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德 詠 梅
(呼倫貝爾學院圖書館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音視頻資源以生動、直觀的表現形式,豐富的信息承載能力,成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可以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文歷史、科學技術、工農業等各個學科領域。在數字圖書館發展早期,圖書館的有識之士就將傳統儲存方式的音視頻資源進行了數字化,并將數字化音視頻資源建成數據庫為讀者提供服務。以國家圖書館為例,截至 2009年底,共收藏音視頻資源逾190 000盤,僅2009年一年就收藏音視頻資源近7 000種,14 000余盤。截至 2009年底,共數字化音視頻資源逾36000盤,并建成音視頻特色資源庫為到館讀者提供視聽服務。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個少數民族由于其生存地域、社會結構、生產方式、文化宗教不同,創造了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些文化資源有許多是由歌曲、電影、視頻、短片等音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如果通過對其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并建成民族文獻特色音視頻數據庫,這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以“中國北方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族音視頻文獻數據庫”建設為例,探索介紹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中特色音視頻資源庫建設的過程、意義和所遇到問題。
音視頻文獻是指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以音頻、視頻或數字形式記錄有聲音、圖像信息的一切載體,它包括模擬音視頻文獻即傳統的視聽資料和數字音視頻文獻(即現代流行的數字視聽資料)兩大類,其中數字視聽資料是指以二進制數字方式記錄聲音、圖像信息的文獻。
1.視頻文獻資源的建設是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內容。進入20世紀,信息化、數字化發展迅速,網絡通信技術由4G向5G發展,推動了數字圖書館建設步伐。視頻資源以其圖文并茂的直觀展現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青睞,也成為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少數民族音視頻文獻,內容直觀、生動,圖文并茂,以聲音、圖像記錄把文獻的內容傳遞給讀者,有空間和距離感,給讀者以更全面的感受。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音視頻文獻是其保持少數民族原滋原味原生態的載體,也是無文字民族最佳的文獻傳承形式,是圖書館的特色館藏。
2.音視頻數據庫的建設提升圖書館服務。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由于受到經費、館址、人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限制,圖書館服務內容和方式仍然比較傳統和單一。流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服務創新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可以通過網絡提供紙質和視頻資源,使圖書館的服務有了更多的選擇。
3. 建設“音視頻數據庫”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為各地方的讀者提供了嶄新的文獻閱讀方式,為高校特色專業的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文獻保障,也滿足教學科研人員以及不同層次人員 的文獻需求,同時對提高和豐富學校的文化生活有著一定的作用。
4. 音視頻數據庫的建設,有利于音視頻文獻的開發和利用。使部分地方民族文獻數字化,使地方民族文獻再生性保護成為現實。
隨著信息化、多媒體技術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上的音視頻資源已成為重要的文獻來源。因此也成為了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全國各地的圖書館音視頻資源庫的建設主要有3種形式:
1. 引進音視頻數據庫。圖書館采用購買商業音視頻數據庫的方式建設音視頻資源。各個圖書館按照各自文獻建設的需要購買其所需要的音視頻數據庫。
2. 自建音視頻數據庫。首先,可以獨自設計系統平臺或利用圖書館購買的各種小程序和視頻點播平臺建設視頻資源數據庫。這些視頻庫中有開始時是以娛樂休閑和學習提升為主,學術性的資源較少。后期隨著視頻資源建設的專業性的提高,其內容的學術性、專業性、稀缺性也越來越高,突出各地區各學校的地方及學校的專業特色。
3. 購買成熟的視頻數據庫平臺上,整合自建數據庫,利用其系統發布自建的特色視頻資源。
音視頻數據庫建設以“中國北方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族音視頻文獻數據庫”為主。
本課題主要針對關于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經濟、教育、歷史、文化、藝術、音樂、人物等音頻視頻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它將全面系統地揭示以上五個民族的音頻視頻文獻的資源情況,是融檢索與視聽為一體的音頻、視頻數據庫。音視頻數據庫是圖書館數據庫資源的一種,它是繼音頻視頻光盤之后出現的一種借助網絡環境資源提供檢索和瀏覽的視頻服務系統。在流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音頻視頻數據庫正以其內涵豐富、存儲量大、檢索方便、點播快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學校、科研、公共事業之中。
