易反復或引起并發癥。卵巢囊腫屬中醫“癥瘕”“積聚”等范疇,中醫保守治療該病具有一定優勢。王富春教授運用穴位貼敷治療卵巢囊腫經驗豐富。筆者介紹王富春教授采用穴位貼敷治療卵巢囊腫驗案1則,以饗同道。
患者,女,24歲,2018年6月24日初診。主訴:小腹冷痛伴墜脹感4個月。患者于2018年2月在秦皇島市中醫院行腹部彩超檢查示卵巢囊腫,確診為左側卵巢囊腫,未進行系統治療。2018年6月20日復查腹部彩超示:雙側卵巢囊腫,左側4.5 cm×3.1 cm,右側1.8 cm×1.4 cm。刻下癥:氣短乏力,心情欠佳,伴頭暈,偶有胸悶,小腹時冷痛伴墜脹感,舌淡紫苔薄有齒痕,脈沉弦緊。患者述近4個月,月經周期40 d,量少,色暗,有血塊,痛經,自覺小腹冷痛伴墜脹感,得熱癥減。西醫診斷:雙側卵巢囊腫。中醫診斷:癥瘕(寒凝血瘀型)。治則:溫經散寒,祛瘀消癥。給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選穴:關元、子宮(雙)、三陰交(雙)。1個月經周期方藥組成及用量:吳茱萸10 g,川芎15 g,丁香10 g,肉桂10 g,細辛3 g,延胡索10 g,當歸15 g,炮姜10 g。共研細末,每次貼敷時約取25 g,用黃酒適量調和,均勻置于5個7 cm×8 cm的貼布上。貼敷方法:于患者月經期前3 d,入睡前將中藥貼布貼敷于關元、子宮(雙)、三陰交(雙),每次貼敷6~8 h,每日1次,每次3 d,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2018年10月10日二診,患者自述每次月經排出大量血塊,經期小腹冷痛、墜脹感逐漸減輕,氣短乏力減輕,頭暈消失,眠差,二便可,時有胸悶。治療1個療程后,月經量明顯增多,色較治療前鮮紅,經前2~3 d自覺小腹冷痛伴小腹墜脹感減輕。查婦科彩超示:右側卵巢囊腫完全消失,左側囊腫減小至4.0 cm×2.3 cm。繼續上述治療,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
本案患者平素經期小腹冷痛伴墜脹感得熱則減,月經排出大量血塊色紫暗,量少,平素多喜食生冷,舌淡紫、苔薄有齒痕,脈沉弦緊,四診合參,辨證為寒凝血瘀型癥瘕。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寒邪凝滯血脈,日久而瘀于卵巢故生癥瘕,治以溫經散寒、祛瘀消癥為主。中藥穴位貼敷方中吳茱萸辛溫,可溫經散寒,行氣止痛,正如《素問·調經論》言:“血氣者,喜溫而不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川芎辛溫,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擅活血行氣,祛瘀止痛。吳茱萸配伍川芎,可調沖任虛寒、瘀血阻滯。延胡索辛散溫通,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良藥,《本草綱目》謂之“行血中之氣滯,氣中之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丁香、肉桂行氣血,運經脈,兩藥相須為用,增強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力。細辛辛香走竄,上達顛頂,通利九竅,善于祛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活血化瘀之功。研究表明,吳茱萸中吳茱萸堿具有抗腫瘤、調節內分泌等藥理作用[1];川芎中的川芎嗪對細腫瘤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延胡索中生物堿類成分具有鎮痛作用[3];當歸中苯酞類化合物具有鎮痛、抗腫瘤等作用[4]。穴位配伍方面,關元位于臍下3寸,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類經圖翼》言:“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關元為元氣所在地(即丹田),可促進氣血運行,培元固本,溫補下焦,為治療諸虛百損首選要穴,且關元與任脈相通,穴位貼敷后可使藥效具有較強的發散力、走竄力。三陰交為十總穴之一,主治白帶異常、月經失調、經前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婦科疾病,此穴又為肝、脾、腎經交會之處,除可健脾益血外,又可調肝補腎。子宮為經外奇穴,位于中極旁3寸,臍下4寸,與卵巢位置相對應,主治痛經、崩漏、不孕等婦科病。諸穴合用,共奏活血行氣、暖宮祛瘀之功。
中醫認為,卵巢囊腫病機主要是下焦寒凝,氣血瘀滯。西醫對于卵巢腫瘤的治療,并無特效藥物及方法,通常借助手術措施予以治療,患者依從性差[5]。王富春教授采用穴位貼敷治療卵巢囊腫,中藥穴位貼敷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經穴對藥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應,能使藥物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地停留在腧穴或及時釋放,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患者癥狀得到改善和康復。該法取穴精簡,用藥得當,療效顯著,故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