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原學研究與歷史區域分析法

2020-01-16 16:50:19陳隆文
河南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區域文化研究

陳隆文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一、問題的提出:中原學建構需要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早在2005 年,李庚香先生就提出了“文化形象再造”“建設文化河南”等發展河南文化的新思路。經過長期的思考與醞釀,2016 年,李先生在《打造“中原學”一流學科,奮力建設思想河南》一文中正式提出建設“中原學”的構想,指出:要提升河南的文化軟實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河南現代化建設進程,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構建“中原學”、打造思想河南[1]。在談到構建“中原學”的意義時,李先生特別強調:構建“中原學”的重要意義在于其有助于振興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也有利于提煉出新時代的“中原文化精神”、引領未來河南經濟社會建設的潮流。如何建設“中原學”?李先生對“中原學”的空間范圍、研究內容和研究群體及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指出:“中原學”在地域上主要以河南為中心、兼顧廣義上的中原地區,內容以“中原文化”為對象;研究主體包括河南乃至全國所有的中原文化研究學者,并將這些分散在各個學科內的學者整合成為一個以“中原學”為統領的研究群體,形成“中原學”研究的高端團隊;而建設“中原學”不僅僅是繼承和發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更主要的是以創造現代中國文化為指向,凝練中原文化精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領中原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最終建設一個具有“中原特色、時代風貌”的“中原學”[1]。在這里,李先生特別指出了構建“中原學”的地域范圍、研究內容、研究主體和學科追求及其特色。李先生還強調指出:在中原學的構建過程中,要將各個學科中研究中原文化的學者整合成為一個以“中原學”研究為紐帶的研究群體,“中原學”研究之所以要整合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共同參與,這與“中原學”研究涉及較為寬廣的領域密切相關。“中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古(古代傳統文化)、今(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人(人物)、文(文獻典籍)四類,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學科領域,這必然要求我們加緊融合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哲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學、新聞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建設支撐“中原學”發展的綜合學科體系[1]。這項工作對于推進未來中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2017年,張新斌先生在詳盡闡釋了中原學研究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又對中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做出了高度概括,他認為中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要重點研究中原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主要是解決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問題;另一方面將新時代中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關注點,主要是助力中原崛起與振興河南的現實問題。中原(河南)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如何保持其經濟社會快速、可持續地發展,真正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有哪些,豐厚的文化資源怎樣才能得到深入挖掘與弘揚,提升龐大的人力資源素質的途徑是什么,優越的區位條件向振興河南強大助推力轉化的突破口在哪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全國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應[2]。從張先生概括的中原學的主要內容來看,中原學研究不僅需要具有歷史、考古、哲學、文學等學科背景的學者的積極參與,而且其研究對象由于還涉及當前和未來中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因此還迫切地需要引入除歷史、考古、哲學、文學以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學科理論,這樣才能夠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學。可以說,只有把中原學研究納入現有的科學的學科體系之中,并在此發展方向下引入多學科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才能夠深入探索中原學的學科架構,豐富、完善中原學的學科體系。因此,無論是構建中原學的現實需要抑或中原學研究本身的內容規定,都迫切需要引入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實現中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構建“中原學”與當代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良性的互惠體系。

二、地理學的核心:區域地理學與區域分析法

地理學以人類生產生活所處的地理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區域性是其顯著的學科特點之一。地理學的這種區域性特征,即指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之間的差異,導致某一地理要素在此地呈現出的規律在彼地并不完全適用,故而在區域地理研究中不僅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結構(各種成分之間、各部分之間)的差異和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區域系統中的作用,而且還要研究不同區域之間彼此的聯系,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制約關系。在地理學區域性研究中,區域的內部結構與不同區域之間的關系是兩個重要的方面。要將這兩個方面有機統一于同一個研究過程中。很多學者都將區域地理研究視為“地理學研究的核心”[3]。區域地理學不僅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而且還要求必須對特定區域進行實地考察,并借鑒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成果,通過對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以此來揭示區域自身的特點、區域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區域地理研究伴隨著整個地理學的發展而發展,甚至可以說地理學就是在區域地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4]。中國古代區域地理學以對區域的文字描述為主,《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元和郡縣圖志》和歷代正史中的《地理志》《河渠志》《食貨志》等都可以視為區域地理學的著作。

