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似影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常州教育整體水平較高,長期位于江蘇省第一梯隊,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舊突出。
研究過程中,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是什么?教育平衡和教育充分的概念是什么?高兵、雷虹提出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按照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對學校供給入學機會的需求,二是對學校改善教育成效的需求,三是教育能否滿足個人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依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滿足人們的上學需求,二是滿足人們上好學的需求,三是滿足人們可選擇的需求,四是滿足人們延伸性的需求。
近年來,針對常州市的教育需求,市委市政府組織各方力量已經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全覆蓋以及教師學歷合格率逐年提升等目標。在滿足人們的基礎教育需求后,政府還應探索該如何滿足人們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742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專科院校7所、成人高校2所、高等職業技術學校5所、中等職業學校6所、技工學校8所、普通高中36所、初中128所、小學216所、幼兒園325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基本能夠滿足教育資源的需求量。但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外來人員的大量涌入、“二胎”政策的實行,這都刺激了人口快速聚集區新增的入學要求。伴隨著人口激增,幼兒園、小學、初中這些基礎教育資源可能會面臨短缺現狀。
常州市基礎教育通過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等機制擴充了優質資源總量。然而,優質資源有限,集中圈大多仍在中心城區,人們心中口碑極佳的小學、初中、高中基本上都聚集于鐘樓區、天寧區,大量的適齡學生為爭奪名校資格往往承受著巨大壓力。數據顯示,溧陽、金壇、武進等城區的教學資源已經在大力追趕中心城區,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優勢,但總體水平仍與中心城區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常州市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來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將引進和輸出相結合,將雙邊和多邊相結合。但國際交流合作對常州教育現代化并沒有起到實時性的幫助,人員、信息、設備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學習空間。
常州市中小學在教育信息化的應用、融合與創新等環節與北上廣一線城市相比較為落后,教師隊伍中年長者的思想理念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對現代化、信息化的教育工具缺乏認知和操練,因此比較排斥。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常州各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展線上教學,效果理想,但一些線上教學措施也給教師、學生、家長帶來了困惑。
常州的教育經費投入占比逐年提高,在具體分配時,往往是對高等教育投資比重較大,而基礎教育能獲取到的資金支持就顯得較為薄弱,這勢必會影響到基礎教育軟硬件的更新和現代化發展。
借助“互聯網+”展開教育大數據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即使學生和教師足不出戶也能分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和名師培訓。依托互聯網,家長能夠全面了解學校的要求和信息。目前,通過宏觀調控建立了政府基礎服務平臺,倡導辦學主體借助平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要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學校硬件條件,提高存量資產利用效率,持續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進程,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優質化。
統籌協調教育硬件投入和教育文化軟實力提升之間的關系,實現區縣、城鄉、群體和校際之間的教育協同發展。基于充分滿足不同學校、群體和區域需求的前提,要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同時,要對家長進行適度教育宣傳,不盲從,尊重教育規律,要理智看待教育的格局向縱深化方向發展。
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健全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工作體系,系統推進德育內容、活動方式和評價改革的創新,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人才培養不能違背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只有保證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才能統籌推進辦學模式、育人方式、保障機制及管理體制的改革。
深化對外開放,促進人才流動,加強項目合作,努力構建中外融合、互利共贏的教育格局,提升常州教育競爭力和影響力。教育部門要用全局的理念和系統的思維布局全市教育事業的發展藍圖,要引入社會力量的新鮮血液來辦學,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的規范化發展,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滿足城市國際化發展需要,促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通過教育服務的供給側改革,逐步緩和區縣、城鄉以及校際之間教育資源分配的矛盾。要增加集團化辦學經費和師資保障力度,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加快集團化辦學模式進程,激發集團化辦學活力,提升辦學品質和優質教育的覆蓋率。需繼續開展優秀教師城鄉牽手活動,建好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大力培養鄉村優秀教師。需堅持以公辦吸納為主,切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還需持續開展幫困助學活動,爭取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
未來,常州市教育將始終高舉教育現代化旗幟,力爭實現公平、優質兩大目標,著力推進均衡發展、提升質量、增強活力三大任務,實施主動創新、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四大戰略,堅持學校建設、學前教育綜合改革、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校品質提升五大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