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艷波
(黑龍江省雞西市城子河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奶牛骨折是在強大外力的作用下使其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壞,出現斷、裂、碎的現象。根據骨折部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非開放性骨折。根據骨折的損傷程度可分為完全骨折、不全骨折和粉碎性骨折[1]。骨折是奶牛臨床上較常見的外科疾病。
由于外界的各種機械性暴力作用于骨骼可引起骨折, 如強 烈 碰 撞、 踢 蹴、 滑 倒、 壓迫等。
由于肌肉的強烈收縮,如急劇的停站或跳躍障礙的急降等也會引起奶牛骨折。
奶牛骨癌、骨髓炎和軟骨癥等骨質疾病也可繼發骨折。
奶牛骨折的臨床癥狀特征可表現為疼痛、腫脹、異常變形、異常活動、骨摩擦音及患部出血和機能障礙,如四肢骨骨折,出現跛行或臥地不起等,甚至還表現出全身癥狀。完全骨折依據病史及癥狀,如異常變形、異常活動和骨摩擦音可確診,開放性骨折可依據創口外露的骨斷端而確診,不完全骨折及蹄骨骨折可通過X射線檢查確診。
治療原則為正確整復、合理固定、促進骨骼俢復及功能的恢復。
發生骨折后,首先讓患牛安靜,防止斷端活動和嚴重并發癥,此時,可用鎮痛和鎮靜劑,再用簡易夾板臨時固定包扎骨折部,注意止血,預防休克;對開放性骨折,創傷內消毒止血,撒布抗生素藥物后,固定包扎,以防感染。
骨骼復位時,首先要做好鎮痛措施,并使病牛局部的肌肉保持松弛。通常需在側臥保定下進行,可選用全身麻醉、局部神經干傳導麻醉,奶牛后肢骨折,也可用硬膜外腔麻醉。
3.2.1 閉合復位
適用于大部分奶牛四肢骨骨折。整復前應該使病肢保持伸直狀態,輕度移位的骨折整復時,可由助手將病肢遠端適當牽引后,術者對骨折部采用托壓、擠按等手法使斷端對齊、對正[1]。若骨折部肌肉強大,斷端重疊而整復困難時,可在骨折部遠、近兩端稍遠處各系上一繩,從骨折遠側端向近側端牽引。通常用X射線判定復位是否正確。
3.2.2 外固定
夾板繃帶固定法和石膏繃帶固定法是臨床上常用的兩種外固定方法。石膏繃帶固定法的優點為石膏的塑型性能強,制成的石膏管型與患病肢體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不容易產生壓創,對犢牛四肢骨折有較好固定作用。對青年牛或成年牛的石膏管型最好夾入金屬板、竹板等進行加固。
3.2.3 切開復位
用手術的方法暴露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復位后使用對牛體組織無不良反應的金屬內固定物將骨折段固定,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切開復位與內固定是在直視下進行手術,以使骨折部盡量達到解剖學復位和相對固定的要求[1]。但是切開復位與內固定存在不少缺點。一是手術必須分離一定的組織和骨膜,會破壞骨折血腫和損傷骨膜,導致骨折愈合延遲;二是局部損傷后易繼發感染,引起骨髓炎;三是市售人醫所用內固定材料對成年牛骨折,常因固定不夠牢固,術后易于松動、彎曲或破壞而失敗;四是骨折愈合后,某些內固定物需要再次手術拆除,醫療費用較高。這些缺點大大地限制了該方法的使用范圍。
3.2.4 內固定
接骨板固定法是內固定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用醫用不銹鋼接骨板和螺絲釘固定骨折段的內固定法。
接骨板的種類和長度,應根據骨折類型選購,特殊情況下需自行設計加工。固定接骨板的螺絲釘,其長度以剛能穿過對側骨密質為宜,不宜過長或過短。螺絲釘的鉆孔位置和方向要正確。為了防止接骨板彎曲、松動或毀壞,絕大部分病牛需加用外固定。
3.2.5 開放性骨折的復位與固定
新鮮而單純的開放性骨折,首先要在做好麻醉和保定后,再進行清創手術,對骨折斷端進行準確復位,并同時做好內固定,在創內撒布抗菌藥物。創傷經過徹底處理后,根據不同情況,可實施皮膚縫合術,盡可能促使開放性骨折向閉合性骨折轉化,裝夾板繃帶或有窗石膏繃帶作暫時固定,并按病情需要更換外固定物或作其他處理。
3.3.1 促進骨痂形成
盡快在飼料中補充維生素和鈣,以促進骨痂形成。犢牛發生骨折時要多補充維生素A、D或魚肝油,以防止繼發佝僂病。
3.3.2 減少后遺癥
奶牛骨折后期會有后遺癥出現如骨痂過大、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可對骨折局部組織實施按摩、搓擦及功能鍛煉,同時輔以適當的溫熱療法和石蠟療法等物理療法,以促使早日恢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