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赟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1]。教育信息化2.0時代,將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融合創新發展,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模式變革、教育體系重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2]。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現以高職院校石油化工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石油產品分析》中潤滑油運動黏度的測定為例,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進行探究。
《石油產品分析》是石油化工技術專業進行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專業核心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必修課。課程針對油品質量檢驗和油品質量管理崗位的任職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和組織教學環節,課程內容由課程引導知識和五大項目組成,包含十九個任務,完成汽油、潤滑油、柴油、噴氣燃料以及其他石油產品質量檢驗的學習。通過典型石油產品常規性能指標分析檢驗,學習油品分析相關知識,加深對油品質量指標的認識,掌握油品常規分析指標的測定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技術與理論水平達到中級工技術標準及“準職業人”的要求。
潤滑油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冶金等行業的典型石油產品,主要用于減少機械摩擦、延長使用壽命及減少動力消耗。潤滑油的產量約占石油產品總產量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用途極廣。運動黏度是潤滑油分類的依據,也與發動機冷啟動性能、摩擦功率的大小、機械磨損量、密封程度、潤滑油及燃料油品的消耗量等關系密切。本講內容包括黏度的定義及種類、黏度與溫度及化學組成的關系、運動黏度的測定、數據處理與報告等環節。
通過在學生中開展調研發現,學生具有職業夢想,思維活躍,學習動機和資訊能力較強,便于課堂向課前、課后延伸。本節課前學生通過學習平臺的學習已經了解潤滑油的組成、分類、規格、牌號和用途等相關知識,本節課將進行黏度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潤滑油運動黏度的測定,根據往屆學情,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對于毛細管黏度計的使用以及試驗條件的控制是出錯率較高的環節。
1.4.1 知識目標
(1)理解黏度與溫度及組成的關系;
(2)熟悉潤滑油黏度測定的作用及意義;
(3)掌握潤滑油運動黏度的測定原理及方法。
1.4.2 能力目標
(1)能控制試驗條件,正確使用運動黏度測定儀,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潤滑油運動黏度的測定。
(2)能正確記錄和處理試驗數據,能對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
1.4.3 素質目標
(1)規范操作,如實記錄數據,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建立規則意識和誠信意識。
(2)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培養團隊精神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為黏度與溫度及組成的關系、運動黏度的測定方法;教學難點為運動黏度測定過程中操作條件的控制、試驗數據準確性判斷及處理方法。
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自主探究、示范教學、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教學方法,以潤滑油運動黏度測定任務為載體,充分利用課程教學資源和課程學習平臺,開展“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的教學活動,見圖1。

圖1 “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的教學活動示意圖
教師發布潤滑油運動黏度測定學習任務,視頻和測試題;學生登錄課程網站,領取任務工單,了解本次課的任務要求,在課程平臺完成視頻資料的學習,并查閱資料,制作潤滑油運動黏度測定方案匯報ppt。同時,完成課前測試,自主檢驗學習效果。
教師對學生課前測試題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學生知識點的預習情況,為課堂教學實施做好準備。
3.2.1 課程導入
點評課前學習效果,明確教學重難點,引出學習任務。根據課前自學情況,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講解潤滑油的作用及牌號,由潤滑油牌號引出運動黏度這一重要指標。
3.2.2 匯報討論
由某一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運動黏度測定的ppt匯報,其余同學聽取匯報并進行補充,修改完善方案。
3.2.3 找錯誤
教師播放潤滑油運動黏度測定不規范視頻,發布搶答指令,對積極搶答的同學給予課堂表現獎勵;學生觀看視頻操作過程,記錄,并搶答,指出視頻中的不規范操作;師生共同總結運動黏度測定實操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細節問題和安全問題。
3.2.4 數據處理
教師發布數據處理任務,學生分組進行數據處理,將結果發送課程平臺,并投屏;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同時舉一反三,發布不同數據處理任務。
3.2.5 實踐操作
各組組長分配任務,測定潤滑油運動黏度,完成運動黏度測定記錄單;每組拍攝操作視頻上傳至學習平臺,由企業導師進行點評,學生課后查看結論。
教師觀察、指導學生試驗,記錄操作問題,處理突發事件;根據潤滑油運動黏度測定評分標準進行記錄;試驗結束后,將學生不規范動作照片投屏講解,強調操作注意細節,總結課程內容,評價學生表現。
3.2.6 教學評價
教師推送線上投票內容,完成對學生的評價環節;學生用手機完成自評、互評及評教環節。
課后,教師推送潤滑油的等級與黏度的學習鏈接,學生在課程平臺自主學習。同時,教師推送涵蓋本授課單元重難點的測試題,學生完成線上測試題,并查看答案解析;教師查看測試結果分析,根據學生測試結果反思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形成一個閉環。
創新教學組織模式,以學習小組為載體,充分的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和教師指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創新教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緊緊圍繞任務完成核心技能展開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試驗過程自主歸納知識點。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入視頻、圖片等素材,充分提高了學生的認知度。
創新教學評價方式,通過自評、互評、教評等多元評價,正確反饋教學效果及學生差異,提高學生自我約束力。
本講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匯報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授課過程中,理論與實操相結合,“教、學、做、考”相結合,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學生參與程度高,師生互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