近代地理學是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產物,并伴隨著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先后到來而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的形成以A.洪堡《宇宙》和C.李特爾《地學通論》兩部地理著作為重要標志,洪堡和李特爾二人都對區域學研究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1799 年到1804 年間,洪堡前往拉丁美洲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后撰寫出《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三十卷)一書,這是首部以拉丁美洲為研究對象的區域地理著作。在這部書中洪堡運用比較方法綜合研究了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區域特征。而李特爾提出了區域的概念和區域差異的觀點,認為人地關系存在統一性或一致性,但卻寓于地理多樣性之中,這也引出了地理學中的系統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兩個基本分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二人都非常重視區域地理的研究,但洪堡關注的是系統自然地理學,而李特爾則側重于區域人文地理。從19世紀后期至20 世紀中期,隨著地理學科的分化,區域地理學受到更多的重視,越來越多學者從事區域地理的研究。在法國,P.白蘭士等地理學家進行了區域地理研究,撰寫出了《世界地理》等著作;而德國地理學家A.赫特納所做的區域分異研究,認為區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美國學者R.哈特向繼承了赫特納的觀點,他在《地理學的性質》與《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部書中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的地域分異特征的學科,系統地理學是其起點,區域地理學則是它的終點。在當時,區域地理研究盛行,產生了許多研究區域地理的著作,涉及全球絕大多數地區[3]。20 世紀中期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理學也不斷進步,興起了一場呼喚學科創新、重構研究理論框架、引入計量方法、重視總結規律的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地理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從分析區域的地理差異轉移到了研究區域空間系統與空間聯系上來,他們借鑒數學研究中以模型為基礎的邏輯演繹法,通過對地理景觀進行定量分析,來揭示其空間秩序及內在的規律性。在地理學的“計量革命”中,地理學家在研究中概括出一些區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心地概念、重力模式、擴散理論和區域鑒別等一系列的理論學說,從而使更加系統和精確的專題性的區域研究日益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主流[5]。在區域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研究觀念與研究方法雖層出不窮,但可概括為兩個層次:

1.傳統的文字描述與闡釋

傳統的文字描述與闡釋在中國古代區域地理學中有著悠久的傳統。作為中國最早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漢書·地理志》以敘述西漢末疆域政區設置情況為主,依據各地的不同特點,分別記錄當地的山川形勢、水利設施建設、官營工礦生產、重要關塞位置、著名的祠廟、歷史古跡等的分布情況。據統計,其中載錄有鹽官36 處、鐵官48 處,反映出當時官營鹽、鐵生產的分布與規模;記有水道和陂、澤、湖、池等300余處,對所記水道則多在發源地所在縣條中詳述其源頭和流向,對較大河流還附記其所納支流及其行經里程長短。歷代其他正史的《地理志》中也都有相似的記載,這些數據為我們了解古今河道的變遷情況,提供了較為可靠的歷史依據[3]。作為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A.洪堡和李特爾都對區域地理學中區域特征文字描述與闡釋的方法作過論述。他們都認為:地理學是描述、研究存在于地球表面特定時空中的事物或事件的,區域是地理學研究最基本的范疇,它的目標是實現關于區域地理現象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地理規律的理性歸納。

19世紀下半葉,德國的兩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和赫特納又對地理學的基本任務進一步作了更為具體的闡發和發展。李希霍芬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目標界定為:明確區域內不同地理景觀相互之間的關系。而赫特納則認為:地理學的基本任務是辨認區域之間的差異,主要方法是區域之間的相互比較,借此來突出區域空間的獨特性。他還提出了一個描述區域地理特征的所謂“區域地理樣板”(scheme of chorology),這個“樣板”主要包括區域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植被、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人口分布、經濟結構、交通條件和行政區劃等方面,研究主要是采用實證主義的證實法和區域地志式的綜合表述方式[5]。迄今為止,文字描述的傳統方法仍是區域地理學研究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這種研究方法的核心價值在于:文字描述是把經過分析和綜合后的區域主要特征和主要聯系呈現給讀者的必要手段。在“記述”過程中必須選取區域全部事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特征加以概括和描述,其所利用的“記述”資料必須反映出最新的科學成就。

2.新的分析和綜合方法

有學者通過對區域地理學的新方法進行系統歸納后,總結出新的分析和綜合方法至少應包括以下數種:航空攝影、雷達和紅外線成像、衛星圖像等技術方法,數學方法,空間分析,生態分析,區域綜合分析和系統方法等。這些方法是當前區域研究的主要方法[4],而其中的空間分析、生態分析與區域綜合分析是區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支撐。

