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王 晶,李延萍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400021)
干眼癥是一類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淚液質或量的異常,或流動異常,出現眼部不適及視覺功能障礙的常見眼科疾病[1]。據中國醫學分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調查示,干眼癥在我國的發病率為21%~30%[2]。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眼睛干澀、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等,嚴重者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3]。西醫治療多采用人工淚液替代物、永久或暫時封閉淚道系統、戴濕房眼鏡等方法來改善臨床癥狀,但臨床療效欠佳[4]。中醫很早就有干眼癥的記載,《目經大成》曰:“此癥輪廓無傷,但視而昏花,開閉則干澀異常。”記載了干眼癥的臨床表現。干眼癥屬中醫“干澀昏花癥”“白澀癥”“神水將枯”等范疇。《諸病源候論》言:“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為淚……其液竭者,則目澀。”《審視瑤函》言:“因勞瞻竭視,過慮多思,耽酒恣燥之人,不忌房事,致傷神水,目必有此癥。”《證治準繩》言:“視珠外神水干澀而不瑩潤……治之緩失,則神膏干澀,神膏干澀則瞳神危矣。”指出干眼癥的發病與津液虧損、淚液不足有關。該病病因病機為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余熱伏于肺脾所致;或飲食不節,偏嗜煙酒及辛辣導致脾胃蘊熱,阻礙清氣上升滋養目竅;或肺陰不足,津液耗損,目失濡潤;或肝腎虧損,津血不足,目竅失養[5]。中醫藥可有效治療干眼癥,除內服中藥外,還有很多中醫外治法亦具有明確的療效,且臨床操作方便,利于臨床運用[6]。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靈樞·口問》言:“目者,宗脈之所聚也。”指出眼與經絡有著密切聯系。可通過針灸刺激穴位,改善眼周血液循環,調節經氣,平衡陰陽,不僅能改善眼部營養狀況,亦可增加淚液分泌,緩解干眼癥狀。針灸分為針刺治療及灸法。①針刺療法。周璇等[7]運用針刺治療陰虛濕熱型干眼癥,穴位選睛明、承泣、攢竹、瞳子髎、太陽、百會、風池為主,根據情況可配伍合谷、曲池、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沖等,眼周穴位不提插捻轉,曲池行捻轉瀉法,足三里行捻轉補法,其余穴位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薛研等[8]運用“進火補”針法治療氣陰兩虛型干眼癥,主穴選攢竹、絲竹空、太陽、風池;配穴選膻中、三陰交、太溪、太沖。“進火補”針法即針刺得氣后,令患者口中呼氣,隨其呼氣用指切速刺法,將針刺入1分,候到感應,則用針尖牽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地急(重)插慢(輕)提3次,每進針1分,按上述方法連續操作3次,使熱感放發散、傳導。如無熱感則令患者做鼻吸口呼的自然呼吸3次,或加刮法使針尖顫動而催其氣至,治療總有效率為92.90%。
針灸治療干眼癥療效明顯優于西藥人工淚液,主穴多取睛明、攢竹、太陽、四白、合谷、三陰交;遠端取穴多選合谷、三陰交、風池;局部取穴常見肝腎陰虧型,常用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等。治療手法多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時間20~30 min。治療頻率以每日1次,或每日隔1次最為多見[9]。李鏡等[10]整理歸納近幾年干眼癥相關文獻,顯示睛明用穴頻次最高。《針灸甲乙經》言:“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外,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臨床多選用睛明穴作為針刺治療干眼癥的主穴。此外,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和眼周腧穴攢竹、太陽、絲竹空等也為常用穴。②雷火灸法。雷火灸用于眼部,能加快眼部的新陳代謝和各腺體分泌功能,雷火灸中的藥物經眼表滲透到眼周圍的腧穴內,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調節眼部氣血,減輕眼表損害程度,改善干眼癥狀,療效良好。