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呼倫貝爾學院圖書館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從圖書館整體發展的角度看,資料服務不僅是其基本服務職能,同時對其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而資料服務創新實際上也是改革的基本形式[1]。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需要同互聯網更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特別是社會大眾對圖書館資料服務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人們的資料服務獲取偏好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從資料服務改革的重要性上看,其不僅可以有效帶動資料服務形式的創新與內容的豐富,同時對圖書館整體發展也可以提供更多支持。圖書館也必然要在網絡環境下生存與發展,資料服務改革更是要在網絡環境下進行。
網絡環境對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的影響十分顯著,且相關影響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2]。從意義影響上看,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得到了技術上的支持,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也能有效支持資料服務改革。不僅如此,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的方向越發明顯,這也是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在網絡環境下迎來的新機遇。但也要看到,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的緊迫感越發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料服務改革的壓力;另一方面,圖書館資料服務能力相對偏低的弊端在網絡環境下被不斷放大,網絡環境下的資料服務改革對圖書館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如何更好進行資料服務改革也是值得思考的現實性問題。
雖然網絡環境下很多圖書館都在進行資料服務改革嘗試,但大多數圖書館并未在資料服務改革層面取得有效突破,究其原因,資料服務改革缺乏規劃這一狀況的影響不容小覷[3]。不得不承認的是,大多數圖書館對網絡環境下的資料服務改革較為陌生,機械性進行資料服務改革不僅無法為資料服務改革進程加快提供有效幫助,反而會導致資料服務改革資源的閑置與浪費。由于并未對資料服務改革事宜進行有效分析與規劃,圖書館在資料服務改革層面便顯得十分茫然,與資料服務改革相關的各項工作在開展上也缺乏必然聯系。不僅如此,資料服務改革本身涉及到多個層面與多個時期的不同改革事宜,缺乏有效的規劃方案予以支撐時,資料服務改革很容易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圖書館無法結合網絡環境影響和自身實際進行資料服務改革規劃,也無法在資料服務改革上取得有效突破。
圖書館服務人員資料服務意識較為薄弱是不爭事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的難度。圖書館提供資料服務往往離不開具體服務人員的參與和支持,這部分人員的服務意識、能力等也會對資料服務狀況等產生直接影響。大多數圖書館內的管理理念均較為陳舊,且帶有很強的行政化管理理念,圖書館內服務人員占比也相對較低。這部分服務人員是實際意義上的資料服務提供者,但由于服務意識薄弱,圖書館很難提供高質量的資料服務,社會大眾在資料服務獲取層面的體驗也相對較差。
圖書館資料服務形式單一與一直以來固化的資料服務理念息息相關,在這種因素影響下的資料服務改革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很多圖書館雖然結合互聯網環境對資料服務形式進行了改革,但這種改革更像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轉變,互聯網也并未成為資料服務提供的有效媒介,傳統資料服務形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而對網絡環境下的資料服務改革缺乏深層次理解,硬件層面的資料服務渠道建設狀況較差時,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在資料服務改革中也會十分被動,想要在提升資料服務改革的實際有效性也變得極為困難。
資料服務內容貧乏是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狀況較差的一種表現。現代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得館員僅具備一個專業、一門學科的知識幾乎不能滿足讀者需要[4]。網絡環境下,社會大眾對圖書館的資料服務需求呈現出了復雜化和多樣化的基本特點,這實際上在倒逼圖書館不斷豐富資料服務內容。但很多圖書館僅僅將資料服務形式的多元作為了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的重點,并未將資料服務內容的豐富作為資料服務改革內容。因此,社會大眾的資料獲取需求很難得到充分滿足,圖書館能夠提供的資料服務實際上也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傳統圖書館在與數字圖書館的競爭中便處于下風。從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的整體看,這一狀態下的圖書館即便在其它層面進行了資料服務改革,也很難為資料服務類型的多樣與資料服務內容的擴充提供有效支持。
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需要得到有效優化,具體來說,圖書館也應當基于“互聯網+”的理念科學規劃資料服務改革事宜,確立出具體的資料服務改革方案,為各個層面與各個時期資料服務改革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持。例如,長春市圖書館在2017年便著手進行整體改革,資料服務改革成為了改革中的重點內容。為了確保資料服務改革活動能夠較好進行,長春市圖書館綜合考量網絡環境影響以及自身資料服務實際做出了具體規劃方案中。資料服務改革方向、目標,內容等得到了有效明確,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活動的開展也得到了有效規范與保障。充分感知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層面出現的新變化,統籌資料服務改革資源并進行合理配置,為具體資料服務改革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支持與保障,這也能夠最大限度避免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事宜流于形式。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需要對資料服務改革趨勢進行分析,從而更為具有針對性的對服務人員進行培養,轉變其服務理念,提升其服務意識和能力[5]。知識經濟時代下,無論圖書館資料服務的提供,還是資料服務改革的進行都離不開高質量服務人員參與和支持。因此,圖書館需要對服務人員進行資料服務改革相關的專項培訓,借助相關專項培訓活動的開展對其服務意識和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例如,網絡環境下互聯網勢必會成為資料服務提供的一個有效媒介,圖書館可以結合這一趨勢,對服務人員相關系統和軟件的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很多讀者會通過在線圖書館系統與圖書館進行資料獲取相關的交流,而借助互聯網進行資料的傳輸與資料服務提供也需要成為服務人員具備的基本能力。通過有效培養圖書館內服務人員資料服務意識和能力,提升服務人員對網絡環境下資料服務改革的適應能力,圖書館在網絡環境下的資料服務改革中可以掌握更多主動權。
圖書館資料服務形式需要更加有效多元才能更好地促進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料服務改革。具體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圖書館應當積極進行在線圖書系統的創設,并通過在線網站和系統、社交媒體等互聯網平臺提供資料服務。例如,在線網站上可以提供資料檢索、預覽及下載服務,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也可以植入小程序等鏈接方便社會大眾獲取相關資料。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圖書館也可以借助網絡提供一些個性化的付費資料服務,從而將網絡在資料服務改革中的價值予以最大化。在資料服務形式多元的進程中,圖書館需要在互聯網上進行資料服務相關宣傳,使得社會大眾能夠熟悉各種新穎的資料服務獲取渠道。在多元化的資料服務形式下,圖書館可以對社會大眾的資料獲取偏好進行有效分析,推動其資料服務的精準度。
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資料服務基本以圖書借閱和電子文獻下載為主,但這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社會大眾的資料獲取服務需要。因此,圖書館要應用大數據技術及時豐富資料服務內容。例如,圖書館可以建立具體的資源數據庫,將傳統的紙質圖書轉化為電子文獻,擴充自身圖書資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圖書館可以通過關鍵詞分類等具體分類標準對圖書資源數據庫內具體資源進行分類,提升社會大眾獲取資料服務的體驗感。此外,圖書館也可以同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主流的圖書期刊數據庫網站進行合作,適度進行資源數據的共享與擴充。通過借助第三方網站滿足相應主體資料服務獲取需求,提升自身資料服務質量。
結語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要不斷進行資料服務改革層面的審視與分析,發現資料服務改革存在的不足,在彌補相關不足的同時積累更多的資料服務改革經驗,滿足讀者的個性化服務需要,提升資料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