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馨 李崇輝
(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關于藝術的哲學思考一直是哲學家、美學家乃至藝術家從未間斷的活動。尤其是“藝術哲學”這一概念被正式接納以來,已經成為歐洲文化藝術及哲學界深入持久討論的熱點。但是“藝術哲學”這一概念從來也沒有為我們給出一個適用于所有時期的總和性的思考方式,就像眾多藝術學者無法為“藝術”下一個能為世人廣泛共識的完整定義一樣。究其原因,“藝術”并非是靜止的形態,而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而改變的。翻開人類的文化發展史,人們能明晰地看到藝術在整個人類歷史當中角色的轉變,而“藝術哲學”的思考模式與價值判斷也一定要與當時的社會產生必然的聯系,尤其是幾次重要的工業革命對應著西方社會的巨大變革,更在藝術的發展與變革之中不斷的沖突與躊躇,不同的理論和觀點之間也充滿矛盾與抵觸。但對于西方藝術哲學的探索也并非無跡可尋,四次“工業革命”的軌跡似乎正在為我們給出答案。
“蒸汽時代”是第一次世界性工業革命的產物,時間為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由英國首先發起,而后逐漸向外擴張。這一次革命首先出現在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的普及,是動力機器代替工廠手工業的直接標志。18世紀末,工業革命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后來又擴展到了世界其它地區?!?9世紀歐洲社會發生巨大變革,資產階級在各國發動奪取政權的革命,先后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政治變革使經濟受到影響,從而帶來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法國于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以及其后的復辟反復辟、1831年和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波及整個歐洲?!盵1]雖然各國革命任務存在差異,但是其根本任務是緊緊圍繞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這一次革命所帶來的變化,并非僅僅表現在經濟、政治上,它對藝術、文化乃至于對哲學都產生了直接影響。
通過對西方藝術史的考察發現,文藝復興前人們的思想一直受神權主導,在藝術作品中尤為突出,不論是雕塑、繪畫或是文學作品都以“神”為題材。自14世紀至16世紀,即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前夜的歐洲在文化思想上空前繁榮,“以人為本”成為它的主流世界觀。此時,宗教神權變得不再神圣,人們的思想感情開始走向獨立。在繪畫上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出現,標志著人們開始產生審美理念與審美追求,人們徹底擺脫了宗教束縛。自此,古典主義進入了高峰期。古典主義的發展有兩方面原因:第一,當時受王權統治發展資本主義,人們通過古典主義極力表現理性之上;第二,以工廠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科學不發達,人們只能通過細膩的創作表現所謂的真實。17-18世紀,封建主義徹底瓦解,一些科學家和思想家繼承文藝復興傳統,反對宗教神權,提倡科學,使得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而后“蒸汽時代”到來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相應的在藝術上的改變使得傳統學院派的古典主義以及巴洛克藝術等開始衰落,而洛可可藝術等享樂主義開始盛行。但幾乎在同一時期,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也接連發展起來。縱觀這一段歷史,不難發現古典主義這一專注寫實、注重模仿、注重高雅的時代已經開始告一段落,期間經歷了各種主義的洗禮,最后走向現實主義。這一時期藝術家意在批判工業革命帶來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腐敗現象?,F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首次勃興于法國?,F實主義摒棄浪漫主義的理想化,告訴人們要回歸本質,追求真實。在文學、藝術、哲學方面應用廣泛。以法國畫家庫爾貝1849年創作的《石工》為例,畫面表現在炙熱的陽光下,兩位石工辛勤工作的場景。一位老人單膝跪地,揮舞著錘子在敲擊著地面的石頭,后面年輕的石工用全身力氣搬運著一塊碩大的石頭。庫爾貝以這樣一幅場景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艱苦精神,也從側面反映了嚴峻的現實問題。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多以下層市民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從而藝術上的哲學思辨由此開始產生。
謝林在19世紀初期首次提出了“藝術哲學”這一現代性觀點,在此之前康德、費希特等人對藝術的思考都是以“美學”而存在著的。謝林的藝術哲學思想并非僅僅表現在美學方面,而是與當時歷史時代事件緊密結合。他的哲學觀點分為“自然哲學”和“同一哲學”兩個時期。其中,“自然哲學”的這一時期被廣泛學者肯定。謝林所處的時代正是自然科學開始興起并廣泛傳播的時代,這也恰恰說明“自然哲學”這一概念的提出卻是時代的產物,并且對當時的自然科學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與“自然哲學”截然不同的“先驗哲學”意在強調主觀事物,將其擺在第一位。謝林最終將其“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融會貫通,提出了“同一哲學”這一趨于完備化的概念。其原則就是主客觀統一性,即“絕對同一”。謝林將藝術直觀和理智直觀緊緊聯系在一起,理性直觀使藝術直觀得以實現,但感性直觀又是理智直觀的先導。所以,他認為藝術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途徑。
