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珊珊
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課堂問題的情境設置,是創建一堂高效課堂的基礎,尤其對注重感性形象思維的語文學科,恰當的情境導入,是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調動課前活躍的課堂氛圍的有效形式。
所謂“導入性”問題,即是立足課程目標,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基本學情,有效設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重點在于以學生為本,遵循趣味性、直觀性、啟發式、人文性、循序漸進等教學教育原則,在課堂上創設語言環境,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現列舉如下兩種導入模式,具體闡述腦科學滲入的課堂教學。
激發學生的右半腦的形象思維為目的。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引入與解讀,使得學生對課程文本有著預知感性認識。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杞人憂天》一文為例。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投放書本中的插圖,并讓學生思考“從多角度的分析圖片”。學生的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圖中描繪的兩個人物,一個外在形象是胖,另一個是瘦,他們像是在交談什么,并且周圍有些環境的烘托;二是潛在的將圖片與文本相結合,通過課文的內容可知,圖片中的兩個人分別的觀點是什么,并且通過文本解讀,很容易辨析人物的角色。
注意人物的動作。圖片中兩個人物的動作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左邊的瘦者的舉止較為夸張,雙手指向上方。右邊的人物則舉止舒緩,輕輕搖擺手掌,看似是“不贊成”之意;注意人物的神情。圖片中左邊人物神情恍惚,眼睛驚恐的望向上方,神態總體呈現擔憂。右邊人物眼睛微閉,神態看似坦然,呈放松的狀態;想象人物的語言。根據文本內容和人物整體狀態,學生應很容易猜想出人物的角色分配,即左邊為“杞人”,右邊為“曉之者”,杞人為“天地崩墜”而擔憂,曉之者則開導其“天,積氣耳,亡處亡氣。”;揣測人物的心理。從圖片中人物的神態與動作可見,杞人內心一直處于擔憂、恐懼的狀態之中,這種外在表現正是杞人心理寫照。較之,曉之者的神情和狀態總體較為淡然,人物的內心也是較為平靜。
學生對圖片的二次感知,這里主要采取課堂隨筆的方式來檢測。讓學生課堂寫一篇小短文,明確至少運用三種人物描寫的手法,描述圖片中的主要內容。
從學生的隨筆可見,學生對人物的描寫不僅停留于圖片的直觀性,更是結合文本的語言關注到人物活動(神態,動作,心理等)的具體表現。總而言之,在趣味性、直觀性的基礎上,學生更是解讀了圖片的人文性。能夠通過多層次圖片信息的攝入,有效的引進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腦科學”原理走進課堂是教育領域的一大革新。教師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大腦生理發展的了解,在正確運用腦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將課堂講授的知識有趣、高效的傳授于學生。對于語文學科而言,課前的有效導入是必不可少且能體現語文學科特征的重要環節,圖片式的情境導入是激發學生課程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合理的圖片選擇、圖片解讀,促進學生右腦形象思維的積極調動,進而引發對文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