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剛 魯甸縣融媒體中心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應用,手機APP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其用戶數量也逐漸增多,這為傳統的媒體提供了更多的受眾,而對于一些需要記者的報道卻無法通過報紙等媒介獲得。
新聞媒介是指以公開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信息的一種傳播形態,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廣播、報紙三種主要的媒體形式的總稱;它具有生產和傳播兩種屬性,它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傳播,包括報刊雜志、互聯網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手機客戶端的普及,以及移動終端的廣泛運用,人們開始接觸到的各種新的事物都進入到了“微時代”。而在這些新的變化中,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局限性,使得這種現象更加明顯。而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的出現為受眾的互動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使受眾能夠隨時隨地與外界發生聯系。同時也為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來滿足他們的需要與渴望。
近年來興起的以新浪推出的“博客”,其內容涵蓋文字、圖片及音頻,甚至于視頻的排版等。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新聞信息的傳播主體也在發生著變化,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不再局限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而是開始逐漸向普通民眾延伸,尤其是近幾年,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和蓬勃發展,為時政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與平臺,同時也使得受眾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新媒體的快速崛起,使其成為公眾參與新聞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對其內容的編輯以及發布的方式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對于一些重大的事件要做好事前的調查與預測,并對未來的熱點話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都會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就促使許多的網民將注意力轉向于關注這些新聞的真實性上,而不是去關心那些不實的評論或報道。
新聞傳播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受眾,因此,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堅持以受眾為中心,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把信息傳遞到受眾手中,使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夠有效地滿足社會公眾需求。
要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和運用,將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讓其在內容上與傳統的媒體進行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它的功能更加強大,使之更具有實用性。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對新聞發布的流程、方式、標準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規范,并通過法律的形式來保證其真實性。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對于違反國家政策的行為必須嚴懲,同時還要加大懲罰力度,使之不敢觸碰違法的底線而犯錯。此外,還可以引進一些優秀的人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專業技能,培養出一批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復合型的記者隊伍,為廣大的人民提供更多的優質公共服務。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給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也為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網絡新聞的傳播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受到受眾的歡迎與認可。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媒體的優勢、滿足受眾的需求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要加強對新聞的市場化引導。由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素質的提升,使得人們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渠道來進行宣傳,而傳統的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與變化,所以要想讓百姓了解到最新的資訊內容,就必須借助新媒體的平臺來實現。增強對新聞的生產意識。對于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突發的災難事故,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發布相關的救災消息,讓群眾能夠及時關注到這些事,同時也能使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社會經濟的新常態,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思想。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和威脅,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持續的生命力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因此,要加強對新聞信息的監管力度,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使受眾能夠及時的了解最新的消息內容,從而提高受眾的關注度,使其對新聞產生興趣,進而形成輿論的影響力;要不斷地完善網絡平臺的功能以及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交流的場所。進一步增強網民的素質教育,使他們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以保證其可以更好的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為政府的決策提出建議,促進和諧的政治生活。總而言之,只有將這些方面都做好,才有可能實現好的傳播效果。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更好地傳播時政新聞,以何種方式來滿足受眾需求。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的內容、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改變,而其中,“互聯網+”的發展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