1.數據庫下設兩個子數據庫,即音頻數據庫和視頻數據庫。
2.音頻數據庫按民族屬性分為: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布里亞特蒙古族音頻數據庫。視頻數據庫按民族屬性分為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布里亞特蒙古族視頻數據庫。見下圖:

呼倫貝爾學院圖書館民族音視頻數據庫建設設計圖
(3)視頻文獻分類:首先以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布里亞特蒙古族五個民族為屬性對文獻分類;其次按內容簡單分為:歷史、風光、民俗、服飾、文化藝術、教育、宗教、人物等;最后按載體形式分類:音頻的有錄音磁帶、CD、光盤、視頻短片、網上資源等(歌曲,以時間劃分:建國前、建國后包括1950~1978年改革開放前;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以后)。視頻文獻的分為錄影帶、vcd、dvd、電影、視頻、及網上資源等。影視藝術類型分類為歌曲、電影、晚會、文藝節目、視頻等。
(4)自制視頻文獻,主要以人物為主,人物選擇主要以在各行各業有突出貢獻的人物進行采訪錄制。
主要是有關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族,這五個少數民族經濟、教育、歷史、文化、藝術、音樂、人物等各種類型音頻視頻文獻資料的收集。圖書館收藏的音視頻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來源:
1.圖書館在市場上購買光盤、磁帶、CD;2.在個人收藏者中,收購其藏品;3.通過地方的電臺、電視臺、文化館、烏蘭牧騎等文化文藝團體收購其作品;4.購買相關的視頻資料;5.在網絡上采集下載各種視頻短片、歌曲、電影、各種現場的視頻資料;6.自己購買設備實地采訪、制作音視頻資料;7.通過館際互換、社會、團體、個人捐贈等途徑獲取的以錄音帶、CD、MP3、錄像帶、LD、VCD 、DVD 為載體形式的音視頻文獻資源。
1.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首先按可以按資料的性質音頻、視頻分到音頻數據庫,視頻數據庫,然后按民族屬性分到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布里亞特蒙古族音視頻數據庫。文獻外部特征的檢索語言主要是指對文獻的篇名(文獻題名)、作者姓名、出版者、報告號、專利號等內容的檢索。我們通過視頻資料的內容、載體形式等特征,設計揭示文獻特征的語言,以利于更好的指導讀者檢索與視聽。文獻特征著錄的內容包括:題名、責任人、出版發行項、ISBN號、價格、載體形式、主題詞、分類號、摘要、館藏單位(資料來源)、民族屬性、作品語種、播放時間、電子資源地址等。尤其是對文獻的內容進行編纂,通過編纂的內容提要,不僅能揭示該文獻的主體內容,更好地引導讀者檢索與視聽。舉例見下表格:

2. 保存錄影帶、磁帶傳統載體上的音視頻文獻。這些載體不僅難于長期保存,而且難于查詢和使用,因此將請專業人員對其進行數字化,以便更好地傳輸和利用。對視頻資料的不同輸出格式,也要轉換數字格式,以便下載和觀看。
3. 數據加工整理后上傳數據庫平臺
(1)最后,將加工整序(即分類和標引等著錄完)的音視頻文獻,通過數據加工終端對音視頻數據檢查測試后,上傳至系統服務端,并將數據庫進行發布。
(2)由連接Internet網絡并搭載WEB服務軟件平臺的服務器面向網絡用戶,提供流媒體視頻數據庫的檢索服務。
1. 數據庫視頻資料收集是數據庫建設最重要的一環。(1)在人員的使用上,一定要使用那些熱愛民族事業有專業背景或相似專業的科研人員參與,這對數據庫資料的收集的優劣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對數據庫今后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2)數據庫建設中,視頻資料的收集需要大量的經費,沒有經費的支持要獲得大量且有質量的文獻資料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有經費的保障和來源;(3)不管是收集資料還是數據加工,一定需要有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因此,對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做定期的崗位培訓。
2. 數據庫系統的選擇。目前,數據平臺的構建有兩種形式,一個是購買成熟的音視頻數據庫平臺上;另一個是自主開發建設平臺。但我們傾向于購買和自建相結合。在成熟的視頻數據庫平臺上,開發一些小的軟件開發系統,來完善數據平臺的應用。整合自建數據庫,利用其系統發布自建音視頻資源數據庫,來實現視頻管理、視頻檢索、欄目管理、用戶管理、服務器管理、上傳文件管理及其應用管理功能。
3. 視頻數據的版權問題。為了保護文獻視頻作品的版權,圖書館應該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1)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作品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其發表權、保護期為五十年。因此圖書館應調查收錄的音視頻資源的著作權狀況,確定文獻是否在著作權的保護期內,若在保護期內,一定要和著作權人聯系并得到許可。對于過了保護期的文獻,可以對音視頻資源進行數字化并提供服務。但在對公有領域音視頻資源的數字化和服務過程中,要注意尊重著作權人的權利,如保留詞曲作者或編劇、制片人的署名及不可隨意修改作品;(2)仍然在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則屬“合理使用”的法律范疇,允許圖書館等公益性單位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因此,學校圖書館的音視頻庫文獻的使用,僅向本校內服務對象提供視頻作品,不以盈利為目的,可以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