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菲
(西安體育學院,西安 710068)
五力分析模型是用于競爭戰略分析的一種模型,可以有效分析產品的競爭性,讓企業及時調整戰略。五力分別是: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的威脅、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的威脅、潛在競爭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的威脅。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的威脅可對應現行教育體制不足的威脅,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就業渠道不暢通等。產品供應商討價還價能力越強,制造產品的成本就會更多,產品的競爭力就會下降。如果學校不提供足夠的資源培養學生,課程設置不合理、不進行就業渠道的拓寬,學校的成本雖然較低,但學生獲得的資源就會變少,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會降低。
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的威脅可對應市場和企業對大學生要求不斷提高的威脅,產品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越強,給出的對應產品的價位就會越低,這個產品對于公司其他產品來說,競爭力就較低。招聘學生的企業面對大量的畢業生,招聘要求和條件在不斷提高,能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越來越少,對于那些沒有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就在下降。
潛在競爭者的威脅對應新入職場的其他院校畢業生的威脅,學生進入某企業后,也會有新的其他院校的學生進入,如果不提高自身能力,或者本身的職業能力、專業知識能力不足,就有可能被競爭力更強的人替代。
替代品的威脅可對應網絡課程APP這類新形式的教授方式替代了一部分傳統的體育健身教學的威脅,出現同類替代品,那原有的產品競爭力就會下降,體育類大學生從事的體育教育行業出現了很多健身APP,這種新事物的出現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的威脅對應已在行業內的其他學生的競爭能力的威脅。原有員工能力越強,相比之下,新入職的就業競爭力就越低。
改革課程設置。高校必須在課程體系上進行新的設置,優質的課程在先,優秀的學生產出在后。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系統的課程設置,如開設職業生涯啟蒙、創業教育、職業心理測評與訓練、模擬面試等課程,建立針對大一到大四不同階段學生需求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職業生涯規劃也應融入所有課堂,樹立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教學理念,調整課程內容,結合多樣的教學方法,將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理論植入教學過程。
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存在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職業規劃意識等。學校可以通過舉辦校園創新創業大賽、市場營銷大賽、挑戰杯比賽等來激發學生的創業就業積極性,設立創業就業基金,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就業,鼓勵學生創立并參與創業就業社團。通過參加各類比賽和社團活動讓學生獲得組織領導力、語言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激發他們的創業潛質,提高就業競爭力,并能夠從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類似于創新創業營銷的比賽,高校應加強和企業的合作,將有能力的學生選拔出來,直接輸送到合適的崗位,實現培養、實踐、就業的良性循環。
完善就業渠道。目前,高校就業部門最繁重的工作是統計和收集學生的各項信息,而提供就業崗位和機會的這項核心工作卻被發布一些招聘廣告和啟事所代替。高校就業部門應積極發展與各類企業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戰略聯盟關系,只有構建高校和企業、政府部門的互動機制模式,才能真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途徑。高校應與企事業單位建立全面的合作機制,詳細說明產學合作的貢獻與需求,構造大學與產業界合作的詳細協議框架。制定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框架,為雙方達成利益共識提供基礎,在框架之上,經過協商后,雙方的投入和產出才能成正比,形成高投資回報率的合作模式。
職業規劃意識培養。從大一開始,對新生就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向他們系統全面地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和過程,借助職業傾向能力測驗、MBIT職業性格測試等測評量表幫助新生了解自己的職業性格特點和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教師要從學生專業、課程、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講解,讓學生盡早了解自身所學。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傾向等心理特征,了解與之相匹配的職業范疇。在樹立規劃意識的基礎上,樹立自己的目標,通過專業知識理論學習和職業素質拓展訓練,為將來就業做準備。
知識能力培養。體育類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程度較低,他們的專業技能雖強,但是如何將實操性的動作技能用理論知識講授出來,是很多體育類大學生所欠缺的。就業時,一些學生因為理論知識測評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職場運用到的不僅僅是技能、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律知識。只有加強對體育類大學生全面的知識能力培養,才能使其提高就業競爭力。要想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學風建設方面。建立班級學習小組,設立小組組長,每周進行讀書分享,并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第二,教學方式方面。改變單向的教師輸出模式,進行課堂反轉,可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課到主動學習,參與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制度方面。學校要完善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加強對考試的紀律檢查,強化考勤考績制度,增加學生反饋渠道等,建立健全的學校管理制度。
職業素質拓展。大一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啟蒙課程,鼓勵同學們參與創新創業各類社團活動,增強自身組織領導力、語言溝通能力等。大二通過職業生涯課程進行崗位體驗,體驗模擬招聘會,參加各類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增強自身不斷追求挑戰、追求新知識、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大三的就業指導課程重點是進行就業技能訓練,如面試技巧、職場禮儀等。通過讓學生自己舉辦組織模擬招聘會、無領導小組討論、公開演講挑戰等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對職業素質和能力的認知,提高就業綜合能力。大四學生主要進入實習階段,在學校的時間也較少,學校應建立教師與實習單位的溝通機制,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對學生進行雙向就業輔導,幫助他們盡快進入和適應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