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健 上蔡縣食品藥品檢驗中心
政府會計制度從2019 年起實施,其對政府會計核算模式進行了重構,平行記賬對行政單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那些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業務,預算會計核算且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在賬務處理上,盡管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明顯的差異,但兩者的關系是銜接對應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兩者科目的平衡與對應,分析了兩者的銜接關系,希望能夠為行政單位加快實施政府會計制度提供參考依據。
1.(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非同級)財政撥款預算收入
通常情況下,關于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財務會計的“(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與預算會計的“(非同級)財政撥款預算收入”對應,且存在著相等的關系。
2.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其他預算收入+當期確認為收入但沒確認為預算收入的金額-當期確認為預算收入但沒確認為收入的金額
其中,等式左邊與右邊分別是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科目,左邊的四個科目與右邊的“其他預算收入”對應。然而因核算基礎存在著差異,對于收入的確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特殊情況下確認為收入的其他應收款產生的時間差異。比如保險公司的賠款,對于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財務會計主要是根據權責發生制在確認這一應收款項過程中將其歸到“其他收入”之中,而預算會計主要是根據收付實現制,在實際收到時才確認為“其他預算收入”。其次,無法償還的應付款項產生的永久性差異。財務會計在核銷的同時確認“其他收入”,預算會計則不確認為收入。再次,接受的非貨幣性資產捐贈產生的永久性差異。財務會計確認為“捐贈收入”時,預算會計不確認為收入。
1.業務活動費用=行政支出+當期確認為費用但沒確認為預算支出的金額-當期確認為預算支出但沒確認為費用的金額
其中,財務會計的“業務活動費用”對應著預算會計的“行政支出”。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因核算基礎有所區別而存在差異。
如**組織部2019年12月采購了幾部套辦公桌,預付訂金1000元,當期財務與預算會計的“預付賬款”與“行政支出”分別增加1000元。年末以上等式右邊的“行政支出”發生額應扣除這1000元。假設2020年1月組織部收到這些辦公桌,獲得相應的發票,然后結算剩余款項19000元,當期計入財務與預算會計的“業務活動費用”與“行政支出”分別為20000元與19000元。期末“業務活動費用”發生額需扣除確認的預付款項1000元。
2.資產處置費用+其他費用=其他支出
其中,財務會計的“其他費用”和“資產處置費用”與預算會計的“其他支出”相對應。但資產處置費用不包括被處置資產的賬面價值,僅指實際支付的相關費用。
通常情況下,對于行政單位來說,財務會計的“其他費用”往往涉及現金資產捐贈、罰沒支出等,發生時根據平行記賬計入預算會計的“其他支出”,通常沒有差異。
行政單位一般會在年末編制“本年盈余與預算結余差異表”,主要是用來檢驗兩者的平衡關系。它基本上合計到以下兩方面:重要事項的差異和其他事項差異。
具體的現實當中,單純通過核對該表的方式無法判定平行記賬是否正確,除此之外,還應當兼顧到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兩者的期末余額的平衡關系,核對方法見下文。
1.零余額用款額度=資金結存,財政應返還額度=資金結存
財務會計的“零余額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分別對應著預算會計的“資金結存”“資金結存”,并且相互對應的雙方金額是相同的。
2.貨幣資金+可收回的應收款項-應支付的應付款項=資金結存
財務會計的“貨幣資金”對應著預算會計的“資金結存”。需指出的是,預算會計的“資金結存”期末借方余額主要是體現了某個部門預算資金的累計滾存情況,期末與預算會計的“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非財政撥款結轉結余”對應。
對于上述等式。可收回與應支付的應付款項都存在自身的特定范圍。其中,第一個項目通常是指“預付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預算資金之外的款項。第二個項目是指“應繳財政款”與“其他應付款”(具體來說,它由以下兩部分組成:沒有納入預算的暫付款項與收到的同級財政部門預撥的下期預算款)。
只有以上所說應收或應付款項,才會對財務會計的“貨幣資金”和預算會計的“資金結存”的其中之一產生一定的影響,才有必要在以上的等式中予以適當調整。比如某單位收到應繳財政款的時候,財務會計將會做出以下調整:增加銀行存款,但是預算會計卻不進行調整,如果期末仍然沒有把該筆錢交到當地政府的財政部門,此時財務會計的存款余額中需要將該筆資金扣除,如此才能與預算會計的貨幣資金余額相對應。
一般預算內應收或應付款項往往和“財政撥款收入”“財政撥款與收入”存在著對應的關系,而不會對貨幣資金產生任何影響。
對于行政單位而言,其在經營運作過程中涉及的貨幣資金基本上為銀行存款,鑒于上述原因,本人認為可以在“貨幣資金”這一科目的下面設置以下兩個科目“往來可用資金”和“往來結算資金”,然后由這兩者來區分是否應支付與可收回。以上我們所說的應支付的應付款項和可收回的應收款項都是結算資金,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考慮到“往來結算資金”之中。另一方面,其他應收款項和應付款項可以歸到“往來可用資金”之中。這樣對進一步改善期末對賬工作的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累計盈余=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非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產賬面價值+預算內應收款項預算內應付款項
其中,財務會計的“累計盈余”和預算會計的三項(即等式右邊的前三個科目)存在著對應的關系。相同地,因兩者的核算基礎具有一定的差異,財務會計的凈資產和預算會計的結余也有著明顯的不同。
比如行政單位在購買固定資產的時候,財務會計會將這部分款項歸到“固定資產”之中,但是預算會計則將這部分款項歸到“行政支出”之中,這樣肯定會使得年末財務會計的“累計盈余”數值比預算會計的“結轉結余”數值要高。不僅如此,固定資產折舊時,財務會計則會歸到“業務活動費用”之中,但是預算會計則不進行任何處理,由此就使得年末財務會計的“累計盈余”數值比預算會計的“結轉結余”要小。相同地,上述兩個科目之間必然相差在途物資、庫存物品等資產的賬面價值,這里所述的資產并沒有涉及“受托代理資產”。
此外,除去資產賬面價值,預算會計的“結轉結余”仍然需要扣去預算內的應付款項,并且還需要加上預算內應收款項,只有這樣才與財務會計的“累計盈余”數值相同。而這里所說的預算內應收、應付款項恰恰與上述的可收回的應收款項與應支付的應付款項相反。比如,行政單位在年末結賬之前仍然沒有報銷或結算的員工借款,支付款項時財務會計就會將其歸到“其他應收款”與“財政撥款收入”之中,根據《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解釋第1 號》相關標準以及規定,預算會計在年末將會將其歸到“行政支出”和“財政撥款預算收入”之中,這樣就使得預算會計的“結轉結余”數值比財務會計“累計盈余”數值要小一些。
總之,筆者從自身出發,闡述了工作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旨在為業界同行提供參考,同時更好的按照新制度要求規范地開展業務。政府會計制度的具體落實,需要相關從業者深入地研究探討政府會計準則及解釋,充分把握其內涵,另外也要兼顧工作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積極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為推動政府會計改革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