謝林之后,黑格爾吸收了謝林和康德的美學思想,認為美由感性的實質表達理性的思想,要將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進而提出了辯證唯心主義的哲學觀,將自己的美學思想完備化。由此看來,黑格爾受當時浪漫主義以及現實主義影響,他還首次提出“藝術終結”這一概念。因為在他看來“將藝術逼向了“終結之途”的是兩種東西: 一個是思想體系方面的“內在背謬”,這是其所“思”的;另一個則是他所處時代的整體藝術和文化狀況, 這是其所“感”的。這便構成了雙重的張力: 一面是“時代與藝術的張力” (市民社會對藝術不利),一面是“藝術與觀念的張力”(藝術向觀念轉化 )?!盵2]可見,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改變以及對社會的變革,它還使得傳統的藝術變得不再“純粹”,開始衍生出其他形式與風格乃至品類與樣式。
由此看來,不論謝林還是黑格爾藝術哲學觀的產生,恰恰與“蒸汽時代”的到來產生了某種“不謀而合”。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電氣時代”。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又一次重大飛躍。這一時期,自然科學推動技術上又一創新,電力的發明以及廣泛應用是這一時代的標志,從此電器開始替代機器生產。這次革命幾乎在幾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展,所以一系列電器開始出現,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1879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電燈,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卡爾等人還成功制造出以汽油內燃機為驅動的汽車,之后,美國萊特兄弟又制造了飛機。內燃機的發明,大大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自此,人類進入到了“電氣時代”?!罢羝麜r代”向“電氣時代”的轉變,不僅意味著生產能力帶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它更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國家轉化的社會生活的改變。由于資本主義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上形成了巨大差異性,促使世界殖民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將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這是人類又一次大規模變革的時代。物理的機械運動帶來能量的轉換,化學光學的實踐使得印象主義在此出現。印象主義代表那個時代發展起來的新興資產階級和傳統農業莊園主、貴族進行宣戰,爭奪話語權與主導權。藝術家們否定傳統,開始貼近生活,重視感受。表現在繪畫上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光感帶來的轉瞬即逝的變化,所以提倡戶外寫生。這一時期莫奈、高更、梵高等藝術大家相繼問世,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第一次以藝術的方式提出了“自我意識”。藝術的服務對象由最初的服務神學到服務大眾,經過了宮廷等小部分人再到服務個人,而終于從這時起變成了為“自我”服務。其目的也不再是傳播思想于交流,而徹底發生改變,充滿了疑問、拷問與追問,并開始走向顛覆與反叛。盡管當時并沒有多少人為他們的藝術買賬,但藝術自此成為了極其個人的事情。
丹納是“蒸汽時代”向“電氣時代”過渡的見證人。丹納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很深,加之所處時代的巨大變革,提出藝術與科學結合的觀點。“藝術與科學相連的親屬關系能提高兩者的地位;科學能夠給美提供主要的根據是科學的光榮;美能夠把最高的結構建筑在真理智上是美的光榮”[3]這是他的哲學主張。他將藝術哲學思辨轉向藝術哲學的實證研究。 他還提出藝術的產生由種族、環境、時代決定,這是他的又一哲學貢獻。雖然這一理論孟德斯鳩和圣伯甫都曾提出過,但是丹納把它發展的更為完整的學說。他將藝術流派與藝術種類比作植物的生長,需要特定的環境以及自我適應性作為養料才能生存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后使現代主義開始居于主導地位,它包含象征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在藝術上表現變得抽象、變形、夸張等效果,法國藝術家杜尚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屠殺現象感到恐懼與不滿,所以組織了一批藝術家進行了反抗運動,即“達達主義”。達達在法語里代表著嬰兒在沒學會說話前的無意識的語言。1917年他在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出《泉》,這一作品的問世恰恰說明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滿,表現出了時代變遷后人們的復雜、扭曲,甚至變態心理。