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王建青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將采集到的心率、血壓、肌電活動等生物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轉換為可識別的視覺和聽覺信號,并利用信號反饋使患者有意識地控制生理、心理活動的自身反饋療法[1]。銀屑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易于反復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系。皮損特點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蓋銀白色鱗屑,且伴瘙癢感或局部出血[2]。銀屑病病程長且纏綿難愈,易于復發,患者難免受到醫源性和非醫源性傷害。生物反饋療法作為一種現代醫學補充替代療法,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但該療法興起時間短,且涉及心理學等行為療法,皮膚科醫生及患者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醫生也缺乏相應的訓練,臨床應用相對受限[3-4]。國內外研究表明,銀屑病屬于心身疾病范疇,可以通過調整患者心身狀態達到治療及預防的目的。英國國立健康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制定的銀屑病指南指出,維生素A酸、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可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可聯合光化學療法提高療效,同時心理治療也是需要密切關注的一方面[5]。本文就近年來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銀屑病研究進展進行概述。
85%的皮膚病患者發病與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生物反饋療法應用于慢性蕁麻疹、濕疹樣皮炎、玫瑰痤瘡等心理因素相關性皮膚疾病,均取得一定療效[6-7]。精神心理因素對銀屑病的發病、加重、復發均能產生重要影響。患者在承受精神壓力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反應性會降低,交感-腎上腺髓質軸興奮,同時血漿皮質醇水平下降,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刺激肥大細胞釋放,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加重銀屑病病情[8]。研究表明,緊張、焦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造成銀屑病患者機體免疫系統紊亂,從而加重病情[9]。周婧雅等[10]觀察青海地區銀屑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病情嚴重程度與血漿中內皮素(ET)的關系,發現精神因素可明顯影響銀屑病患者血漿中ET含量,可能參與銀屑病發病的精神神經機制。
1980年美國BENOIT L J等[11]通過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銀屑病,結果表明皮損消退處表皮細胞DNA分裂指數下降,生物反饋可有效控制銀屑病皮膚細胞增殖。POLANGHI M M等[12]研究銀屑病與社會心理應激相關性,發現肌電和皮溫生物反饋療法可有效改善銀屑病。楊雪琴等[13]觀察規范負荷條件下的心率變異性,發現銀屑病患者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功能低下。楊雪琴等[14]利用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銀屑病,發現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療效良好。上述研究為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銀屑病奠定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楊雪琴等[15]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亦證實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銀屑病療效顯著。生物反饋療法幫助患者以主動方式調節自身心理狀態,使機體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恢復平衡。謝少梅[16]采用生物反饋放松療法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發現其能明顯改善患者銀屑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1 治療前提 首先,使患者充分認識生物反饋療法的意義及療效,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治療;其次,供給合適的醫治環境,保障治療療效;然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生和患者的相互配合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前提條件;最后,明確生物反饋療法適應證及禁忌證,原則上銀屑病患者都可進行此療法,但有精神分裂癥、變態人格、嚴重心臟病患者及治療過程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患者應避免此療法[17]。
3.2 治療原則 在生物反饋放松療法過程中,遵循全程化和個體化原則[18]。①由于銀屑病病程的長期性及反復性,有些患者是需要終身治療的。須定期隨訪,跟進治療進程,增加患者依從性。②影響銀屑病患者疾病發生發展的精神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須針對不同的心理特性及需求,給予個體化且客觀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
3.3 生物反饋儀 肌電型生物反饋用于反饋的信息是肌電信號,可直接反映肌肉的緊張和松弛水平,使患者在治療訓練過程中了解自身的放松程度。楊雪琴等[14]采用北京新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發展中心研制的小型肌電型生物反饋儀治療銀屑病,獲得了滿意療效。
3.4 治療方案 符合生物反饋療法適應證的患者,應根據其皮損面積制訂相關的治療方案[17]。若皮損面積較小或使用藥物療效不明顯者,可采用生物反饋療法為主配合藥物療法治療;對于皮損面積較大,且藥物治療有效者,應堅持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輔助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對于恢復期患者,應繼續予以生物反饋療法治療以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人們認識到精神、心理因素在銀屑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生物反饋療法在治療銀屑病及減少復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臨床研究、臨床療效等多方面均取得一定進展。但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補充替代療法,屬于涉及心理學的一種行為療法,缺乏專業的實施人員及規范的治療管理模式、治療評價體系,在臨床應用普及方面受限。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如下:①從事治療銀屑病的相關醫護人員須加強心理學學習與實踐。②開展專業化、系統化生物反饋療法知識培訓,完善治療管理模式。③采集銀屑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特點,并開發可便捷操作及評估療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