鞠勝[11]采用雷火灸治療干眼癥,要求艾條火頭需距離皮膚2~3 cm處懸灸,先通過閉目灸(平行移動,灸雙眼6 min,以皮膚微微紅為度),再行睜眼灸(圍繞眼睛慢慢旋轉灸條2 min,眼球隨之轉動),再點眼穴(閉目,灸條火頭距離眼周睛明、攢竹等穴位1~2 cm處,各啄點15下),換灸耳穴(對準外耳郭旋轉灸,每穴各1~2 min,皮膚微紅后,采用雀啄灸耳垂30 s);反復操作,每次共灸療15~25 min,每日1次;4周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陳陸泉[12]運用雷火灸治療淚液缺乏性干眼癥,主要取攢竹、魚腰、瞳子髎、太陽、四白、睛明、耳門、翳風、合谷;先回旋灸額頭,左右往復,直至額頭皮膚微紅為度;然后患者閉目,分別對雙眼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灸;后艾條由遠及近,分別對雙眼的眼周諸穴進行雀啄灸;后患者再睜開眼,艾條圍繞雙眼做回旋灸,眼球隨艾條轉動;最后回旋灸雙耳耳郭,并對耳門、翳風、耳垂及雙手合谷進行雀啄灸,以此反復,整個灸療過程約2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療效良好。趙磊等[13]對眼周穴位行雷火灸治療干眼癥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眼周穴位雷火灸可有效改善干眼癥患者的淚液分泌及淚膜破裂時間,安全性高。
將中藥通過超聲霧化、熏蒸、離子導入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眼局部,能更快地提高血液循環和眼部的分泌功能。季玉玲[14]運用中藥(菊花5 g,金銀花5 g,麥冬5 g,密蒙花5 g,薄荷5 g,枸杞子10 g)超聲霧化熏眼治療干眼癥,總有效率為92.86%。童毅等[15]運用滋陰潤目方(石斛、沙參、白芍各10 g,麥冬15 g,冰片1 g)霧化治療干眼癥,治療有效率為92.00%。巴景斌等[16]運用中藥(沙參5 g,柴胡5 g,白芷3 g,枸杞子3 g,防風3 g,菊花2 g,桑葉2 g)超聲霧化治療干眼癥,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李民堅[17]采用中藥外熏方(野菊花6 g,秦皮6 g,黃柏6 g,薄荷6 g,桑葉6 g,紅花6 g)治療干眼癥,用中藥罐水煎,趁熱用厚紙筒一端罩住藥罐,另一端對準患眼,熏蒸眼部,每日2次,每次15 min,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總有效率為81.43%。陳來華[18]運用中藥熏蒸療法治療干眼癥,自制中藥外熏方(密蒙花、野菊花、刺蒺藜、紅花、秦皮、桑葉、薄荷)的熱氣熏蒸眼部,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優于滴眼液滴眼。覃艷莉等[19]將中藥熏蒸治療干眼癥療效進行系統評價,結果顯示,中藥熏蒸在增加淚液分泌量及淚膜穩定性,延長淚膜破裂時間和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單用西藥治療。黎琴等[20]采用中藥電離子導入治療干眼癥,將浸有潤珠舒目方(密蒙花、松花粉、麥冬、枸杞子、菊花、石斛、丹參、木賊)的5 cm×7 cm醫用消毒紗布置于患眼,浸有生理鹽水的紗布置于合谷(左右手交替),多功能低頻電子治療儀電壓設置0.3~0.5 V,電流強度設置0.2~0.7 m A,調節檔次以患者耐受量為宜,每次離子導入時間為30 min,正負極隔日使用,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史薇等[21]采用加減逍遙散方(當歸40 g,白芍50 g,牡丹皮30 g,柴胡30 g,茯苓50 g,白術40 g,黨參片40 g,炙甘草30 g,梔子30 g,菊花30 g,薄荷30 g,密蒙花30 g)離子導入治療瞼板腺功能障礙所致的干眼癥,治療總有效率為86.00%。
劉玲等[22]對比多種方法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綜合治療組(人工淚液點眼聯合氧霧化眼和中藥內服)療效優于氧霧化組(人工淚液點眼聯合氧霧化眼)、中藥組及人工淚液組。張娟等[23]運用針刺聯合中藥涼霧熏眼治療中重度干眼癥,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李妍等[24]運用針刺法聯合養陰潤目湯治療肝腎陰虛型干眼癥,治療總有效率為83.30%。呂嬋等[25]運用中藥熱敷聯合雷火灸,并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干眼癥,治療有效率為95.70%。趙蒙蒙等[26]運用中醫五聯療法治療干眼癥,“五聯療法”包括專方內治,配合針刺、穴位注射、離子導入及超聲霧化熏眼外治,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
綜上,中醫外治法被廣泛運用于干眼癥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且綜合療法療效明顯優于單種治療方法,值得臨床借鑒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