他用諷刺的手法,意在讓世人明白過去多變的、美好的社會都隨著這一次戰亂而褪去。人們對這一作品產生熱議,并且開始對藝術產生了疑惑,究竟“什么是藝術?”似乎沒人能給出合適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20世紀后半期至21世紀初始,“信息時代”隨之而來。所謂“信息時代”即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斑@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是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盵4]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使得信息全球化。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多,效率更高。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同時,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創新,資本主義國家為適應環境發展,開始加大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加強投資建設。這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同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靶畔r代”大概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科技革命??此迫祟惤跽鞣苏麄€物質世界,但是實則我們卻也在被科技創新所裹挾。
如上所述的諸多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變化,還使得人們的精神需求發生改變,從而給藝術帶來了相應壓力。傳統藝術似乎變得沒落,越來越多的東西被冠以“藝術”之名。傳統繪畫變得不再有昔日輝煌的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圖像與影視等藝術門類的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故事情節淪為次要條件,視覺成為了關鍵——“讀圖時代”正式到來。圖像所展現的信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給人的視覺帶來全新體驗,海報、雜志、廣告、自媒體、電影、電視劇……一系列形態全部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并且傳達著大量的信息,讀圖已然成為一種流行風尚。色彩、音像、動作、幻象等技術還在不斷向前推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藝術的走向是健康無憂的。因為幾乎我們現在一個月接納的信息量可能是過去的人們一生都無法獲取的,正是大量的信息在左右著人們的創新思想與創新意識。
2019年9月17日發布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奧會的兩件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是從千萬件投稿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冬奧會的吉祥物是以中國大熊貓為形象的設計創作的,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件看似不太有新意的“大熊貓”主題,卻因為融入了當代科技元素而變得不同凡響?!霸O計者將熊貓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體現了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特點。頭部外殼造型取自冰雪運動頭盔,裝飾彩色光環,其靈感源自于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流動的明亮色彩線條象征著冰雪運動的賽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圖案,代表著主辦國對全世界朋友的熱情歡迎。整體形象酷似航天員,寓意創造非凡、探索未來,體現了追求卓越、引領時代,以及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盵5]
在這個影像傳播泛濫、傳統藝術沒落的年代,藝術的走向會是怎樣?美國哲學家阿瑟·丹托似乎試圖給出答案。他把這個時代稱之為“沒有大師敘事的時代”,藝術變得沒有了界限,變成了“一切皆可”。丹托雖然吸收黑格爾的哲學觀,但他并非全盤接受,而是結合二十世紀后半期的歷史思潮來反思藝術的發展。他認為依靠理論才能作為藝術而存在的東西,就不能稱之為藝術,而應該是哲學。藝術變成了哲學賦予它的外在的東西,而不是他自身所要表達的東西,所以藝術終結了。
但他所指的終結是某一特定階段藝術史的終結,并非藝術極其活動的消失。我們經歷了這個時代,見證了科技的迅速發展,只能說明其模仿的藝術的終結,因為藝術并沒有終止,相反的它的形式以及所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了。
