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國民黨再遭敗選,黨主席吳敦義把去留責任推到15日的中常會決定,引發黨內青壯派不滿,多名中常委接連請辭。另一方面,蔡英文雖然勝出,但民進黨內部同樣面臨接班和交棒問題,島內政局陷入新的整合。
國民黨改革去向未知
國民黨在11日的“大選”中落敗后,吳敦義把請辭時間延到周三中常會,而非立即召開臨時中常會請辭。黨內隨即出現“陰謀論”,認為吳敦義此舉是希望中常委發起慰留,并看黨內氛圍再思考下一步。為了不幫吳背書,國民黨多名中常委宣布請辭。
13日晚,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開出要求檢討改革的第一槍。“立委”江啟臣和蔣萬安在臉書表態請辭中常委,要求國民黨組成臨時決策委員會,接手黨務和啟動改革。14日,“立委”沈智慧等人跟進,也宣布請辭中常委。臺灣中時電子報稱,國民黨現有34席中常委,其中32人是票選產生的,2人指定。到14日中午,請辭中常委已有6人,被認為已經出現骨牌效應。
多人把檢討矛頭指向吳敦義。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在網絡政論節目中稱,過去國民黨敗選,時任黨主席馬英九和朱立倫都馬上請辭走人,吳敦義不僅沒有道歉,還為難中常委為他背書。張亞中14日在臉書發文稱,國民黨組織改造的首要之務,就是推倒權貴結構的腐朽高墻,未來黨主席、中常會、中央委員的選舉都必須由黨員直選產生,而每一名黨員均有成為黨主席、中常委、中央委員的被選舉權。
挺吳中常委則不以為然。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挺吳派認為,在更大的責任面前,沒有人在乎一兩個月的中常委任期,但前提是應該先把問題解決,江啟臣等人此刻請辭名為負責,實際卻是不負責任。據了解,黨務系統對吳敦義去職已有準備,初步規劃3月7日舉行黨主席補選。
臺灣《聯合晚報》評論稱,國民黨大敗,黨內檢討聲浪如海嘯襲來,但綜合各種檢討聲音,卻讓人感覺似曾相識。2016年1月“大選”,國民黨大挫敗后,黨內年輕世代組成的“草協”開出改革第一槍;4年后,同樣的問題再次重演,培植青年沒有成果,黨內矛盾更是圍繞黨主席吳敦義為中心,爆發各種沖突。臺灣《旺報》稱,2016年國民黨大敗后,黨內改革聲四起,但后來又淪為口號,2018年“九合一”勝利太早到來,國民黨傲慢心再起,結果今年又敗,“國民黨若想從灰燼中再起,無功大佬應快讓位,中生代也不能只是喊喊,應該勇于承擔,以行動去除黨內醬缸文化與陳腐習氣,國民黨才有未來”。
“要擦亮兩岸路線招牌”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國民黨人把選舉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九二共識”。對此,大學教授李允中撰文稱,隨著選戰的激情結束,國民黨必須意識到,清楚的兩岸論述除了有利于未來東山再起之外,在避免兩岸更加對立及可能的兵兇戰危局面時,國民黨仍舊扮演重大角色,且責無旁貸。首先,通過城市交流協助維持兩岸穩定互動,是國民黨可以考慮立即推動的有效作為;其次,國民黨接班的年輕世代必須認識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張絕非老調重彈;最后,協助兩岸青年更多互動,相信是國民黨可以積極推動,并擴大年輕世代支持基礎的不二法門。
“國民黨要擦亮兩岸路線招牌”,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以此為題發文稱,下一任國民黨主席最重要的便是具備“九二共識”論述能力,如果在此關鍵時刻自毀“九二共識”這塊苦心經營28年的招牌,除須另尋符合當前“憲政”架構的兩岸論述外,更須承擔對岸拒絕接受的風險,“當政壇淪為臺獨一言堂,再無能化解對岸疑慮的政治主張存在,則兩岸關系危矣、臺灣未來危矣”。
民進黨接班梯隊已經形成
綠營同樣面臨接班問題。據聯合新聞網報道,依照慣例,“內閣”團隊會在代表新“立法院”成員上任前提出總辭。13日下午,臺“行政院”召開臨時會提出“內閣”總辭案,但會上沒有“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所有“內閣”成員一一握手、拍畢業照的照片,“意味著內閣成員尚未畢業”。當晚蔡英文批示,“蘇院長政績卓著,展現施政效能,當繼續領導行政團隊,以面對各項內外挑戰,爰予慰留”。
臺灣《中國時報》稱,蔡英文連任成功后,“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桃園市長鄭文燦都將邁入2024接班梯隊,其中鄭文燦與賴清德同屬新潮流系,但在去年民進黨初選時他選擇支持蔡英文,加上他身段柔軟、處事圓融,深受蔡的喜愛。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曾預言,2024年將是國民黨的朱立倫與鄭文燦的對決。臺“中央社”稱,除了賴鄭外,“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交通部長”林佳龍、基隆市長林右昌等人的動向也備受矚目。《聯合晚報》分析稱,民進黨的黨章規定“總統是當然黨主席”,現任黨主席卓榮泰任期到5月19日,蔡英文5月20日后“回鍋”機會很大,對于接班人選有重要話語權,接下來民進黨各派系的角力會在臺面下涌動。該報稱,未來4年,蔡英文不得不面對黨內的接班卡位戰,能否妥善處理可預見的派系傾軋對她而言是嚴峻考驗。▲
環球時報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