空間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同一地理現象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空間中發生的變異,其程序是:首先,從地圖出發,在地圖上認真分析地理事物空間分布存在的變異特征;其次,結合自然的和人為的諸因素,探討造成這種空間變異的原因;再次,結合現實與未來技術的發展,指出實現在區域內合理分布的途徑[4]。生態分析是對人類變量和環境變量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的,主要用于研究一個特定的“均質區域”(homogeneous region)空間內人與環境關系的問題,具體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地圖或航空相片上分析一個區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及其地理形態特征,力求明晰各個要素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種方法是研究區域內人地關系變化的歷史過程[4]。由此看來,區域地理學的空間分析與生態分析方法在具體研究實踐中是有所側重的,空間分析主要用于對區域差異的分析,而生態分析則涉及人與地理環境的生態系統,其研究側重于人地關系系統。區域地理學主要就是研究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兩大系統的結構與相互作用的,二者結合在一起就是人地關系的區域系統。因此,生態分析研究在區域地理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在方興未艾的中原學研究中已有學者敏銳地指出,解決中原學人地關系的基本問題,應該成為中原學學科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張新斌先生在《中原學探論》一文中認為,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人群興起的原因、文明的演進、聚落發展的規律和人地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等都屬于中原學關注的基本議題[2]。張先生明確將“生態研究”“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列為中原學建設中應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對于用生態分析的方法解決中原學中的人地關系問題,本文暫不擬討論,但要強調說明的是作為區域地理學重要研究方法的區域(或空間)分析法與生態分析法對于闡釋和說明中原地區的區域價值以及中原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毫無疑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區域分析與生態分析對中原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應是不可或缺的區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這兩種研究方法之最大價值在于能夠完成中原學與地理學核心問題的結合,在未來中原學的研究中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中原學研究內容分為古、今、人、文四大基本領域[1]。在這四大研究領域之中,除了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以外,中原學還要涉及古代中原地位闡釋與古代中原文化的研究,而在中原學有關歷史地位問題的研究中,區域歷史地理學及其歷史區域分析應是中原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法。區域歷史地理學主要是研究歷史時期某一特定地區內的環境特征、區域差異、區域與區域的關系、人類活動干預對其發展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等問題的地理學分支學科[6]。區域歷史地理學以歷史區域分析法為主要分析方法,其關注對象在于人地關系、區域分異和區際聯系。它與區域地理學有類似的研究對象,即關注重點都在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研究時段的前、后差異,但二者又能夠形成良好的時間延續和空間互補,共同構成地理學在不同時空內研究對象的重要內容[5]。歷史區域分析法引入古代中原及其歷史文化的研究,對中原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應是一項頗有價值的學術探索。

三、中原學與歷史區域分析法:古代中原與周邊區域的差異性比較

“中原”的范圍有狹義和廣義之別。狹義的“中原”僅指現在的河南省,而“中原”廣義上主要是指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廣大地區。而就“中原學”而言,李庚香先生特別指出“中原”的地理范圍主要指狹義上的中原(即河南),其原因在于只有河南全境都處于中原文化圈之內,能夠代表中原和中原文化[7]。當然“中原學”也不僅限于河南,要包括廣義上的中原其他地區[1]。無論區域空間的廣、狹,單就中原學的地域范圍而言,我們研究的中原區域在今天可以被劃為中國當代15個地域文化區之一。

有學者在闡述中國地域文化分布格局的演變歷史,分析各個地域在文化上的地理特征之后,進一步指出當代中國15個地域文化區,其中黃河流域有青藏文化區、草原文化區、秦晉文化區、中原文化區、齊魯文化區、燕趙文化區,長江流域也有巴蜀文化區、荊楚文化區、兩淮文化區、吳越文化區,珠江流域有嶺南文化區和云貴文化區,其他還有閩臺文化區、關東文化區、西域文化區等。包括中原文化在內的中國當代的這15 種地域文化與文化空間都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因為各地區人群的生產方式、社會風俗、心理特征、民族傳統和社會組織形態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形成了區域特征鮮明、多元并存的地域文化格局[8]。自然環境是造成區域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明確的是“區域”既是地理學研究的目標,同時其又可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本身。區域地理學的理論要求從具體研究最終上升到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地球表層系統,并進一步探討其發展變化中的規律。而在這一理論前提下的區域分析方法必須通過研究具體的地理區域來獲得地理變化的總體規律。因為個體是整體中的個體,整體是個體集合基礎上的整體。地球表層系統就是由無數個具體的“區域地理系統”所組成的,因而地理變化整體規律的歸納必須首先對具體的區域地理進行基礎研究,再對多個區域研究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得出。這正如我們通過對中國地域文化分布總體格局的研究,獲得了中國地域文化根據其地理環境與演變歷史的差異可以劃分為15 個地域文化區的認識。而中原文化是中國當代15 個區域文化之一。對于區域差異的總體考察是區域分析研究法的第一步和基礎。另一方面,任何區域都具有完整的特異性。這里所說的完整性,在地理學上又稱作統一性,即指從某種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的角度來觀察,該區域應成為一完整的地理單元,這一完整的地理單元與其他區域之間相比較具有區域的差異性,這種區域的差異性建立在區域的內在性質上。