隨著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德國工業4.0、美國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接連發布。三個國家新概念的相繼提出,標志著“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工業4.0是德國政府為了制造業的穩定與發展,于2010年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并從2011年開始正式使用。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位期間推行的以工業機器人、先進傳感器等先進智能制造業的發展得到空前重視?!爸袊圃?025”于2014年12月首次提出,目標是成為制造業強國。不同于以往,中國成為這一次革命浪潮的參與者。這一次革命以物聯網、大數據、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是以人工智能、可植入技術、3D打印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這一次革命不再局限于某個特定領域,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2019年是5G時代開啟的元年。這一次中國似乎走在了最前沿,雖然5G技術并未普及,但是已經引起了一波動蕩,中美貿易戰與此不無相關。美國AT&T運營商為了搶占市場,早在2018年發布了5GE(5G Evolution)的網絡,用戶不用換手機就可以享受5G網絡,實則5GE(5G Evolution)并非5G,“Evolution”的意思是進化論或進展的意思,所以5G技術并未在美國得以“落根”。相反的,中信部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以及中國廣電在6月6日進行了正式的牌照發放。而5G帶給我們的也并非是速度上的進步,而是質量上的徹底改變。它的出現為物聯網提供必要條件。5G的三大應用場景為增強型移動寬帶(Enhance Mobile Broadband)、海量物聯網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以及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其中有兩大是物聯網場景。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時代”這一次全新技術革命定會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帶來又一次巨大影響。
經過了上一次“信息時代”的革命,藝術已經開始了它的轉型發展道路。而這一次科技革命給藝術帶來的改變從影視發展業得到了最有力的證實。以2016年美國電視劇《西部世界》為例,作品完全以“人工智能時代”為背景,詮釋了當下科學正在研究的3D打印技術、仿真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西部世界》的藝術世界里,語言、行為甚至意識都是特定的編程,機器人與人的界限幾近模糊。這也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虛幻與真實的似乎沒有了界限。當下的藝術形式正在沿著這樣的道路繼續發展下去。
西方藝術哲學又會如何發展?國內外學者似乎并不滿足于上一時代丹托給出的“藝術的終結”,正在嘗試進行新一輪的探索,其中李云集的觀點頗有見地。他分析現當代西方藝術哲學的生活化概念,“在西方現當代藝術哲學視域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再思考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藝術的確應該生活化,應該走向大眾的日常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審美特性的喪失,藝術的審美特性與藝術的現實容量并不矛盾。藝術哲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提升人的生活境界,使個體人格變得高尚,個體的生命自由得以實現。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一種更高的生存境界,它應該成為藝術哲學的理想和人類永恒的追求目標?!盵6]貼近生活固然是一個趨勢,但是筆者認為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究需要“人工智能時代”的成熟穩定后再做考量。因為我們現在只能從一種有限思維去給未來的藝術哲學下定義??墒蔷科涓荆紫纫獙ζ渌帟r代生產力對生產及消費方式的轉變有所把握。我們作為這一時代的見證者,期待這一時代藝術哲學新的走向,但是現在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人們思想上的跟進,沉浸式藝術形式的出現,藝術絕不會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與產業革命聯系、與生產力掛鉤更與時代俱進。
西方藝術哲學的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努力,更多的是時代對它的期盼和要求,或者換言之,它是對不同時期因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巨變的前提下,文化、藝術、審美及思想觀念乃至倫理道德等歷史性演進的科學歸納、總結和前瞻??v觀西方藝術哲學過往的歷史變遷,都與前三次革命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第四次革命雖然還尚未完成,但是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始了對下一時期藝術的哲學探索。這看似是偶然,實則是必然。想要深層認知藝術及藝術哲學思辮的發展衍變規律,以便更好地展望它未來的走向與路徑,探究它所對應的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必要前提。所以,對西方藝術哲學的探究并不僅僅是對藝術本身的思考,更是我們對社會的思考和對時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