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娜
(山東管理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濟南 250357)
“互聯網+”包含以下內容:第一,跨界融合。“+”本身就意味著跨界、開放和融合,即互聯網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溝通與融合。這一模式使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在行動、思維上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各個領域、層次、部門之間的活動逐漸集中在統一化平臺上,并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發展為新的管理格局。第二,結構調整。互聯網平臺上原有的社會結構、關系結構、文化結構等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成不變的傳統組織模式難以適應互聯網平臺上各個主體身份的自由切換,因此,組織結構逐漸趨于平等,個性化的理念在平臺上層出不窮,社會關系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第三,以人為本。網絡環境下,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人格上趨于平等,個體價值逐漸顯現,對人性的重視成為平臺有序運行的基礎。第四,開放生態。在“互聯網+”塑造的新業態中,內部生態的優化與外部生態的協調是關鍵,在開放的環境中,管理者依托平臺實現對人的需求的尊重,并形成良好的生態氛圍[1]。
第一,拓展高校工會工作空間、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智能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工會工作模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教職工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專業軟件參與工會工作,奠定工會工作社會化的基礎。第二,創新工會工作形式。當前微博、微信、社群等社交工具運用到高校工會管理中來,新媒體形式能夠為教職工帶來交互式的服務體驗,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實際效果,確保工會互聯網平臺高效運轉。第三,提升工會工作效率。網絡平臺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工會能夠利用各個工作模塊,梳理與優化工作內容,提升工會的運轉效率。第四,高校根據“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內容對工會人員提出工作要求,對其進行綜合培養,提高其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適應信息化工作環境。第五,提升教職工的主體意識。教職工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全面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探究“互聯網+”工會建設頂層設計,確定總體框架、任務分工和時間進度安排等,確保智慧工會建設快速、有序、高質量的實施。在頂層設計中,應以《全國總工會網上工作綱要(2017—2020)》為指導,全面對接當地工會平臺,根據總工會建設的相關精神和要求,推動校園網絡建設,在做實數據的基礎上,完善工會會員管理、教職工服務、決策支持等模塊,為教職工提供優質便捷的工會服務,為管理者決策提供綜合支持。積極推進高校原有基礎網絡平臺的升級改造,推進工會組織數據、工會會員數據的動態更新工作,實現數據的標準化管理,為數據共享與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基于“互聯網+工會”模式的發展需要,高校要積極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搭建技術平臺,實現互聯網和后勤工會工作的有效融合,推動工會工作創新升級。在工會管理平臺建設中,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引入信息技術,確保企業為后勤工會信息化、智慧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互聯網+”后勤工會平臺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建立智能化終端,包括智慧工會PC端、智慧工會移動端、服務熱線、線下服務站等內容。第二,建立應用系統,實現對平臺的精準定位,并提供詳細化服務,其中包括工會會員管理系統,即教職工能夠通過工會服務窗口認識工會組織,了解工會服務動態,線上辦理業務,實時查看工作進度,以保持信息通暢,提升教職工對工會的信任度;工會工作人員管理系統,即工會服務人員通過移動互聯網載體與教職工進行全面互動,加快業務處理,突破溝通障礙,并打造管理信息化、工作流程化、流程透明化的工會體系,完成數據采集,奠定工會信息化服務基礎。第三,搭建有效的監管平臺、實時監控工作流程,直觀呈現工會業務,并形成多維度數據統計,為工會領導決策提供直觀依據。依托互聯網等技術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能夠有效整合工會管理信息資源,為線上線下的一體化運營,以及高校后勤工會的科學化管理提供支持[2]。
高校后勤工會應結合工作創新發展的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一批既精通工會工作,又善于網絡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充實后勤工會管理隊伍,支持后勤工會工作的創新。
在后勤工會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應增加經費投入,即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人才教育經費,用于工會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支持工會管理人員培訓的常態化發展。其次,健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包括完善動力機制,結合當前“互聯網+”對工作人員職業素養提出的新要求,激發職工參與培訓的動力;完善評價機制,針對工作人員的實際培訓效果做出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與績效管理相結合,強化工作人員參與培訓的動力;完善分配機制,根據工會人員的培訓結果設計科學合理的回報機制,結合薪酬管理,平衡工會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完善激勵機制,通過物質與精神的有效配合,設計激勵措施,激發工作人員參與工會工作,提升適應“互聯網+”工作環境的能力。最后,應完善人才培養結構,針對工會信息化運行過程中需要的技術咨詢、研發支持及運維保障,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從不同層面滿足“互聯網+”后勤工會管理的需要。
第一,文化熏陶。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軟實力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工會應結合自身職能,加強校園文化培育,營造健康、開放的網絡環境,并利用文化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引導高校教育,體現文化育人的強大力量。第二,調查分析。展開線下調查,根據高校運行管理情況深入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通過面對面交流,掌握真實可靠的信息資料,以支持工會實踐工作的開展。加強線上調查,利用互聯網平臺,深入挖掘大數據,結合統計模型分析教職工的實際需求,并結合線下調查研究,制定工會工作方案,滿足教職員工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互動交流。高校后勤工會平臺應利用網絡優勢,加強與黨委行政、教職工的線上、線下良性雙邊或多邊互動。及時了解、分析學校教育管理的方針、政策,并網上公布,推動信息的傳播擴散。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到雙向互動交流中來,激勵教職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針對工會工作提出建議,以保障教職工的參與權,提升工會的實際工作效果。