區域分析法要求我們既不能忽視地理組合體和地理體系的存在,也要考慮區域是具有完整特異性的區域,兩者必須兼顧。事實上,地理區域的特異性只是相對于地理體系總體或者相鄰的其他區域而言,這種特異性并不是要割裂區域與總體或其他區域之間的聯系。任何一種地理景觀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只有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體系內,明確了它在體系中的位置,才能理解它的特異性。當然,要全面弄清一個區域的特異性,不僅要把它放在地理體系總體中去觀察,還必須掌握它與毗鄰區域之間的空間聯系。這兩方面的要求就決定了區域地理研究的核心內容:(1)區域內的各種地理景觀及其內在實質(包括其中的因果關系)的觀察、分析,即區域的個性研究;(2)區域在體系中的位置及其與其他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亦即對空間組合與空間聯系的研究[9]。我們以此分析方法才能從地理學的角度科學地闡釋古代中原與其周邊區域的區域差異,從而正確認識古代中原在國史上的核心地位。

中原及其文化雖與燕趙、秦晉、齊魯、荊楚、巴蜀、兩淮、吳越、閩臺、嶺南、云貴、關東、草原、西域、青藏等區域及其文化同屬地域性文化,但與周邊區域及文化相比,中原及其文化的特異性,即與其他區域及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是十分顯著的。這一特異性雖根植于區域本身,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完全不同的。從區域差異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區域性內容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疆域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先后、快慢之差,道路有曲、直之別,發展水平有高、低之異,這實際上就表明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并不是人們習慣性認為的是一條單線演進的軌跡,而是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不同區域在歷史發展的起點、走向與經過的階段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差別,即它們的發展道路不是同一條道路上的曲折或分歧,而是根本不同的,即存在著“歷史道路的區域差異”[10]。而就中原地區而言,可以肯定地說,在從新石器時代至于金元以前,中原地區長期都處于歷史舞臺的中央,這一核心區域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引領中國歷史發展潮流的重大作用,其核心地位與價值使這一地區在歷史上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周邊其他地區。

中國文化的肇始從考古學上觀察始于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經由中石器時代延續發展下來的[11]。在此期間東亞大陸上形成了若干個區域文化,這些文化區域奠定了中國遠古文化的基本格局,這些區域文化受到強烈的不平衡規律支配,就存在著發展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之分,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狀況。佟柱臣先生將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劃分為七個中心區:黃河流域有馬家窯文化系統、半坡文化系統、廟底溝文化系統和大汶口文化系統,長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系統、馬家浜文化系統、屈家嶺文化系統。這些文化系統中心是后來各地部族文化產生的歷史條件,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面貌的主要反映[11]。后來,嚴文明先生也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區做了區分,他劃分出中原、山東、燕遼、甘青、江浙、長江中游六大文化區。這一區域劃分與佟先生所劃分的七大文化區在地域上有的重合、有的相異,嚴文明先生劃分的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包括佟先生所稱的豫西、晉南的廟底溝文化系統中心和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系統中心。所不同的是,嚴文明先生另將遼河與大凌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進行區分,做了一個獨立的文化區。佟、嚴二位先生的文化區劃雖有細微的差異,但總的區域原則與數量變化不大。

新石器時代的區域文化奠定了后來中國區域文化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走向。如果從整體上來考察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區域文化的總體特征,我們就會得出以下兩點重要的認識:首先,各個區域文化系統都有自己的內涵和個性,相互之間是不能拼合的,相鄰的文化系統之間雖會看到相互影響的痕跡,但它們還是完全不同的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其次,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布區域,一個地域內往往只存在一個文化系統,并不會同時存在其他文化系統,因而可以說文化系統的中心就是居住在這個中心的部族文化的反映,亦即居住在該地域內某一部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因此,佟柱臣先生強調指出:中國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中經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是連續不間斷的。這種連續發展是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廣泛開展的,因而進入新石器時代后,經過長期的孕育,在一些“各自具備特點”的地區就形成了多個文化系統中心。這些文化系統中心是前一階段若干部族文化連續發展的結果。所以說,多中心并行發展既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實際,也是當時文化發展的規律[11]。在這里,佟先生所說的“具有各自特點的若干文化系統中心”實際上就是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不同特點的區域文化,正是不同地域背景下連續發展的若干部族創造的文化系統,在以后的歷史演進中才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點恐怕不能否認。我們之所以要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區域考古學文化進行全面的考察,目的就是要從總體上綜合地研究這一時期內各區域內文化的起源、分布與演變的地域發展規律,在比較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域背景下所孕育生長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及發展特點從空間上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總體的認識,這一要求是歷史區域分析法的基本內容。

