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昌榮 崔舒涵 吳 靜
西安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心理健康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影響人的健康發展的社會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個體心理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1]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正處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的過渡階段[2],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群體中呈現出不同的結果[3],其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西安擁有多所高校,分為南北兩個大學城,北郊大學城與南郊大學城存在著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差異。調查北郊三校大學生群體有利于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為進一步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對象。本次抽樣調查抽取西安市北郊三校(西安醫學院,西安工業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總數為55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為53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9%,符合調查要求。有效問卷中西安醫學院181人,西安工業大學176人,陜西科技大學176人;男生251人,女生282人,獨生子女有199人,非獨生子女有334人;常住地為城鎮者有242人,農村為291人。
(二)研究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北郊三校大學生發放問卷,通過《學生生活應激問卷》(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 SLSI)調查了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現狀,運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表1 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評分比較
表2 常住地在城鎮或農村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評分比較
本次調查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發現,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二)來自城鎮或農村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評分比較
本次調查來自城鎮或農村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發現,來自城鎮或農村的學生生活應激總分及其各因子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北郊三校三所大學的學生的生活應激情況在是否獨生和城鎮農村生源均無明顯差異,與賈麗娟[4],萬會會,王瑛,盧國華,張倚瑋[5]等學者的調查結果大致相同。本實驗的調查對象為西安市北郊三校的在校大學生,主要生源為陜西本省一本招生,出生時間多在2000年左右,此時西部地區城經濟迅速發展,農村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差距逐漸減少[6],學生文化層次與家庭教育水平差距不大,這可能是家庭背景與生活應激情況差距不大的原因。北郊大學城占地較為局限,學生消費水平和生活范圍較為重疊。本實驗調查對象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例為1:1.678,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生活滿意度均與是否獨生子女影響差異不顯著[7-8],這也可能是是否獨生子女與生活應激情況差距不大的原因。近年來,三所高校都勤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以及科普周活動,可能也是三校學生的生活應激差異與入校前的因素相關性不大的原因。
建議大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社團等,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校方應多組織心理健康相關的講座和科普活動,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以及做好疏導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