但對歷史區域的分析僅有總體考察還遠遠不夠,因為總體離不開個體,地理變化的總體規律必須通過具體的地理區域才可以表現出來。只有把一個區域放在地理系統的總體中去考察才能進一步深入闡釋該區域與其他區域之間的差異性,而對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即個性、區域在地理體系中的位置及其與相鄰區域之間的空間關系的研究才是闡釋證明該區域價值最有力的證據。

嚴文明先生把中國的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格局比作“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其中中原地區的各文化類型可以看作第一個層次,而其周圍的五個文化區是第二層次,處于最外層的其他地區,如閩臺的曇石山文化和大坌坑文化、嶺南的石峽文化以及云南賓川白羊村、西藏昌都卡若、黑龍江新開流和昂昂溪、內蒙古至新疆等地區廣泛分布的細石器文化等,可以算作第三層次。這三個層次就像一個巨大的花朵,其中第一層次的中原文化區是花心,第二層次的五個文化區是花瓣,第三層次的文化則相當于呵護、映襯花朵的綠葉。各個文化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相互之間又有不同程度的聯系,第二、三層次的文化都圍繞在中原文化區的周圍,中原文化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核心[11]。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的分布特征表明中國史前文化格局是一種具有多層次的向心結構,文明的起源與國家的形成最先發生在中原地區,之后是周邊的第二層次文化區,第三層即最邊緣的各文化區進入文明的時間最晚[11]。同其他區域相比較,中原地區引領了當時文化發展的潮流,走在了其他區域的前列,這一區域的獨特價值在于它處在當時諸多文化區域的核心地位。

中原地區與其他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文化互動。幾十年來的史前考古使我們認識到兩個問題:一方面,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發展出的一種飾回旋勾連紋或花瓣紋的彩陶盆不僅在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廣泛存在,而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期的文化遺存中也發現過同類產品;另一方面,山東大汶口文化中產生的背水壺、漢江地區屈家嶺文化中形成的蛋殼彩陶杯等也曾在中原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中上古時期各部落集團相互之間的人口遷徙、經濟交往乃至戰爭的記述是相呼應的[11]。若我們將中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區內的生產力水平加以比較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區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各個區域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一致,其中中原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毫無疑問是水平最高的,這一點可以從銅器的使用上說明。佟柱臣先生在比較新石器時代諸多文化區域生產力發展水平之后強調指出:在當時各個文化區中,發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依然是位于豫西、晉南的廟底溝文化系統,該文化系統中屬于王灣三期的許多遺址中就發現了銅器。譬如在登封王城崗的灰坑中就已發現了殘銅片,在鄭州董砦出土的指甲大小的方銅片,牛砦也發現了冶煉銅器的跡象。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原地區在王灣三期已經出現了人工冶煉銅器,生產力有了新的提高。就當時各地區文化發展水平比較而言,居前三位的依次是二里頭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峽文化,而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石棚山類型、于家村遺址等均居于末位,這些類型尚處于絢麗多彩的彩陶文化階段,與二里頭文化所達到的青銅文化階段,顯然相差一截[11]。二里頭文化在時間上與古史中所記載的夏代紀年(公元前21—前16 世紀)大體吻合,基本上可以視為夏文化的代表,因此二里頭文化也被認為是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主要對象,中原地區二里頭時代的文明成果為商、周所繼承,使得中原地區成為夏、商、周早期國家誕生和發展之地,其核心區域之地位遠非其他區域所能及。

總之,在中國早期國家與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中原地區發揮過核心作用,其歷史作用與地位非周邊區域可比。我們把中原學與地理學,特別是區域歷史地理學相聯系,不僅有助于構建中原學的學科體系,而且還可以深入闡釋中原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價值,這對于深化中原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歡
區域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播五月综合|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另类视频| 九一九色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色天天综合|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综合色在线|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亚洲人成网18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啪啪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久久6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91|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自拍另类|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综合色88|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a网站|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精品1区2区3区|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91成人|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免费看美女毛片| 亚洲美女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午夜欧美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